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盛京通志》說記錄薩爾滸之戰中滿人以五百兵破明軍四十萬,這是真的嗎?

歷史浮塵


首先滿人喜歡誇大其實,來展示自己的厲害。五百兵怎麼可能破四十萬大軍,除非明朝廷主動退兵,才能有這等奇蹟出現在歷史上。

而且你說的四十萬大軍記錄也不詳識,準確的說應該是四十七萬大軍。楊鎬在開戰之前,便命人送信給努爾哈赤,信中說:“我將在月圓之夜,發兵四十七萬,兵分八路攻打你。”用來達到震懾的效果,也屬於心理戰。

實際上明軍本部兵力應該在八萬八千多人,加上朝鮮姜宏立大將帶領的援一萬三千多人,蒙古答應出兵一萬,在努爾哈赤遊說下,到出兵那一天實際只有兩千人馬,全部兵力加起來最多十一萬。

而且這麼些人馬,又分為四路,杜松領四路軍三萬人乃是主力,楊鎬還從朝鮮軍中抽掉四百精銳火器手補到杜松軍中,可知這軍的重要。馬林領北路軍兩萬人,李如柏領南路軍兩萬人,劉綎領東路軍一萬多人,加上朝鮮援軍一萬多人,實際也達到兩萬多人馬。

楊鎬坐鎮瀋陽居中調度,等四路人馬開拔,他便不能掌握這些軍隊了。在行軍中楊鎬派傳令官,不停的催發紅旗,紅旗乃是催戰旗。加上杜松輕敵,夜間打著火把前行,被後金探知。

在渡河時,率軍先渡,留下火器營在後,河水湍急,火器營渡過被沖走些火器跟人員,便沒渡河,而是就地紮營,這給杜松在跟後金拼命中帶來了覆滅的原因之一,明軍大多依仗火器。

杜松在強行軍中還抓了14個後金軍俘虜,全部斬殺充做軍功,行軍到薩爾滸大山就地紮營,後有人自稱是李如柏軍中人告訴杜松說南路大軍以行軍到,努爾哈赤城下,要求同去攻城。南路大軍離努爾哈赤路程最近,只有一百里路左右。

杜松信了,點了兩萬人馬出了大營,留下王宣副將留守薩爾滸大營。

哪知行軍半路遭後金圍攻,後金人馬來了便戰,可見動員之高,後金兵力在五六萬之間,他們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攻西路大軍,杜松近距離中箭戰死,後金又調轉刀口一樣的絕對兵力踏破薩爾滸的營,西路軍滅。

馬林離杜松三十里左右,收到救援不救友軍,反而紮營觀望,要是這兩萬人馬投入進去,便打成了一鍋粥,這樣各路明軍都會往這殺來,可能歷史會改寫。

馬林大軍被攻破,兩個兒子戰死,唯得他帶領親兵從大營後門跑掉。後努爾哈赤進攻開原,馬林在巷戰中帶領剩下的兒子戰死,也算是為了他上次逃跑,用性命做了交代。馬林僅僅只比杜松多活了三個月零八天!

下面是劉綎東路大軍,這軍攻下不少村寨,但是後金一樣實行堅壁清野,劉綎大軍缺糧,派人去後面運糧,但是被後金劫擊,前鋒喬一騎中埋伏全軍覆沒,逃到朝鮮軍中。

劉綎被後金絕剩兵力圍攻戰死。(這是楊鎬想看到的,現在如他所願,他早就想要劉綎好看了。)朝軍將領姜宏立為了苟活性命,把明軍推出大營,被後金全部砍殺。

姜宏立在後金滯留多年,還取了代善的養女,後回國,據說被國民毆打致死。

李如柏南路大軍後撤沒有損失,努爾哈赤也沒怎麼派多少兵防他,據說只象徵性的派了兩百騎兵,李如柏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回國後壓力太大上吊自殺。

楊鎬六月被緝拿歸案,兩年後被砍。至此薩爾滸之戰才算結完!





雨哥港歷史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六萬兵力擊敗11萬明軍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起因

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明朝統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戰役,交戰雙方分別是努爾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和大明王朝。薩爾滸之戰起因一共包括3個部分,一個是努爾哈赤的上臺,使得女真部落有了進一步強大的可能,二是明朝與女真之間重重矛盾,使得努爾哈赤下定決心攻打明朝,三是明朝統治混亂,朝廷腐敗,努爾哈赤認為這是對明朝用兵的最佳時機。

經過

這次戰役,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薩爾滸、吉林崖戰鬥。四月十三日,杜松率領三萬西路軍,出撫順 關,十四日到達薩爾滸。

得知後金在構築界凡城,阻擋明軍東進。於是杜松留 下兩萬人駐守薩爾滸,自己率領一萬人攻打界凡城,把已經分散的兵力再一次分 散。 此時,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已到界凡以東,他抓住了各個擊破的戰機, 派代善、皇太極帶領兩旗截擊杜松。

努爾哈赤親率八旗中的六旗,共計四萬餘人, 猛攻明軍薩爾滸大營,明軍寡不敵眾,逃往薩爾滸河西岸,不料在得力阿哈一帶全軍覆沒。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圍而喪生。

第二階段是尚間崖、斐芬山戰鬥。

四月十四日,馬林率北路軍出三岔口,紮營 於富勒哈山的尚間崖,派潘宗顏領一軍駐守斐芬山,又派龔念遂率一軍守衛斡輝鄂 模,互為犄角,彼此聲援。努爾哈赤在西線消滅明兵主力以後,乘勝揮戈北上。十 五日,後金兵首先擊潰了駐守斡輝鄂模的明軍,隨後又攻打尚間崖,明兵大敗,馬林 隻身逃往開原,斐芬山的明軍被滅。

第三階段是阿布達裡同、富察戰鬥。四月十日,劉誕率東路軍出寬甸,這路明 軍雖然出師最早,但由於山道陡峭,大雪封山,又迷了路,進軍遲緩,十五日才到達 深河。後金的少數守軍沿途攔截,且戰且退,阻擋明軍的前進速度。

此時,努 爾哈赤已在西北兩路獲勝,立即派扈爾漢、阿敏、代善、皇太極先後出發,日夜兼程 趕赴東線,很快在東線集中了三萬多人,“隱伏山谷”,待機而動。 之後,努爾哈赤 派人假扮杜松的使者,讓劉誕到阿布達裡岡與杜松軍匯合。

劉誕率軍焚燬後金村 寨,毫無戒備地前進,十六日到達阿布達裡岡,這裡距離赫圖阿拉還有五六十里。 這時後金軍突然衝出,把明軍沖斷為兩節,劉誕戰死,明軍全軍覆沒。

楊鎬驚悉三路喪師,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軍只有南路軍逃脫了敗 滅的厄運。

結果

據滿州實錄記載,清宣稱傷亡人數為200人,但據史學家考察,薩爾滸之戰清軍傷亡人數至少在3000人左右。明軍傷亡總數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財物損失不計其數。李如柏自殺; 楊鎬入獄,幾年後被殺。

影響

薩爾滸之戰明軍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

薩爾滸之戰對於我國古代社會的歷史發展意義重大,對於明朝和清朝的興亡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明朝最終走向滅亡也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時光隧道2019


明神宗時發生了三次戰爭,即1592年平定寧夏鎮致仕副總兵哱拜聯合韃靼反明之亂,同年的援朝抵抗日本豐臣秀吉之戰,1594年明軍征討播州(今貴州省遵義縣)土官楊從龍之戰。每次戰爭都達6年之久,其中平定寧夏之亂,用時6年7個月。這三次戰爭消耗了明的大量人力和財力,使明陷於疲憊。

明神宗時還出現了重要中樞缺員和黨派之爭,明朝政治上的混亂和軍事上的消耗,都為努爾哈赤嚮明進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618年,努爾哈赤以步騎兵2萬,襲取明的戰略據點撫順及其附近各堡。接著,又進兵撫順東南的鴉鶻關,取清河。這時,明王朝才感到事態嚴重,趕快派楊鎬督師,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但軍餉的籌劃和軍隊的調集,都有困難,楊鎬在受命10個月以後才能正式出兵。楊鎬率明軍9萬人,連同朝鮮支援軍1萬人,分4路向興京進攻。努爾哈赤以八旗之兵6萬人全體出動迎戰,他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攻明一路,然後各個擊破的戰法。1619年,兩軍大戰於薩爾滸(今遼吉省撫順市東南),明軍大敗,損失將領310多名,兵士45800多人。這是一次關鍵性的重大戰役,大大鼓舞了女真人的士氣,削弱了明皇朝的力量。










皖北隱士


說500滿兵破四十萬明兵,這是不可能的,只是拖延了明軍進攻時間而已,但卻成了明軍潰敗的導火索。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發現明朝劉綎軍先頭部隊自寬甸北上,杜松率領明軍主力已出撫順關東進,但進展過速,孤立突出。努爾哈赤接到奏報以後,決定以原在赫圖阿拉南駐防的500兵馬遲滯劉綎,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松軍。導致最後四路大軍西路軍全軍覆沒,北路軍潰敗,東路軍戰敗,南路軍潰逃。薩爾滸之戰,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充分展示了努爾哈赤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戰術眼光。

在 薩爾滸戰役中,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老家伊濱的


聽它們吹,遼東駐軍總共才八萬多,加上客軍才十來萬,哪來的四十萬。這個四十萬是明軍自己吹逼,然後八旗軍為了證明自己牛逼的說法。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必須是假的

400000對500,相當於800:1,什麼概念,相當於2萬人的球迷對場上的20幾個隊員加裁判,看圖,



2分鐘看世界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潮哥1495582530712


這狀況應該有很大水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明軍約11萬,後金越6萬,明軍死傷越5萬,在冷兵器時代,如果500人對四十萬即使都不動殺都殺的累死了。

明朝末期,因忙於內憂鎮壓國內農民起義,遼東防務荒廢,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十幾萬,實有兵不過數萬。加上政治腐敗,守備分散,軍隊戰鬥力差。





三隻眼工作坊


薩爾滸之戰時,努爾哈赤還沒統一女真,兵力大約2萬人,明軍實際11萬,外加朝鮮兵1萬多,海西女真(慈禧太后家族)幾千人,合計約13萬,號稱47萬,分四路進攻,每路三四萬兵,理論上每路都是滿洲兵的2倍,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逐個擊破,其中有500兵負責阻擊遼東杜如松部,大概防守了一兩天,為努爾哈赤爭取了分頭擊破明軍的時間,功勞很大,


長歌行a


後世對歷史的記載,特別是勝利一方的記載,總是存在對歷史的偏頗,這一點無可厚非。朝代的更替,往往是先進代替落後,以此來證明天命所歸,這也符合古人對於神話的偏執。擁有了神的力量,還有什麼奇蹟不可以發生呢?

這場戰爭,我大概看過一些描述。人數比例也很大,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就像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的來歷一樣,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保持神秘,這或許才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