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晋载记诸僭伪之君,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

此皆生于戎羌,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哉!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2019-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南郊一个叫焦村的地方,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特别大,全长竟然超过了80米。这个新发现立刻吸引了许多考古学家的关注,通过研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专家判断,这座墓的时代为十六国时期,而且,它很可能是十六国时期某位帝王或者皇室成员的墓葬!

为什么这么推测?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墓葬规模很大。

80米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看看时代接近的高等级墓葬。比如位于河南安阳的西高穴大墓,也就是被一些研究者推断为曹操墓的,它的全长为58米。再比如,1982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洛阳邙山勘察西晋帝陵,在南蔡庄村北勘探到了一个古墓群,其中最大的一座可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它全长为41.5米。一比较就会发现,这座十六国墓是真大。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西高穴大墓平面图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焦村十六国墓俯瞰

其次,它具有前中后三室。

从下面的这张俯拍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这座墓的墓室为前、中、后三室。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焦村十六国墓墓室俯拍图

在目前所发现的十六国时期墓葬里,三室是级别最高的。我们知道,在十六国时期,尽管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胡人,但是尊卑秩序仍然非常森严。这种秩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死后的容身之地也不例外。考古学家此前发掘的十六国墓,均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墓室,哪怕有些级别已经比较高的,也是如此。

比如,考古学家曾经在西安东郊发掘过一座十六国墓,根据出土的铭文砖可知,墓主人为安定郡的梁猛。史书记载安定梁氏为望族,墓葬虽然被盗掘,但是出土的随葬品仍然比较丰富,有高等级的甲骑具装、鼓吹等陶俑,制作精美,这表明墓主人很可能是出自于安定梁氏且在关中做官的社会上层人物。可是,梁猛墓仍然为前后双室。

那么作为目前唯一的一座三室墓,墓主人的身份自然指向了当时社会的最高层了。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梁猛墓平剖面图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梁猛墓出土陶马

再次,墓葬中有精美的壁画

很不幸,焦村的这座十六国墓也曾被盗扰破坏,墓室发生塌陷,所以很多壁画都彻底毁了。但是从残留的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原先的壁画绘制水平相当高,至今线条清晰、色彩分明。这也是目前公布的唯一的一座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

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对壁画残片进行修复,相信拼缀之后能够有更多的发现。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焦村十六国墓壁画

最后,墓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

由于盗扰的原因,很多随葬品已经流失,但保留下来的还有68件,据报道包括武士俑、釉陶马、银饰、铜钱、金饰、铜带钩等。

这些随葬品,假如放在夏商周时期,自然是无法跟那些气势雄浑的青铜器相比的,也无法跟汉代诸侯王墓的那些金缕玉衣、漆器、黄金制品相比。可是要知道,在魏晋时期,丧葬观念本身在变,薄葬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十六国是一个战争频仍的时代,战争对于经济的破坏很大。在关中地区,直到前秦苻坚统治时期才逐渐出现了和平稳定的一段日子,老百姓终于喘了口气。简单点说,能有这些随葬品,已经相当不错了!普通人的墓葬不过是放几个陶罐而已。



说了这么多,这座墓跟十六国君主的汉文化修养有什么关联呢?

其实不少关联已经体现在了前文当中。我们已经能够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将墓主人身份锁定为当时社会的顶层人物,具体是哪个皇帝还是皇后,由于目前还没发现可靠的文字证据,不能妄断(今后或许能够在壁画残片中找到几个字也未可知),但是总归,墓主人身份很高,跟皇家关系密切。

而且这座墓的形制,也是沿用了中原地区汉晋以来的传统,比如长斜坡式的墓道,墓道两侧还有台阶,这种特征在西高穴大墓、曹休墓等魏晋高等级墓葬里同样存在。再如墓葬中用陶俑,本身就是汉文化的传统。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墓道两侧的台阶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不知道其他的背景,单独来看这座墓,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座汉人的墓。

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其实十六国时,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曾经存在过数个政权,最繁盛的莫过于前秦和后秦这两个,它们分别由氐人和羌人所建立。氐羌虽然为广义的“胡人”,但是又跟远处塞外的胡人有很大不同,这两个民族长期居于关西,跟汉人杂处,文化交流颇多,所以其上层人物对于汉文化并不是完全抗拒的。


从考古新发现看十六国时期帝王的汉文化修养


清代学者赵翼总结了这个现象,在《廿二史札记》中他专门写了一条:僭伪诸君有文学

所谓僭伪诸君,是以晋为正统而言的,因为司马家是正统,所以那些北方政权就成了僭伪。赵翼举了很多例子,比方说:

苻坚八岁,向其祖洪请师就学,洪曰:“汝氐人,乃求学耶。”及长,博学多才艺。

姚泓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王尚、段章以儒术,胡义周、夏侯稚以文学,皆尝游集。

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熏陶,所以当这些氐羌的首领一跃成为整个关中乃至北方的统治者时,他们能够积极地吸收汉文化,不仅在朝政上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体制,还在墓葬上也进行模仿。这座高等级十六国墓正是一个绝佳的物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