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想控制、安排自己孩子的未来?

艾華戀萌


首先阐明的是,这是父母一种爱的表现。

我是最不想控制孩子未来的妈妈,可最后还是没有躲过这顶大帽子。

我女儿是老实巴交的孩子,什么事都没有主意,做什么事都习惯征求我的意见。我发现她这个毛病后,也在有意锻炼她,有时候有想法也不告诉她,让她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班,她文理分数差不多,我的想法是学理比较好,就业门路广一些,而且她物理学的好,这个对于理科生,尤其是女生很吃香的。让她自己做主,她居然选择了文科,我保留意见,随了她的心愿。

三年高中转瞬即逝,到报考时有点懵门了,合适的专业太少,又不想当孩子王,一筹莫展。自己也没了主意,央求我做主,只能学医了,最后走了中医药大学,还不错,要知道文科生学医有多难,她经历了什么,她自己清楚,好在听话刻苦,顺利毕业。

从我自身经验来讲,不是父母极力要管,而是重大选择时,孩子是真没主意,真没经验,家长不给掌舵是真不行。

当然,家家孩子不一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父母表现强势一些,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有点强人所难,事事都必须听他们的,否则以断财路相威胁,这样的父母毕竟少数。

实际上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父母以什么方式表达,都是一个字的表现——爱!只有你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就理解了他们过激的做法。也不得不承认,父母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你为当初听从父母的而庆幸,为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而后悔。

孩子们,多理解父母吧,世界上只有他们对你的爱是无私的。


元气女神


说说我的想法。

豪无疑问,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很专制,或是强势的那种,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或方法去做,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往往会因想法不同、意见不和闹得两败俱伤,互不理睬,甚至孩子参加活动、遇到重大选择时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导致亲子关系冷漠。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长大后很多人说我从小独立,不依靠父母,其实现在看来是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曾多次想离开那种专制垄断的家。但父亲去世后,想到以往种种不愉快,其实都算不了什么。

父亲对我的学习和特长要求严格,是希望我出类拔萃;父亲对我的自由活动限制,是怕我接交不好的朋友;父亲踏足我上班的地方,是想感受一下我的压力或成就;父亲宁愿把养老钱交给投资公司,也不愿借我购房,是因为怕我在婚姻中受伤害……

你明白了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现在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你的父母用他们的方式去保护你,他们的目的是希望你过得更好,在他们看来你是他们的依靠。

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沟通,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沟通方式非常重要。如果见面三言两语不和,那就写信、微信吧,双方不争不吵,冷静思考去解决问题。


朵flower


千万注意:

等你长大了,做父母了,也这样!

其实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父母总是愿意过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问题不只出现在一个家庭当中,而且有些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如此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不谙世事,需要父母安排

父母照顾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和未来,的确有其合理性,因为孩子太小不谙世事,很多问题和想法比较简单,容易冲动,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各种经验的父母来给支招,让孩子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以后道路的选择是有好处的。

过度的爱就是变态

不过有一些父母总是过于相信自己的选择,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并且用爱的名义绑架和要挟孩子,有的时候他所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孩子喜欢的,反而是父母最喜欢的,还有一些父母总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说这种爱其实是一种变态,这不叫爱,这叫控制。

深层次原因分析:

出现这种父母控制孩子未来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的家庭当中广泛存在,从一般家庭到富豪家庭都有这样现象的出现,我们总结出了2点最重要的原因

父母能力有限:

第1个原因就是很多普通家庭出现这种控制孩子的现象,我们把它归结为父母的能力有限,因为父母没有太大的能力,所以他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希望自己的人生挫折和坎坷不在孩子身上再次出现,所以他尽量给孩子选择保险的方式和人生道路。

教育经验不足:

第2个原因就是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富豪家庭,都会出现的父母的教育经验不足的问题,因为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判断,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考虑过问题,这种独断专行的判断方式,和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民主和谐的家庭作风是完全相违背的。

综上所述:

民主的家庭最和谐,和谐最利于孩子成长

其实在家庭教育当中,民主的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儿,和他商量属于浪费时间,而且他也做不了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我们是要把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让孩子参与,让孩子从中体会并且逐渐的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我们做家长的,当然要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自己坚定的立场,并且指导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原则的人,但是生活当中还有很多事情是需要跟孩子商量的,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懂事的普遍比较早,一个小学毕业的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判断未来的大致方向,所以我们不要再小看孩子,应该放手的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样才能够让他快速的成长起来。


宇宙最好老师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想控制、安排自己孩子的未来?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掌控感,主要出于以下三种原因: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原生家庭影响、对责任的曲解。

01: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理想很骨感,需要点东西让它“丰满”!

《小别离》中童文洁的经典台词,不知说过多少遍:“只要你好好读书,你就能进前一百,能进前一百就能进重点高中,只要你能进了重点高中,稳稳的你就重点大学呀,那我们还要送你出去干吗呢,学习不好才送出去。”看这句话,多么具有规划性,从100分到重点大学,再到出国,全是妈妈的规划。其实,这是妈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不满造成的,期待孩子能补偿自己的优越感。一个普通的家庭,为了实现出(妈)国(妈)的愿望,没少引起家庭的矛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非常残酷又现实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为人父母不是神,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想去追求。然而,被现实困难不断打击的人们,带着自卑的情结,呐喊着: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在自身上找不到优越感的父母,只能从别的地方找寻补偿的方式,来满足优越的目的。那么,此时离自己最近的孩子们,冲他们使劲,来补偿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02:原生家庭的影响

当下的生活方式,总会被家庭基因所影响。

曾经听朋友说了一个小案例,在一次亲子训练营上,教练问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孩子挺直了腰杆说:我要当大学教授!教练继续问:为什么呢?孩子铿锵有力的说:我妈说啦,大学教授工资稳定,受人尊敬!妈妈在一边脸都青了,赶紧说:我哪有这样说过!教练转身问妈妈:这位妈妈,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妈妈笑笑说:应该是当一名医生吧!教练很好奇的问:为什么是应该?自己的梦想也记不得了?妈妈苦笑着说:我爸一直说,我就是做医生的料~~~

父母的原生家庭,带有安排、控制的家庭基因。许多父母最头疼的是,自己最痛恨什么样的教养模式,却不自觉在自己孩子身上践行这样的行为。其实,当他们真正的静下心来想想,会感到很迷茫,悔恨:我讨厌被人控制,讨厌父母给我制定好的未来,但为什么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呢?

然而,回过头来再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控制的欲望不免会再次爆发。从小被催眠的应对模式,让父母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模式。

03:对责任的曲解

孩子飞翔的翅膀,长在他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

一只小鸟,如果一个人用手去用力晃动它的翅膀,大喊着:你快飞!你能飞起来!你是一只鸟!这只鸟能飞起来吗?答案是肯定飞不起来,还会被吓得够呛。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提到: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让孩子学会喜欢自己。孩子成长的责任,寻求快乐、探寻价值感的责任,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迷茫无措,会感觉自己无能,怎么会喜欢上自己呢?

然而,当今有多少父母还认为,孩子的未来是有父母来负责。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弱者,永远需要父母的指令、规划。

“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去年火爆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最扎心的语句台词,都想表达爱,都想获得爱,却都在为此扛着沉重的责任。


翔翊007


在我自己年幼时,倒是没有被父母控制安排过,什么都是自作主张。而当自己成了父母的时候,却无端地产生了许多的控制欲。不知道,这是不是在心底的一种补偿机制所致?

年少时,自由散漫惯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父母的角色都是缺失的。我想,如果他们当初可以对我的人生多一点规划和建议的话,我就一定不是现在的我。

看到别人总是有父母对其作出安排,年轻时心里不屑一顾,而年长时又是无比的羡慕。

父母对孩子的干预,当然是因为爱吧,以及对自己梦想的一种延续。人这一生,总是有很多遗憾的。而待到孩子出生时,人们便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也或许,这是对自己曾经缺失的一种补偿吧?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做好父母,哪怕是竭尽全力,因为我们不想自己的悲剧再重演。

正是因为这,我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显得有些戾爱。有些事,本来以孩子的角度来说,是无可指摘的,但是我却要对她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巴望着一切都是完美的结果。

我想,其他父母也是一样的吧?


萌妈育儿笔记


还记得过年期间线上播出的电影《囧妈》吗?

好不容易“长了”头发的徐峥在影片里也是摊上了一个足够奇葩的妈,藏儿子身份证逼孩子陪自己搭上去俄罗斯的火车;一路上动不动往儿子嘴里塞小西红柿;一路上从各种地方掏出养生保健品给儿子安排上......

这类父母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控制型父母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呢?

1.占有欲很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作为父母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

2.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孩子文不成武不就,样样不如别人家孩子。

3.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打心眼里觉得孩子不诚实,喜欢打马虎眼儿,一天到晚都在欺骗自己。

4.自身个性太强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

5.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认知水平较低的控制型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向比较简单粗暴:从讽刺否定再到威胁打骂,这类父母多数暴躁易怒情绪外放。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么自卑敏感,要么恣意妄为。

认知水平较高的控制型父母,则经常与孩子斗智斗勇,或者对孩子威逼利诱或者对孩子轰炸式洗脑。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么一肚子鬼主意,要么建立不了自己的价值观。

然而即使我们都知道控制型父母的存在,但是在家庭教育不够普及的当下,想让父母发自内心的改变却仍然很困难。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摆脱出来呢?作为子女的我们能怎么做呢?

1.把自己变强大,让父母对你充满信心,甚至让父母对你产生依赖。

2.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缺点。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也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所在。当我们没有能力让父母改变自己的观念时,我们除了把自己变强之外,也要懂得合理规避与父母的矛盾。

3.向父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身为子女始终要相信父母永远是爱自己的,即便是控制型人格也会听取孩子的发自内心的真诚想法。

4.不必随时取悦自己的父母,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把父母的意见当作金科玉律,那就会失去自我。

5.待到羽翼丰满脱离原生家庭。人总是会脱离原生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长大成人成立自己的家庭,这种时候父母再想过多干涉子女的家庭也是鞭长莫及了。

其实说到底方法策略再多,都不如自己变强大重要。只有你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眼界格局开阔了,才能从不良的原生家庭里实现自我救赎。





说家庭谈教育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自己的人生没有成就感。

缺乏成就感的人,内心是很匮乏的,他非常需要找到一种掌控力的感觉。在事业上得不到成就感,人们就会转而去找比自己弱小的人或动物,从他们身上寻找成就感。回到家掌控孩子或爱人,男人可能会打妻子,女人可能会不停的抱怨老公,对孩子就无休止的催促、逼迫、指责。

第二,这样的家长不懂得尊重。

孩子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就有他自己独特的人生使命。父母只需告知他利弊以及注意事项,人生的选择权要还给孩子。

 

控制孩子或任何他人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你无法真正掌控一个人。作为家长,同时也是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第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第二,帮助孩子锻炼所需的能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带着这样的认知,做一名理性兼具智慧的家长吧。





用户3860837720


如果我对每一个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你会接受吗?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您觉得以上的话有道理吗?

这不是我说的,是纪伯伦的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946f9c159594f3898c79e15c5cd4ba6\

周校长杂谈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十分开心与各位交流想法。如果我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或许还真的只能够站在子女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想控制我们?其实那是他们对子女关爱的一种表达,他们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在帮助自己的儿女,遮蔽风雨,渡过暗流。而他们又为什么安排子女的未来呢?因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意气风发,也曾梦想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可是当你的降世,为了这个家,他们也只有放弃梦想,不断的向世俗妥协。到了你不在时牙牙学语,而是初长成的时候,他们将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你身上的,在你的身上,他们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不由衷的产生羡慕,心里暗暗的说声:“年轻真好”。

如果我没有成家,如果我没有立业,更如果我没有下一代的降临,或许我真的能够成了你。

请理解你们的父亲,、母亲,或许他们不能够给予你们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是,请相信他们给予我们世上最温暖的家。


娃爸聊娃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想控制自己的孩子?安排孩子的未来?你好,我是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因为每一个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控制孩子,给孩子规划未来是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孩子再重蹈覆辙。这种心情,我们应该理解。但家长往往操之过急,用力过度,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一点都不快乐,甚至还会反抗!

黄磊的育儿经历是很棒,值得学习。多多8岁翻译英文小说,10岁给英文电影配音,与世界顶级导演斯皮尔伯格聊电影,都丝毫不怯场。小学三年级就创作剧本,并担任自己剧本的主演。在舞台上的多多,从容镇定、表演也非常出色,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但这个过程中,身为年纪这么小的多多肯定也会觉得焦虑、痛苦、枯燥无味。但当表演结束之后从她的眼中你会发现只剩兴奋的光芒,一切苦都值得了。这种开心,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吗?

该怎样正确规划孩子未来?

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需要耐心的观察,去了解孩子真实的兴趣所在。多鼓励孩子学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一门外语,音乐,舞蹈,或者是编程。

孩子可以慢慢从中体会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物。

规划要考虑孩子在成长各阶段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清华,北大名校这样的目标,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最后也就失去了做规划的意义。帮助孩子制定适合他,通过努力能够得着的,有成就感的目标规划。

规划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还记得去年上海机场的留学生刺母案件吗?作为一个一般家庭的母亲,那个孩子在日本留学五年,每年几乎要花掉30万,而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借来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儿子觉得母亲给自己寄钱有些晚,同时因为经济他们发生了争吵。

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我们在给孩子做规划的时候,不能盲目跟风,学区房,兴趣班,贵族幼儿园,优质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国际顶级高校......一旦教育资源超过了自身可以承担的范围,再顶级的学校,也能出现问题孩子。

建议: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都是父母的希望,但是,如果父母的期望让孩子承受了太大压力,反而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法按你的规划走。希望各位家长在规划孩子未来的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做的事引导,而不是控制,强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