04.17 聊城壽張縣張家莊百忍堂遺址

聊城壽張縣張家莊百忍堂遺址

百忍堂裡面的木雕

聊城壽張縣張家莊百忍堂遺址

百忍堂遺址

據史書記載唐朝鄆州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讚譽便賜號“百忍堂”,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百忍”為堂號,並列為祖訓。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百忍堂”在原山東壽張縣張家莊,現為河南臺前縣橋北張村。張公修身養性,以忍養和,以和養貴,人生處事百般忍。百忍治家,和睦共處,團結友愛,樂以助人,尊老愛幼,公平待人,忠厚傳家,至成“九世同堂”的佳話。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嶽路經鄆州親臨其家,問及九世同堂的經驗,時年八十八歲的張公藝,讓人輔紙端墨,一口氣寫下了九十九個“忍”字,並在尾部寫了: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受到唐高宗的讚譽,並賜匾、贈綢緞。族人便整理了《張公百忍全書》,書中的“百忍歌.歌百忍”廣傳於世,明清時期幾乎家喻戶曉。

《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樑子恭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鱗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倖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嫌帛。

張公藝十二歲頂門立戶,主持家政。至張公藝主持家政時已經九世沒有分家,故稱“九代同居”。

張公藝,北齊承光二年(公元578年)出生於壽張縣,卒於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享年九十九歲,一生中歷經北齊、北周、隋、唐四代。說起張公藝其人,一輩子沒有入仕為官,也沒有什麼功名頭銜,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可他自幼年就聰明好學,公道忍讓,孝父尊長,和睦鄰里,頗得家人和村人的讚譽與好評。他十二歲頂門立戶,主持家政。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張家形成了一個九代同居的大家庭。據《張氏族譜》記載:“公藝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禮讓齊家,立義和堂、制典則,設條教以誡子孫;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九代同居。閤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養犬百隻,亦效家風,缺一不食。”一個九百人的大家庭,和睦禮讓,恭順孝慈,令行禁止,繁榮昌盛,不能不說是一方名門望族了,也不能不得到四方親鄰的一致稱頌和效仿。張公藝治家有方、九代同居的故事很快成為一方美談,傳遍了鄉村城鎮,也傳到了朝廷之內。

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親書“雍睦海宗”金匾,並派東安王前去拜訪。

據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聖渝邵陽公樑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十二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位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 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於唐貞觀九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或“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

聊城壽張縣張家莊百忍堂遺址

百忍可風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聊城壽張縣張家莊百忍堂遺址

清代瓷瓶“九世同堂”

另據傳,張公藝帶領高宗參觀了他的家庭。家中有共同吃飯的食堂,聽鼓聲集體吃飯;有做衣服的房子,全家人的衣服、鞋襪統一製作、統一領取;全家的孩子統一管教,有出門探親的婦女無論誰家的孩子,抱起一個就走。高宗為他全家和睦,又十分義氣,讚不絕口。張公藝說:“我家不光人義氣,就連我家養的狗也與別家不同。”他又帶領高宗參觀了他餵狗的地方。全家一百隻狗,有一條不到,其餘九十九條全都等著不吃食,只到等齊才吃。看後,高宗十分吃驚。最後,高宗想試試張公藝當家的本領,就遞給他兩個梨,看他怎樣處理。張公藝便叫家人用石臼搗碎,然後放在水缸裡,讓全家人都嚐到了御賜梨的滋味。

後來,高宗又來過壽張張公藝的家,他告訴張公藝:“你家這種辦法很好,應該讓各地的家庭向你家學習效仿,以淳民風,以正國風。”於是就把這個家庭拆遷到十九個地方。九百人大戶的團結和睦之局被分拆開來,九百人大戶的繁榮昌盛之局不復存在,高宗從此再也不怕張公藝造反了。

相傳張公藝作《百忍歌》為家訓,其中有些句子,很值得令人效法:“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唐伯虎將其發揚光大,亦作《百忍歌》:“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飢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師德唾而羞也忍,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

張公藝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