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

其中,知縣這個職務稱呼,最早起源於唐朝,等到宋朝時,就變成了管理一縣的行政長官,不過當時這個職務主要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屬於非正式地方官;等到明清時期,知縣才正式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官階為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至於千總這個職務,它最早起源於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當時明帝國政府改革三大營,設副、參、遊、佐、坐營、號頭、中軍、千把總等官。其中這個千總,就是千夫長副職的意思,通常會設置兩個,各帶兵500人。

等到清朝時,千總變成為綠營兵的常設編制,當時清朝在每個省都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再下是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對比明朝和清朝的千總,明朝千總的含金量明顯要高於清朝。

因為,明朝的千總,屬於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裡面的軍職,而三大營又是明帝國政府的中央軍、王牌軍。從這層意義上說,明朝千總屬於是妥妥的中央政府官員,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明朝千總屬於是央企編制。並且,明朝有資格擔任千總的人,大都是軍功子弟,且為世襲。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反觀清朝的千總,它是綠營兵裡面的軍職,且不再是世襲軍職。大家知道,清朝綠營兵的地位和福利待遇,相比於八旗兵來說,明顯要低一個層次,屬於是二等兵。從這層意義上說,清朝千總只能算是地方政府官員,再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清朝千總屬於國企編制。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知縣,客觀來說,明清兩個時代的知縣沒有多差別,都是縣級行政單位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管理一縣的大小諸事。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這種背景下,對比明朝的千總和知縣,一個屬於是中央官員,且為世襲,且擔任者多為軍功子弟;另一個屬於是地方官員,非世襲;另外,明朝武將及其家庭都屬於軍戶這個特殊群體,擁有單獨財政體系。

從這層意義上說,雖然知縣所管理的事情要遠遠大於千總,但明朝千總背後實際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顯然要高於知縣,至少明朝知縣絕不敢與明朝千總叫板。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再對比清朝的千總和知縣,一方面兩個都屬於地方官員,且都為非世襲。另一方面,按照清朝的慣例,武官們的品級都明顯高於同等級的文官,但實權卻低於同級別的文官。

比如,八旗兵的最高官職駐防將軍,雖然官階是正一品,但其權力卻遠低於正二品的總督。至於綠營兵的最高官職提督,官階比駐防將軍還要低,只有從一品,並且其所擁有的權力比從二品的巡撫還要低。從這層意義上說,清朝正六品的千總,其所擁有的實際權力,自然也就無法與正七品的知縣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