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01

知識詛咒:別人看不懂你的專業文章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大家度過了史上“最孤獨”的春節,也讓灰灰經歷了最長的寒假。雖然疫情來襲,但停課不停學。除了給學生上好直播網課的同時,灰灰也打算利用假期好好的提升自己,於是報名參加了一個口碑還不錯的寫作訓練營。

開課以後,灰灰馬上就投入了課程,為了寫好第一篇文章,在谷歌學術和知網上下載了不少專業論文作為參考資料。

經過了兩天的奮筆疾書,文章順利出爐,從頭到尾把文章一氣讀完,從心底感覺文章邏輯嚴謹、論證充分、結構清晰、一氣呵成,成就感和喜悅感油然而生。

興奮之餘,趕緊把文章發給訓練營的老師,期待老師的認可和讚許。

果然,很快就收到了老師的反饋,但等來的卻是當頭一棒,老師說文章專業性太強,不接地氣,很多讀者是看不懂的,更不願意看。灰灰當時心想文章措辭多嚴謹準確啊,既專業又到位,怎會看不懂!

後來隨著和老師的溝通,又看了一些老師推薦的優秀文章,意識到這是受到了“知識的詛咒”。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這種知識詛咒不僅體現在寫作中,在我們日常隨處可見。

工作中,當下屬完成任務向你彙報時,你可能會經常感到很不可思議:明明說的很明確啊,怎麼就是做不好呢?另外一個城市的朋友來找你時,這麼直接的路線和明顯的標誌,怎麼就是走不對呢?

知識詛咒讓我們很煩惱。格蘭特擔任過美國的總統,也曾是美國內戰時聯邦軍的總司令。他的話很好地詮釋了知識詛咒:

那些頂尖優秀的人並非不在乎教學,他們對自己專長的領域知之甚詳,而且他們在很久之前就精通熟練,熟練到無法理解學生對這個領域的無知。

02

那麼,什麼是知識詛咒呢

知識詛咒是一種認知偏見:

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那麼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瞭解的人的眼中,這個對象是什麼樣子的。

當人們預測他人的行為時,如果自己無法忽略自己擁有而對方缺乏的知識的,或者無法忽視自己已經處理的信息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偏見。

你知道一件事物後,你就無法想象你不知道它的樣子。而當你想把你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信息的不平衡,造成比人無法理解,感覺就是被知識“詛咒”了。

簡單的說,“知識的詛咒”是你以為你知道的知識別人也知道。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知識的詛咒”來源於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參與者被分成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猜者。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有25首耳熟能詳的名曲的清單。擊節者任意選定一首,然後在桌子上用手指把歌曲的節奏敲出來,聽猜者則根據敲擊的節奏來猜出歌名。

由於這些歌曲太熟悉了,所以擊節者事先預估猜中的概率大概有50%。然而,實際測試了120次後,聽猜者只猜對了3首,成功率僅為2.5%。

預估與實際情況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在於,擊節者敲擊節拍時,腦中難免同時響起歌曲的旋律。而聽猜者感受不到任何旋律信息,他們只聽到了一串不連貫的敲擊聲,絲毫不知道那是什麼。

敲擊者已擁有的知識(歌曲曲目)讓他們想象不到缺乏這種知識會是什麼情形。當他們敲擊的時候,不能想象聽眾聽到的是敲擊聲其實不是一首曲子。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同一件事物,在雙方的眼中完全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兩個平行的世界,而且意識不到兩個世界的差距,當兩個世界發生連接和碰撞時,只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我的柔情,你永遠不懂!”

而且往往是你越專業,水平越高,知識帶來的“詛咒”就越明顯。

愛因斯坦之所以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馬拉多納之所以沒有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足球教練,就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太優秀了!

03

造成知識的詛咒的原因:心智模式和元認知錯誤

我們都是在以“錄像模式”看世界,但同時人又不相信自己是在用“錄像模式”看世界。

因為既然是“錄像模式”,那相同的事物,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應該是一樣的,現實卻往往不是這樣。我們在做出判斷時,常常忽略以往的經驗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並且傾向於假定別人和我們的看法一致,導致我們使用了錯誤的經驗和認知模型。

(一)心智模式發生變化,改變了認知的背景。

當你在某些領域成為專業人士後,你的心智模型就會發展得更為複雜,而組成心智模型的步驟也會淡化成認知背景。

心智模型就是知識或技能在我們的大腦中融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以駕駛汽車為例。

我們剛開始學習駕駛汽車的時候,需要同時學習多個動作,大腦會全神貫注,我們需要特別留意什麼時候換擋,什麼時候踩剎車,側方位停車的時候需要哪些注意事項,都要在大腦裡過一遍。但當我們能夠熟練駕駛汽車以後,就行成了心智模型。

在以後行駛中,變換車道的時候,我們會條件反應式的觀看後視鏡,何時換擋,我們也不再需要在大腦裡把這些動作刻意再想一遍,而是很自然而然地就完成操作。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佛教禪宗有三種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當我們歷盡風雨,嚐遍人世間冷暖,洗盡鉛華,達到第三種境界後,這時看到的山和水肯定和仍在第一種境界的人看到的山和水是不一樣的,同時,處在第一種境界的人理解不了第三種境界的山和水。

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中,滅霸和鋼鐵俠託尼·史塔克就是兩個受到知識詛咒的人。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嬌妻小辣椒不理解他為什麼還在研發裝甲上戰場;美隊不理解他為什麼會支持蔑視自由的超級英雄註冊法案;班納不理解他為什麼會和美隊鬧掰;民眾他不理解為什麼要製造奧創……

但是滅霸理解史塔克,因為滅霸同樣不被人理解。

他最愛的女兒卡魔拉不理解他為什麼要屠殺一般的生靈,不理解他為什麼要收養自己,不理解他為什麼還要把位置傳給自己。最後滅霸為了靈魂寶石獻祭卡魔拉,卡魔拉到死都沒理解滅霸。

(二)元認識錯誤

教授假設她的學生會輕鬆地聽懂複雜的課程,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極其基礎的。她是不可能會意識到她的學生是沒有物理學基礎的,聽不明白那些基本的物理概念。

這就是元認知錯誤,是對她知道的東西和她學生知道的東西之間匹配程度的誤判。

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認知“,就是你對你的認知水平的認識。比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你知道哪些是你沒有掌握的,哪些知識是你已經掌握的,掌握到什麼程度。

元認知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說,元認知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差異的非常重要一個因素,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比別人差一些,並不可怕,只要他能夠意識到差距,並努力去彌補差距,就能夠成長和進步,但如果他意識不到自己比其他人的差距,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自然就無法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彌補和提高了。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認知差異很大的兩個人,比如科學家和文盲。一個很簡單的專業術語或概念,對於認知水平高的人可能就像每天的吃飯喝水一樣,但對於認知水平差的人可能就無異於天書。認知水平高的人無法想象不知道這個屬於或概念的樣子,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意識不到這些差異。

在最近的熱播電視機《決勝法庭》中,鄧凱文用一切方法去贏得辯護勝利甚至做出違反職業操守的事情,就是為了要贏個官司,做大事業,因為他的目標是躋身精英集團和上流社會。

從小就是在精英階層中長大的葉紫琪之所以質疑他的這種追求。就是因為,在她和鄧凱文兩人眼中,這個世界完全就是不一樣的,根本就是兩個世界,而葉紫琪更是意識不到,她和鄧凱文是屬於兩個不同世界的。

心理學中有一種“錯誤共識效應”,說的是我們傾向於假定其他人與自己的看法一致,我們一般認識不到個體對世界理解的特殊性,分辨不出我們與他人對事件解讀的區別。

所以馬祖爾說,最瞭解學生們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麼困難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學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智模型相同、認知相近。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擁有的認識強加到別人身上,併產生“理所當然”的想法。殊不知,我們見到的,只是大千世界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其他人的境遇很多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這就造成了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進而產生認知偏差。

04

怎樣化解知識詛咒的影響

第一、遵循我們固有的“故事天性”,培養“故事思維”。

一小姑娘看報紙,完事問媽媽:什麼是黨委啊?

媽媽拿著炒勺:黨委就是你爸,整天不幹活,還老罵人。

小姑娘又問:什麼是政府啊?

媽媽炒菜中:政府就是你媽我,整天干活,還被你爸罵。

小姑娘再問:什麼是人大啊?

媽媽擦汗:人大就是你爺爺,名義上是一家之主,但整天提個鳥籠子,啥事也不管。

小姑娘繼續問:什麼是政協啊?

媽媽捶腰:政協就是你奶奶,整天嘮嘮叨叨,但是沒人聽她的。

小姑娘還問:什麼是團委啊?

媽媽盛菜:團委就是你哥,整天在外面瞎折騰,啥忙都幫不了。

小姑娘最後問:什麼是紀委啊?

媽媽拿過小姑娘的報紙:紀委就是你啊,名義上是監督父母的,但是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受父母領導,關鍵是還整天問這問那....行了,洗手吃飯去。

這是網上非常搞笑但又令人深刻的一個小故事,通俗易懂,有趣又有料。通過它,對於不熟悉我國政治體制的人來說,就能很快從大致上瞭解我國政治制度設計的框架。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講故事是人類交流最有力量和最有效率的形式。人之所以喜歡故事,基本的原因就是它通俗易懂。但人為何那麼喜歡通俗的東西呢?

人類在很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主要就是依賴有限的個人生活經驗和聽別人講故事來學習知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人之所以對故事情有獨鍾,不只是因為沒事幹,也不單純是因為無聊,而是根植於經數億萬年進化來大腦機制。腦神經科科學家告訴了我們答案:

美國神經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創立了大腦的三腦理論:它將大腦按進化順序分成了三個腦。

· 爬行動物腦(爬蟲腦,古老腦)

· 古哺乳動物腦(情緒腦)

· 新哺乳動物腦(大腦皮層,新腦)

在這三種腦中,爬蟲腦最為古老,已有上億年的歷史,情緒腦大概有5000萬年的歷史,而大腦皮層的歷史只有2萬年左右。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可以看出,爬蟲腦和情緒腦佔據了大腦的核心位置。這兩種腦都很討厭抽象,晦澀的東西,喜歡生動形象的事物。

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皮層只佔最外部薄薄的一層,大約2.5毫米厚,心臟的供血和營養物質也很難到達這裡,體積也遠不及另外兩種腦,所以它很難與大腦喜歡感性,生動描述的本能慾望相抗衡。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

故事才是最適合我們的信息模式,故事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聯結體。

講故事能夠讓我們溝通更有效。那麼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

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中,普利策寫作獎獲得者雅基·巴納金斯基說:

抓住一個想法,一箇中心的電子,然後去努力落實它,發展它,把它變成一個故事。變成一個講出來,今天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某些東西的故事。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引爆說服力的故事思維訓練法》介紹了講好一個故事的四個原則:

· 相關性原則:故事一定是為了更好的說明主題,闡述知識點的。

· 針對性原則:不同的人群對故事的理解習慣不同,要針對不同對象選擇不同故事。

· 向上性原則:故事切忌要積極向上。

· 新穎性原則:故事不可太俗,也不可太熟。

《小島經濟學》就是符合雅基·巴納金斯基貴故事寫作思想的用故事講述經濟學的著作,寫作別具一格和引人入勝,作者為美國經濟學家希夫兄弟。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在書中,希夫兄弟以熱帶小島上的三個人,艾伯、貝克和查理故事主人公,以他們之間關於魚、漁網、存錢、借錢的故事主線,用平實的故事手法,將經濟學從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來,把一個個原本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在故事中生動地展現出來,揭示了經濟是如何運行的,映射出當今經濟體制與政策暗藏的漏洞,以機智幽默的手法闡釋了經濟增長的根源,貿易、儲蓄及風險三者的重要性,滯脹的根源,利率的影響,政府的刺激機制、消費信貸的破壞性本質等問題。

隨著故事層層思考下去,你會發現,儘管一些精確的道理看起來越來越深入。卻始終貼近我們的實際,並始終充滿樂趣。

有趣的是,希夫兄弟二人,最終能夠成為經濟學家,就是因為從小,他們的父親經濟學家父親歐文,就以這樣通俗易懂的方式給他們講故事。兄弟倆人,聽著聽著,長大後也成為經濟學家,並完善了這個故事,於是就有了《小島經濟學》。

第二、善用“形象化表達”方式:可以圖畫、模型、文字、視頻等多種比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表達。

三國時期的歷史家喻戶曉,除了那本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小說的外,關於這段時期的歷史,已經多次搬上了電影和電視,評書和漫畫也非常的多,這些很形象化的方式或媒介,也都是大眾對這段歷史廣為熟知的重要因素。

生物、化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通過各種模型給我們展示原子、分子、細胞的構造,什麼是細胞膜、細胞壁,讓我們能夠生動形象地理解所講述的知識點以及概念。

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化表達方式,既能夠讓信息內容鮮活形象起來,也能增加表達的趣味性。

“一圖勝千言”, 通過使用與所表達內容有關聯的圖片、模型,再配以文字說明,就是讓對方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有效方法。

我一直很喜歡一個非常活潑搞笑又不知真實的微信公眾:混子曰,很多小夥伴也都是他的粉絲。

混子曰公眾號以漫畫、逗圖等方式,介紹各種各類的知識,從人文歷史到自然科學,科普各類知識。瀏覽這些圖片及相關文字,在自我放鬆休息的同時,還能以輕鬆愉快、簡單搞笑的方式學習各種知識。

疫情當下,我們通過有趣又有料的漫畫就能學到不少關於人體免疫、病毒入侵和傳播、以及如何防範的內容。

如果是非正式學術場合,我們可以儘量多使用白話、口語化表達方式,甚至合適的段子。看看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我們的各種“硬核”標語、口號就知道,這種表達式的威力了。

第三、

培養表達和溝通的“用戶思維”,利用“視窗溝通”,既要從個人的角度,也要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什麼是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 針對客戶的各種個性化、細分化需求。

說白了,就是要從用戶的實際情況出發。

知識的詛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意識不到雙方認知上的差異,也就是對牛頓運動定律或是動量守恆已經熟爛於胸的物理學的教授是意識不到他的學生可能連相關的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

因此如果在溝通和表達中牢記用戶思維,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水平,就能大大減少知識的詛咒的影響。

比如,教授在上課前能夠來一個小測驗或者調查,瞭解到學生的真實水平,並在上課過程中,用符合學生水平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實,我們上面介紹的兩種方法都一定程度的包含用戶思維。

換位思考問題,就是最樸素的用戶思維,要從學習者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做到與對方在一個頻道上。

美國心理學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對人際溝通和表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視窗溝通”理論,也被稱為喬“哈里視窗”,可以幫我們有效避免“知識的詛咒”。

“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這兩個維度,依據人際傳播雙方對傳播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又稱隱藏區)和未知區(也稱封閉區)。”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視窗溝通”既從我們個人角度,也從他人角度來進行溝通和表達,按照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別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將溝通和表達分為四個象限。

· 公開象限(The Open Arena):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

· 隱藏象限(The Hidden Facade):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信息;

· 盲點象限(The Blind Spot):別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 潛能象限(The Closed Area):雙方都不瞭解的全新領域。它對其它區域有潛在影響。

溝通視窗中的四個象限可以互相轉化,提示我們可以主動的通過別人瞭解自己,主動的告訴別人自己能夠做什麼,主動地去了解別人來。

朋友阿濤是所在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以前就經常對我吐槽差旅報銷工作。

報銷工作中,財務人員對差旅費報銷需要開具出差通知單、購買計算機等儀器設備需要辦理固定資產建賬手續、超過一定限額的支出必須使用公務卡等基本規定了如指掌,缺少材料往往一眼就能發現。

但對於不少前來報賬的師生而言,有可能連出差通知單是什麼單據都不清楚,更不用提固定資產之類的專業名詞。

所以,阿濤總在感慨為什麼只是一趟普通的出差,報銷時經辦人都不能一次準備好所有的材料、票據。

報銷者同時也在疑惑為什麼只是一趟普通的出差,報銷時都要提供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單據、證明。

別人總無法get你的點?這3種方法讓你深入淺出,消除“知識詛咒”

其實阿濤就是在財務管理這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工受到了知識的詛咒。

阿濤認為這類業務太簡單了,就像敲擊者腦海裡的歌曲這不是顯而易見嗎;來辦事人一次次抱怨報銷手續的複雜煩瑣, 就像聽眾耳畔毫無規律的敲擊聲,聽出來很難啊!

後來阿濤進行了反思,意識到了問題,採取了一些措施,主動減輕知識的詛咒對日常工作的影響。

一方面,報銷指南用語書面, 業務流程用詞精確。向報賬人提供準確無誤的資料名稱,也是方便其查找相關信息、提高其辦事效率的有效途徑。

另一方面,轉變角色換位思考, 保持耐心必不可少。把自己的角色從敲擊者轉換到聽眾。假設自己是來報賬的師生,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期待得到怎樣的答覆,並這一過程保持耐心,畢竟大多數報銷的人都是外行。


05

總結

由於受專業知識和技能,往往在溝通、表達的時候,不自覺地忽略了對方的認知水平,導致受到了知識的詛咒。為了消除知識詛咒的影響,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三種有效方法:

(1)遵循我們固有的“故事天性”,培養“故事思維”。

(2)形象化表達:可以圖畫、模型、文字、視頻等多種比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表達。非正式學術場合儘量使用口語化方式表達,甚至合適的段子。

(3)培養表達和溝通的“用戶思維”,利用“視窗溝通”,既要從個人的角度,也要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