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因為和朋友偶然間談及某年中秋一起去唐陵賞月之事,所以去年便有了中秋去北魏賞月的想法。

2019年9月13日,正值中秋佳節,帶上包好的冰皮月餅,與好友們開啟了一場東漢北魏帝陵及漢魏洛陽的巡禮之行~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為了滿足早先的賞月想法,大家一直讓我選一個喜歡的陵,然後去陵頂品個茶,唱個歌,跳個舞,順便賞個月,陪伴下這位被埋葬千年的墓主人…

設想總是完美的,實際卻因為初次前往洛陽的陵寢而變數頗多。

眼看行程臨近,我將賞月地點圈了兩個可選項,一個是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的靜陵,一個是北魏清河王元懌之墓。

除了對這兩位人物的喜愛之外,主要也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離酒店會比其他那些近不少。

最終,因為線路安排以及早上前往靜陵後發現陵寢被圈等問題,中秋的最後一站直接變為了清河文獻王元懌的陵寢~

雖然不能陪子攸過節深表遺憾,但可以陪著北魏一代冤死的賢王過節也是不錯的~

一日的趕路,看過東漢原陵的石象後已經快要20點了…

因為元懌的墓在回程的路上,又考慮到大家今天一直沒用午餐,所以我們導航著元懌墓,沿路開始覓起了食。

恰巧,途中就有一條飯館很多的街,於是大家選擇了一個人看起來比較熱鬧的麵館,準備飽餐之後再去元懌墓賞月~

今日的天多雲為主,本還擔心與月色無緣,不想下車用餐的時候,雲層漸開,月亮露出了頭~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欣喜之餘,大家簡單迅速地用了晚餐便再次踏上旅途~

清河王元懌的陵寢位於洛陽市老城北2公里 , 洛孟公路東側瀍河西岸,差不多在北盟路的中段。

行駛中,我給大家簡要地科普了下這位我天黑了還想特意去拜謁下的人物。

清河王是何許人?

簡單地說,他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四子,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異母弟,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祖父。

同時,他也是宣武帝靈太后胡氏的情夫。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一時口誤,我直接說成了情婦,以至於氣氛都跟著這個錯誤變得歡樂起來…

不覺間接近冢塋,道路明顯有急轉彎和下坡的趨勢,而時不時過來的反向之車都是風馳電掣……

這讓我心裡不禁打起了鼓…

這路段,怎麼看清河呢?

很快,被夜色掩映,又處於急轉彎和下坡道中心的冢塋被我發現了蹤跡,我著實沒有想到元懌的墓殘存了這樣壯觀的封土。

回翻簡報資料,看到封土殘高約15米,直徑30米,才有了大致的概念。

天色已晚,為了安全,我們找了附近的巷子將車停下。

下車時因為我在車上找手電和帶來的月餅所以沒注意到有些朋友竟走反了方向。

等到帶上道具趕過去,趕緊糾正了下位置問題。

大家回頭看到這個藏在房屋後的冢,也不禁驚訝於它的規模。

夜色濃郁,冢塋依著房屋,似要與現代的屋舍融為一體,若非周圍的車子和不夠明亮的路燈,夜晚還真是將它完全籠罩在陰影裡了…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飛速而過的車子們,一輛接一輛地衝下坡來,讓靜謐的夜晚多了不少嘈雜之音。

因為車子過多,我和PT姐一直來不及過馬路,只好站在馬路這邊踏踏實實拍下冢塋的輪廓。

PT姐以為我也給元懌準備了歌曲,讓我一會趕緊唱唱,可惜,一直沒來得及給這位賢王寫點什麼。

正聊間,一位慢悠悠路過的老奶奶看到我們在拍這個冢,主動停下與我們搭起了訕~

老奶奶笑容可掬,問我們是來看司馬懿的嗎?

我們搖了搖頭,告訴她是來看北魏清河王元懌,也疑惑地問了下,這附近有司馬懿的嗎?

老奶奶顯然覺得我們說得不對,又重複了幾遍司馬懿,就這麼走了…

我們一時也懵了,以為老奶奶就那麼一說,和大家交流時也只是提了一句老奶奶覺得這裡埋了司馬懿…

回來後翻找資料時才發現,原來老奶奶所說並非空穴來風。

在清朝時,這個冢叫青菜冢,曾被熱愛文保事業的知縣龔松林老先生誤認為是司馬懿的陵墓,並且立碑。

此後200多年來,大家一直把這座冢當作司馬懿的墓以訛傳訛…

該墓在歷史上多次被盜 , 盜洞外露 , 被當地人作為居住 、貯物之所。

1948年,該冢因盜墓發現了一方墓誌,志長95.5、寬100釐米,志文32行,滿行32字,其上寫有“魏故使持節侍中假黃鉞太師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太尉公清河文獻王墓誌銘”。

這才揭開了墓主人的真實身份。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墓誌所載內容來看,此處冢塋正是那位北魏末期的一代賢王——清河文獻王元懌的安息之所。

元懌,字宣仁,為羅夫人所生,他幼而敏惠,又強識博聞,有過目不忘的本事,自小就甚得其父孝文帝元宏的鐘愛,也被北魏的另一位賢王,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的父親——彭城王元勰所器重。

元懌不僅才華橫溢,文采出眾,氣度非凡,擅於政事,更是儀容美麗,端嚴若神,風流之盛,獨絕當時的貴公子…

如此種種,不難想象為何宣武帝靈太后這麼聰慧的女人會看上這位賢王,做出逼幸這種事…

元宏離世後,元懌充分體現了儒家所奉行的孝道,居喪過禮,泣血三年,幾於滅性。

在其兄宣武帝的時代,元懌才長從政,明於斷決,剖判眾務,甚有聲名。

但因為其兄宣武帝登基時追思舅氏,又因國舅高肇在咸陽王密謀造反之事上的作為,對高氏越發信任。

高肇則是留心政務,孜孜不倦,能幹的同時為了保住權力開始接二連三地陷害起北魏諸王。

其間,北海王元祥,京兆王元愉,彭城王元勰先後被殺,甚至史書認為,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和太子也死於這位高國舅之手。

元懌作為北魏宗室之人,自然看不過高肇的行事,常與他發生口角不說,在京兆王被害後,因懼恐同害,藉著大宴直言高肇堪比王莽,勸宣武帝注意君臣有別,莫讓奸臣竊之於下。

可惜宣武帝元恪雖然早年對元懌這個弟弟算有所偏愛,常同他談玄剖義,日晏忘疲,但面對國舅的事情,卻並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宣武帝臨終之際,元懌成了輔政大臣之一,又與諸王聯合,很快將徵蜀路上被迫回返的高肇除去。

隨著高肇的落敗,後宮的政局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高太后出了家,天子的生母胡太妃則成了胡太后。

當時孝明帝年紀尚幼,這位聰慧多才的太后很快便臨朝聽政,甚至改令稱詔,讓群臣上書稱其曰陛下,自稱自己為朕…

雖然有越矩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胡太后確實是個有能力的女子。

在此期間,作為輔政大臣的元懌想來亦時常與這位太后有著密切地交流…

儘管胡太后處理政事得心應手,但在一些事上,元懌還是會有勸諫之舉。

而他勸諫之時,往往引經據典,借古說今,令人不得不信服。

這一方面體現了北魏孝文帝政策的成果,另一方面自然也體現出這位賢王的魅力…

才女俊男,總是容易發展成一段故事,歷史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史書上形容這段故事是由胡太后“逼”出來的,可事實如何,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又怎麼知道這其間的各種情愫呢?

畢竟,一面是權傾天下,頗有才情的太后,一面是忠心於國,兼威望品貌於一身的賢王……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回味著這位賢王不算完美的一生,我和PT姐終於在車流減少時過了馬路,來到了冢塋這側。

車流尚在來回,走在馬路邊邊也確實不太安全。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沿著馬路邊邊北上一小段,大家尋到了上冢的樓梯~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沿著狹窄的樓梯而上,心也在不覺間變得躁動起來。

隔著千年的光陰,我們似乎每登高一步都在接近著這位遙遠時空中陌生又熟悉的賢王…

當初胡太后與元懌的關係,進一步穩固了元懌在朝堂上的地位,也給了他更多施展自己拳腳的舞臺。

只是福禍相依,不論是元懌處事時剛正不阿的態度還是他與太后之間不可與外人說的關係,都在不覺間引來了焚身之火。

太后的妹夫,領軍元乂早先便因為元懌總是以法訓斥他心有不滿,誣告過元懌謀反。

神龜三年,也是正光元年的七月癸酉朔三日乙亥,元乂與劉騰逼孝明帝於顯陽殿,閉靈太后於後宮,囚元懌於門下省,就這樣將一代賢王給害死了。

元懌死時年僅三十四歲,當時朝野貴賤,知與不知,含悲喪氣,驚振遠近,連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為之劈面者都有數百人。

而在元懌死後,天災兵禍便起,似乎連老天都為這位賢王叫起了冤…

好在,很快孝明帝便與母親和好。

因為靈太后的再次臨朝,這位曾經有著枕蓆之歡的小叔子,這位北魏的一代賢王也終是得以被平反犯案。

孝昌元年歲次乙巳十一月壬寅朔二十日辛酉,元懌被改窆瀍西邙阜之陽,也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此外,他被追崇了使持節、假黃鉞、太師、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侍中、太尉公,王如故。又加以殊禮,鑾,輅九旒,虎賁班劍百人,前後部羽葆鼓吹,轀輬車一,依彭城武宣王故事。其黃屋左纛,依漢大將軍霍光故事。備錫九命,諡曰文獻…

匆匆結束生命的元懌怕是從未想到他會在死後得享這般多的殊禮,更不會想到,他竟因此逃過了未來的亂世吧…

若是趕上爾朱榮的入洛,他作為靈太后的情夫,下場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不知不覺中,月光透過樹葉灑了下來,照亮了上冢的階梯小路,卻也讓人心中生寒。

沐浴在亙古不變的月色裡,那史冊裡泛黃的書頁,似在不經意間被夜晚的微風揭開,透出些許紅暈。

我想,當初的元懌在權力禮法與愛情間定有過內心的掙扎,他自小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愛情的觀念早便從鮮卑的舊俗中抽離,他所受的教育,他為人處世的習慣,讓他對與兄嫂間異樣的感情有所不齒,更懊惱於這般的大不敬。

可是他的身體裡還流著鮮卑瘋狂的血液,那些祖宗傳下來的舊俗或在潛移默化中刻在了他的骨髓之中。

胡太后是個用區區女子之身便登上大殿,處變不驚,魄力非凡,行事風格連男子都可能自愧不如的女子,也是一個才華亦足以迷倒萬千男子的女人…

放在任何時代,或許都會有愛慕她的人…

若非權力迫使,或許他們不會有兄嫂和小叔子以外的關係,但即使沒有權力迫使,元懌的心裡是否就對她沒有過感情呢?

不論是否有,最終他都選擇了貪生,選擇了這位太后,讓自己留下了後人詬病的地方…

牆茨何堪玉有瑕,親賢一旦委泥沙。

早知今日身難免,何不當時死翠華。

古人看來,元懌的一生是白玉有瑕,可於後世的我們看來,他也不過是追求了一段本不可奢望的感情,至於這感情,是兩廂情願,是被逼無奈,在生死麵前,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爬爬停停,隨著登高,月亮漸漸隱於樹後,正愁著到頂時這冰輪是否會出來,上邊便傳來了同伴們的聲音…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原來,元懌墓的墓頂現今是私人的地界,已經成了類似菜園的地方…

因為菜地被攔,樓梯的盡頭便被柵欄鎖住了…

考慮到中秋夜估計能開門的當地農民也在過節,我們不得不放棄原本的陵頂賞月計劃…

而且恐是怕人翻越欄杆或者偷菜什麼的,這欄杆上竟還寫了些詛咒之話。

意猶未盡,卻不得不悵然下冢。

在冢下,特意留了一塊月餅在階梯邊的草木裡,希望隔著遙遠的時光,那位北魏的賢王也能感受到這個中秋夜團圓的溫暖。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果然是古今難全之事…

在時光的洪流中,沒有永恆之物,唯一能做的也不過是在千年後尚記著他,甚至陪他度過這樣一個看似神經病般瘋狂的夜晚…

有些想替元懌詠一句後世蘇軾所寫的詞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此美好的願望,卻於他,於胡太后都是那般困難…

聯想後事,我越發慶幸於元懌早早地離世,畢竟未來的動盪歲月即使有他存在也不一定能控制,既然如此,何不留個賢王之名,長眠在國都身邊呢…

在他死後的第四年,北魏的六鎮之亂爆發…

在他死後的第八年,爾朱榮攻入了洛陽,殺死了胡太后和大量官員…

在他死後的第十四年,他的孫子被高歡擁立為帝,遷都前往了鄴城…

元懌和當年的彭城王元勰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點就是皆為無罪身死,而他們的孫子在冥冥中成為了北齊代魏時最重要的兩個人物。

東魏建國十七年後,元懌的孫子元善見被迫禪位於齊,此時,為齊國獻上璽綬的正是元勰的孫子元韶…

歷史有些殘酷,卻也總有或多或少的巧合,令後世的我們徒增感慨…

沒有陪元懌吃上月餅的我們,回到酒店後便在公共區泡起了茶,吃起了月餅~

喜歡走陵除了因為歷史的陵墓有太多吸引人的故事外,還有一點便是和朋友們一同經歷的點點滴滴~

今日的我們幾乎走遍了北魏遷都洛陽後多數帝王的冢塋。

千載後的它們,碌碌無為,守望著農夫耕老們繼續在這昔日的國都中繁衍、生息…

而那個時代,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畢竟,那是一個前有秦漢雄風,後有隋唐繁華的過度階段…

可有些故事,卻在今日被憶起,還有些故事,發生在我們走陵的過程中…

那過程,有著一起經歷過的感動,有著恍然大悟時的歡愉,有著覓而不得的悵然,也有著忍飢尋路中的分歧…

不管什麼,都是一段難忘的美好經歷~

千古月如舊,共聚此中秋~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河南洛陽」被當作司馬懿的墓拜了二百多年 實際葬的是北魏賢王

本文完


今日大寒,推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