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

用户124914164248


要想看明白《道德经》,建议先看点哲学,学点唯物辩证法,逻辑学。不然就会走入所谓“大师的坑”,之乎者也一大堆,不知道说啥,否则就会看不明白,然后说《道德经》啥也不是。其实里面讲的“道”就是哲学,“德”就是通过“道”总结出的治世,为人的方法。

道的部分

“常道”与“常名”、“常有”与“常无”这是本体论。“名道”、“无”、“有”讲的是认识论。

“反者道之动”、“玄之又玄”、“弱者为其用”讲的是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质量转化定律,相对静止。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了,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老子能有相当于现代的思想认知真的是神奇的事,他的理论超过黑格尔,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水平。

“德”主要讲治世和为人的方法

言多数穷。功成弗居。“为”。“无为”。“为不为”。每句话都很浓缩,够写一篇文章的,每篇都有一个道理,就不一一列举了。

建议人生必看的书,《道德经》一本书,能超过马克思之前的所有西方哲学的水平。但是按年代来看,老子的哲学水平超过马克思,马克思比老子晚两千年呢。有时候真的想老子是不是外星人,或者史前文明遗落在地球的人,或者穿越回去的人,实在思想太超前了,佩服。


盛京杨员外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

大家千万不要用我们现在的道德,这个词来理解老子的“道”和“德”。现在用的道德这个词是合到一块的,并列合到一块道德这个词。德已经把道给吃掉了,标准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有德无德的标准。大家按照自己的衡量标准谁是最有德的那一个。当然,我们自己我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我当然是最有德的那个了,哪怕我犯了再大的错误都振振有词都不敢承认。

所以有的人很习惯站在道德的高地挥舞道德的大棒去指责别人审判别人。

老子道德经里面这个道德。这里面强调。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就是道在前面而德在后。一定要把这个逻辑搞清楚,我们这一切事情才能看得顺理成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大家,现在有多少人研究道德经根本不去看原文,一听别人讲这个东西比较新奇,就觉得那个人吸引眼球,就大肆的去宣传吹鼓。认真读一下原文,都会发现道在前,德在后。这是这本书最强调的一个思想。

《道德经》以第三十八章为界,第三十章以前叫《道经》,第三十八章开始以后叫做《德经》。

《道德经》全文短短的五千余字。其内容丰富而又全面。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有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智、名利得失、修身养性于一体荟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推崇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龙门天成


《道德经》的变化由运动引起,所以是基于运动谈变化,思考导向,具有发散性。《易经》本身就是一套变化的系统,有系统的使用说明,细致到每一爻的位置,是具体谈变化的,使用导向,更聚焦。郭店版道德经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一版,不会晚于公元前340年,里面有一些表述有益于澄清一些理解上的分歧。另外解读道德经要建立在整本书上,比如道可道,第二个道如果是说的意思,那么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就与第70章相悖。结合词源学研究,那个年代“道”基本没有作为“说”的用法,据此,道可道的第二个道更可能是“行”的意思。

辩证法呼之欲出。古代能有这样开放,宏大,辩证的哲学思想真是难得,不得不让人好奇他经历了什么,也是想对世界进行无声的改造吧。不过囿于时代局限,唯心的思考不能与唯物的考察联系起来,以至于试图解放思想,反而成为了一套单独的思想体系么...

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我认为根据前文就是,爱惜自己的身体为大,不是为了国家,是先把自己身体放在首位的的人与把身体放在后尾的人,前者更值得依赖

中国的东西一直都是上等,只是错过了第一次工业改革而短暂的落后一段时间,就在这一段时间很多人崇洋媚外,殊不知叶子再好看没有根就是镜花水月,于世界而言,医药,兵法,算数,文学,中国在汉代以前就领先了。

我们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其实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分解为三步:接收信息、消化信息、输出信息。如果能够研究出点什么,比如说写了一篇论文或者编写了一套程序等,都属于信息输出,意味着有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无论是接收、消化还是输出,都有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力的高低(即方式),还取决于思考力的高低(即信息分解组合能力)。而《道德经》恰恰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学习力和思考力,理解《道德经》,需要三点:1、解构文本;2、与现实印证;3、反思和突破。这三点是绕不开的,只要你去解,就一定会做这三步,那么解构能力对学习力的提升是有重大促进作用的,而反思和突破则会提升思考力,而与现实印证,则是让信息落地。

对化学我不太懂,数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各种数学方法),将变化问题稳定化(如各类公式),将模糊问题清晰化(例如数量和单位),将混乱问题方向化(如博弈论),这些的前提就是学习力和思考力;至于编程,本质是一门语言,与机器对话的语言,核心是机器逻辑。编程熟练到一定程度,拼得就是就不是经验了,而是灵感,同样是解决一个问题,代码能不能更简洁,因为这意味着对资源的损耗程度,代码越简洁,资源消耗越少,而资源将是制约计算机能否有重大突破的障碍之一,大多数成果是在试错的尸体上爬起来的,但试错是需要资源的,就目前地球上那点发电量,如果真是为了试错跑起来,恐怕有点羞涩,可以参考虚拟货币挖矿的耗电情况。至于英语,我是个白痴,不敢说。综上,如果把人比作一把刀,把具体问题比作柴,那《道德经》就是磨刀石。

无是非对错,世界观不同则道德经理解亦会有不同,即使世界观相似也会有理解的差异。道德经是老子世界观下的物我价值及人生的阐述。人,读道德经有自己的道德之道得而德到即可,吾之表达基于此,而非否定尔之所得。

道不能单指能量。任何事物都含有能量,但不一定会产生动静变化,必须有事物的相互作用才会有不定向的发展。道即是事物能量规则运行的归纳总结即是因也是果。能量的规则性流动交互而结果的不确定性,可以视为道。

道不是可以描述或者表达出来的物质或是什么名字,道就是道,不是其他的什么,我的理解道是自然运行的法则,是一切事物自然发展的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有点自生自灭的感觉,反正这个根本没法解释,开头就第一句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看自己理解,每个人从道德经中的收获都应该有什么不同才对。


历史深度揭秘


近一百多年来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一方面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传统,另外一方面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加以借鉴。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外学者专家对老子说《道德经》的研究,直到二十一世纪08年以来,成为国家从上而下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

我学习巜道德经》的初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最初接触学习易学的哲学思想來解读人生,尤其是人体的生命科学;二是联系自身学习过传统祖国医学巜内经》中治"未病"的哲学思想,从老子说《道德经》中寻找具体的方法。结果从实践到理论上的学习使我一步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从文化源头出发來学习理解《内经》以及《道德经》思想的理论内涵,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一直保留着"天命"即"天道"的哲学思想,老子说哲学的最大贡献即在于此。

现代科学发现:地球诞生于45亿元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发现于15亿年前,人类诞生到文明以人类发现火的运用为文明起点;自有文字以來,作为文化的起点。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天和地最为长久即"天长地久"!这是因为,天地本身一直在奉献自己无私的精神來滋养着万物的生命,天地是最无私的!老子说中的精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遇事能够身先事卒,不再乎自己的生死存亡,但反而却能活下来。人生的无私成就了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一一"私心"。我认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上升为天、地、人三维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子用"道"高度概括了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总根源来阐述。

欧美文化中的巜圣经》的合理内核中的"神"具有超自然、社会能力的最高境界,神是独一无二的。于是神可创世纪,可以预言未来发展。其实和中国文化的宇宙自然观的公正无私奉献精神同出一源!无论是神说还是道说都再反复强调这种天地人之间的公正无私奉献精神。

我一直用类比推理的方式來寻找答案。

2、老子说中的"道"的本义,用文字表达出来是道路的道。凡是刚刚启蒙的娃儿都知道。老子提出的"天道无为"的哲学思想中的"天道"是自然规律之道即"天道酬勤"。对于这个"道"而言:又是看不见的、听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声、无体的超于人的感觉的东西。但是这个道,又是实实在在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感觉、认知直到认识並抽象出来道与德的精神层面:法治和道德标准。

3、老子哲学的另一个贡献是依据阴阳说理论(阴阳统一律、相对律、互变律)提出逆向思维方式:无论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存在大量的矛盾现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且又相互包容。"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它们之间又相互转化:"正常为奇,善复为妖"。因而要守常懂道。不然的话,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反者道之动"!承认"物壮则志"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4、老子哲学中最具特色的是阴柔以制刚思想,"柔者道之动"。反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提出"无知无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和治家格言:"善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从而在无道的基础理论上进一步阐述"道德"的深层含义。

5、在人体科学中提出新的养生学,将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全面进行阐述: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不老这是由于人犯了三种毛病:

一是时病,随着一年一度的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劳逸过度而不是劳逸结合,冒寒涉暑,结合为患。二是年病,这是恣情纵意,散失元阳,其结果就是"老"。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只要清心寡欲,可以颐养天年。

6、老子关于人生论也是依据道的本性来论述的,主张面对纷乱复杂不安的现实生活,应该走出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虚静:"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昔知得一者,天得以一清;地得以一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指出:所谓仁义、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废出后的发展,所以要"绝圣弃智",使"民利百倍"。古时候没有仁义、忠孝、智慧等名目,却有其实;现在空有其名,却是离实很远。

在在头条中经常有《道德经》原文並译文发表的文章。我初步从自身实践和认识到的就以上几个方面。不对的请批评指正。


Sj51586581987


举毛毛虫化蝴蝶的例子来说。毛毛虫死去后,才能变成蝴蝶。

有一个毛毛虫机缘巧合窥见了天机,明悟了死后变成蝴蝶,并经历了蝴蝶翩翩起舞的过程。然后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写成了《蝴蝶经》,飘然离世,化为蝴蝶而去。《蝴蝶经》没法传神地描述蝴蝶的一生和境界,只能是大而言之,而且对毛毛虫来说,太难以理解这一境界了。于是后来的聪明好学的毛毛豆,对《蝴蝶经》进行注解,流传了各种版本。

《道德经》跟《蝴蝶经》类似,在道德经里所有对道的描述不是道本身,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即使你逐字逐句理会了老子的本意,仍然不是道本身。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逐字逐句了达老子的本意。

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用言语和思维是无法触达道的,或者说道存在于心和语言到不了的地方。其次人的真性又是与道一起的,人又从未离开过道。

所有有求有为的企图,都会让你更加难以悟道。相反悟道的过程是作减法,不断减,减到没有减的时候就达到了。这个是跟大家的常识是相反的。


槛内小红


要真正读懂《道德经》,首先得了解老子这个人。



老子自幼好奇心强、博学多识,可以把老师追问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只能坦言相告:咱们就说到这儿吧,我学的东西全都告诉你了。

从老师那儿得不到,老子只能穷经皓首、对天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为老子的精神所感动。“天启神喻”,老子最终获取来自上天的点拨。

今天的人们,独立阅读《道德经》原文有点费劲,译文版本又多带有后人的主观色彩,如果阅读过《圣经》,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所有的疑惑即可迎刃而解。



《道德经》核心在讲老子个人的理解,什么是宇宙,什么是神(道),神立的规则是什么。该怎样治理国家,怎样管理个人。

《圣经》则明确无误地告诉你,神怎样创造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人该怎样和神相处,国家该如何治理。



举个例子,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老子的建议是,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圣经》则要求人们柔和、谦卑、忍耐、仁爱、节制、宽容、喜悦。两者,有区别吗?如果不是上天明明白白的启示,用巧合二字能够解释得通吗?


美蓝的影音


道,早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顶级水平的代名词。道所衍生的至高真理,通常令人难以项背。及至“养生主”在“庖丁解牛”中,“以无有入无间,......恢恢乎其游刃有余”,更是把道的精致展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谈论道,知道“道”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和柱石作用,地位难以撼动。但是,很遗憾,知“道”者寥寥。一知半解者,畏难不肯深研者,攀吊着文化人,拿偏解为正解,道听途说。仅几个文化人的认知格局局限和态度,于是乎,几乎把国人、把民众对《道德经》的认识水平,限定在半米以下。国人对“道”和“老子”的认知,由此被带进沟里。比如“过关”(函谷关),连《史记》记载都抛开,戏说老子不会、不敢更没有爱爱;连函谷关关令尹乃楚一官职都未核实,直接称之为“关尹喜”。荒谬不止于此。至

于脱口而出老子这家伙就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更是无边妄言。然而其戏谑、调侃、怪诞的态度和风格,深深影响了其后整个民族的认知取向。加上始终存在《道德经》乃“南面君人之术”、“阴谋”、“愚民政策”始作俑者的认知偏见,使人们距真实《道德经》渐行渐远,直至模糊不辨!

事实上,《道德经》的真实核心要义,与“阴谋阳谋”无关,与“君人南面”无关。她要告知人们的,是如何褒养生命,远离疾病和亚健康,活得健康与长寿。她与《黄帝内经》共同构成了中华生命科学的基石,护佑华夏子孙数千年。黄老学说,又称“歧黄之术”,是中医的源头。中医在治病救人。岐黄之术除了救人,更关注“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立足于不生病。


九流叔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以无为、无我、自然之观点,阐述了精深哲学的道家思想。同时,又暗含着修身、养生的玄妙哲理,以及功法和心法。修行的这段时间,我才真正了解到《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也纠正了对《道德经》错误的理解,正如有些人否定道家关于“炁”的存在一样,谁又能否定地球是被大气所托举并悬浮在宇宙的时空当中呢?






玄清妙慈


老子《道德经》其立论依据是以太极阴阳学说;道者,取之太极生两仪之原理;阴阳变化,阳气上升为天象、气候,亦叫天道;阴气下降为形象、五土,亦叫地德。阳为天道,阴为地道;天道简称为道,地道简称为德;阳气天道有万物造化之功,阴气地道有万物孕育之德。

     故阴阳变化之道,阳气上升为成天象为天道,阴气下降为成形为地德。天道地德简称为道德,这就是道德的来源。

    老子作为中国三千多前的古圣人,如何认识老子的伟大思想,就得从《道德经》中,追塑其思想的源头和立论依据,也就是说老子是从那里悟道的、明道、修道、遵道、合道的,其思想源头就是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太极阴阳文化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人生,认识自然万物生存发展规律的最高智慧。它是中国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预测等一切文化产生的思想源头。五千多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而三千多年前的老子正是从太极阴阳文化中悟到了自然万物之生存发展规律与生存发展规则,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除此之外,还有同一时代的另一个圣人孔子,以及后世的庄子、孟子、鬼谷子、孙子等中国古圣贤皆是在太极阴阳文化中悟道的,再根据各人悟道的深入程度不同、以及所运用的角度与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了道、儒、兵、法等诸家的思想主张。

    所以,要学习老子的思想和修为境界,就必须还源于老子在太极阴阳文化中所悟到的道理,提出了明道、遵道、合道的思想主张,以及内修、外行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可归纳为:悟道(明道)、内修(合道)、外行(遵道)。

具体内容省略,有兴趣深入交流的,私聊!


顿果v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说文》注,平也。本意是指,一马平川的辽阔的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际,空旷得上面什么也没有。这里引申指道无物无像无边无际之意。

希,《尔雅》注,罕也,罕的本意是说,一个杆子上面带着网,用来捕捉鸟类,因为鸟比较灵敏,所以不能弄出来一点动静,不然就会捕捉不到鸟儿。希,本意指少、罕见,几乎什么也没有。这里引申为道极其寂静的意思。

微,《说文》注,隐行也。指没有行迹可察。搏,《说文》注,索持也。

去看却看不见它,这就叫夷;去听却听不到它,这就叫希;去探索它,却无形迹可察。这就是道啊,它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也无法探索的到。

《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讲“道可道,非常道”,阐述道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特征。之所以道不可言说和描述,就是因为道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也无法索持探寻。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jié),问也。

天地万物,都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穷究其根本。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一直追问到一个这样的根源之处,它看不见,听不见,也无形迹可察。追问到这里,就没法再往下追问了。

此三者,夷,希,微,无法再向更源始的层面追问了。它们都是道的不同特征,追溯到道这里,就会发现,它们合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jiǎo),《说文》注,玉石之白也。这里引申为明亮。

昧(mèi),《说文》注,旦明也。指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这里指昏暗不明之意。

道,既不是明亮的,也不是晦暗的。

明亮的,说明有辐射,可以探知。晦暗的,说明没有辐射,大概相当于现在物理学界讲的暗物质。而道德经认为,道,既不是有辐射的物质,也不是暗物质。它不明,也不暗。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任何形式的“物质”。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说文》注,索也。很多人注本句,强把绳同冥,这样很失当。绳,这里就是指绳的本意。第一个绳是名词,第二个绳做动词用,绳绳,用准则法则去定义标划的意思。不可名,不可描述之意。

本句是接上句,因为道不明亦不暗,索无可索,求无所求,察无可察。自然也就无法用人为制定的准则和法则去定义标划,并进而描述它。

现在的科学,描述的只是天地万物,只能穷尽“物”的层面。或者说,只能穷尽宇宙。至于宇宙怎么来的,生出宇宙的那个更源始的存在,是什么,这是无法探求的。

索无可索,不可描述,不可说,一番探索之后,道还是道的样子,只是它不表现出任何的“物质”形式和属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惚恍,昏昏默默。

道存在吗?当然存在。可是对于一个看不到,听不到,也探索不到形迹的东西,如何才能说明它存在的真实性呢。本句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无状之状,道的形状,就是没有任何形状。

无物之象,道的形象,就是没有任何的物质形象。

这太难以想象了,到底怎么才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呢。

道德经说,不看,不停,不索,不思。进入一种彻底的昏昏默默之境,道差不多就是那种样子。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恍惚之境中,向前迎着道,却看不到它的开端在哪里。跟在它后面随着它,却看不到它的末尾在哪里。

因为道,无状无像,故迎无可迎,随无可随。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生于无,今生于古。

天地万物的一切,都起始于无,无又起始于道。

认识天地万物,穷究他们的根本,不正是要探求他们的根源吗,只有了解事物的根源,才能了解它的本质。

而现代存在的,正在发生的事,在足够久远的以前,都是不存在的。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物,则又是从久远的不存在的空无中萌发出来的。

时间继续流转。万物还在永不停息的向前演化。越来越多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被萌生了出来。这么多复杂繁复,而有瞬息万变的世界,到底要怎么才能把握它们的本质呢。

今天的有,都来自过去的无。

好比,计算机,并非生来就有。在计算机本发明出来之前,关于怎么制造计算机的学问和方法,只是静静地隐匿在一团虚无里,等待有人去把它抱出来。诸如此类,现在的所有事物,都是先前不存在,后来被人从一团虚空里抱出来的。

所以,若要不被纷纭变换的事物变迁蒙蔽了眼睛,并进而把握它们的本质。那就要返回到,万物萌生的起源出,知道它们的根源,才能了解它们的本质。

只有了解了本质与原理的事物,才可能驾驭它们。

如果能够了解掌握万物变迁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迹规律和源流脉络,那么我们就可以驾驭现在正在发生的存在的事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纪,《说文》注,丝别也。把丝丝缕缕的理清楚的意思。后多引申为记载。

能知道事物在过去是怎么起源的,这就可以为道演化出万物做出纪传。

有道者,通天彻地,无所不知,何以能如此呢。

道德经认为,若要通天彻地,须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然万物的总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能体察大道,就可以掌握万物。

按照现代人比较喜闻乐见的说法,就是读史使人明智。而如果把道演化万物的轨迹都探查一遍,都追本溯源,那么天底下还有你无法理解的掌握它本质的事物吗?

既然自然万物,天下之事,都洞若观火,了如指掌。那么,还有什么事,是你不可以统御的呢。如此,则能有天下,治天下。

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mǐn)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