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

用戶124914164248


要想看明白《道德經》,建議先看點哲學,學點唯物辯證法,邏輯學。不然就會走入所謂“大師的坑”,之乎者也一大堆,不知道說啥,否則就會看不明白,然後說《道德經》啥也不是。其實裡面講的“道”就是哲學,“德”就是通過“道”總結出的治世,為人的方法。

道的部分

“常道”與“常名”、“常有”與“常無”這是本體論。“名道”、“無”、“有”講的是認識論。

“反者道之動”、“玄之又玄”、“弱者為其用”講的是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質量轉化定律,相對靜止。還有好多不一一列舉了,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老子能有相當於現代的思想認知真的是神奇的事,他的理論超過黑格爾,接近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對水平。

“德”主要講治世和為人的方法

言多數窮。功成弗居。“為”。“無為”。“為不為”。每句話都很濃縮,夠寫一篇文章的,每篇都有一個道理,就不一一列舉了。

建議人生必看的書,《道德經》一本書,能超過馬克思之前的所有西方哲學的水平。但是按年代來看,老子的哲學水平超過馬克思,馬克思比老子晚兩千年呢。有時候真的想老子是不是外星人,或者史前文明遺落在地球的人,或者穿越回去的人,實在思想太超前了,佩服。


盛京楊員外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

大家千萬不要用我們現在的道德,這個詞來理解老子的“道”和“德”。現在用的道德這個詞是合到一塊的,並列合到一塊道德這個詞。德已經把道給吃掉了,標準不清楚。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有德無德的標準。大家按照自己的衡量標準誰是最有德的那一個。當然,我們自己我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衡量,我當然是最有德的那個了,哪怕我犯了再大的錯誤都振振有詞都不敢承認。

所以有的人很習慣站在道德的高地揮舞道德的大棒去指責別人審判別人。

老子道德經裡面這個道德。這裡面強調。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邏輯,就是道在前面而德在後。一定要把這個邏輯搞清楚,我們這一切事情才能看得順理成章。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大家,現在有多少人研究道德經根本不去看原文,一聽別人講這個東西比較新奇,就覺得那個人吸引眼球,就大肆的去宣傳吹鼓。認真讀一下原文,都會發現道在前,德在後。這是這本書最強調的一個思想。

《道德經》以第三十八章為界,第三十章以前叫《道經》,第三十八章開始以後叫做《德經》。

《道德經》全文短短的五千餘字。其內容豐富而又全面。裡面涉及到的內容有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範、環境保護、自然規律、社會發展、治國用兵、內政外交、仁義禮智、名利得失、修身養性於一體薈萃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內容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推崇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龍門天成


《道德經》的變化由運動引起,所以是基於運動談變化,思考導向,具有發散性。《易經》本身就是一套變化的系統,有系統的使用說明,細緻到每一爻的位置,是具體談變化的,使用導向,更聚焦。郭店版道德經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一版,不會晚於公元前340年,裡面有一些表述有益於澄清一些理解上的分歧。另外解讀道德經要建立在整本書上,比如道可道,第二個道如果是說的意思,那麼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就與第70章相悖。結合詞源學研究,那個年代“道”基本沒有作為“說”的用法,據此,道可道的第二個道更可能是“行”的意思。

辯證法呼之欲出。古代能有這樣開放,宏大,辯證的哲學思想真是難得,不得不讓人好奇他經歷了什麼,也是想對世界進行無聲的改造吧。不過囿於時代侷限,唯心的思考不能與唯物的考察聯繫起來,以至於試圖解放思想,反而成為了一套單獨的思想體系麼...

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我認為根據前文就是,愛惜自己的身體為大,不是為了國家,是先把自己身體放在首位的的人與把身體放在後尾的人,前者更值得依賴

中國的東西一直都是上等,只是錯過了第一次工業改革而短暫的落後一段時間,就在這一段時間很多人崇洋媚外,殊不知葉子再好看沒有根就是鏡花水月,於世界而言,醫藥,兵法,算數,文學,中國在漢代以前就領先了。

我們對於一個具體問題的研究,其實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全過程可以分解為三步:接收信息、消化信息、輸出信息。如果能夠研究出點什麼,比如說寫了一篇論文或者編寫了一套程序等,都屬於信息輸出,意味著有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無論是接收、消化還是輸出,都有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學習力的高低(即方式),還取決於思考力的高低(即信息分解組合能力)。而《道德經》恰恰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學習力和思考力,理解《道德經》,需要三點:1、解構文本;2、與現實印證;3、反思和突破。這三點是繞不開的,只要你去解,就一定會做這三步,那麼解構能力對學習力的提升是有重大促進作用的,而反思和突破則會提升思考力,而與現實印證,則是讓信息落地。

對化學我不太懂,數學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即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如各種數學方法),將變化問題穩定化(如各類公式),將模糊問題清晰化(例如數量和單位),將混亂問題方向化(如博弈論),這些的前提就是學習力和思考力;至於編程,本質是一門語言,與機器對話的語言,核心是機器邏輯。編程熟練到一定程度,拼得就是就不是經驗了,而是靈感,同樣是解決一個問題,代碼能不能更簡潔,因為這意味著對資源的損耗程度,代碼越簡潔,資源消耗越少,而資源將是制約計算機能否有重大突破的障礙之一,大多數成果是在試錯的屍體上爬起來的,但試錯是需要資源的,就目前地球上那點發電量,如果真是為了試錯跑起來,恐怕有點羞澀,可以參考虛擬貨幣挖礦的耗電情況。至於英語,我是個白痴,不敢說。綜上,如果把人比作一把刀,把具體問題比作柴,那《道德經》就是磨刀石。

無是非對錯,世界觀不同則道德經理解亦會有不同,即使世界觀相似也會有理解的差異。道德經是老子世界觀下的物我價值及人生的闡述。人,讀道德經有自己的道德之道得而德到即可,吾之表達基於此,而非否定爾之所得。

道不能單指能量。任何事物都含有能量,但不一定會產生動靜變化,必須有事物的相互作用才會有不定向的發展。道即是事物能量規則運行的歸納總結即是因也是果。能量的規則性流動交互而結果的不確定性,可以視為道。

道不是可以描述或者表達出來的物質或是什麼名字,道就是道,不是其他的什麼,我的理解道是自然運行的法則,是一切事物自然發展的過程,不受其他因素干擾,有點自生自滅的感覺,反正這個根本沒法解釋,開頭就第一句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看自己理解,每個人從道德經中的收穫都應該有什麼不同才對。


歷史深度揭秘


近一百多年來中西文明發生碰撞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進程,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無可避免地擔負起雙重使命:一方面整理和傳承中國文明傳統,另外一方面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脈絡加以借鑑。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外學者專家對老子說《道德經》的研究,直到二十一世紀08年以來,成為國家從上而下學習討論的熱門話題。

我學習巜道德經》的初衷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最初接觸學習易學的哲學思想來解讀人生,尤其是人體的生命科學;二是聯繫自身學習過傳統祖國醫學巜內經》中治"未病"的哲學思想,從老子說《道德經》中尋找具體的方法。結果從實踐到理論上的學習使我一步步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從文化源頭出發來學習理解《內經》以及《道德經》思想的理論內涵,從中發現中國文化的傳承中一直保留著"天命"即"天道"的哲學思想,老子說哲學的最大貢獻即在於此。

現代科學發現:地球誕生於45億元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發現於15億年前,人類誕生到文明以人類發現火的運用為文明起點;自有文字以來,作為文化的起點。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天和地最為長久即"天長地久"!這是因為,天地本身一直在奉獻自己無私的精神來滋養著萬物的生命,天地是最無私的!老子說中的精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人遇事能夠身先事卒,不再乎自己的生死存亡,但反而卻能活下來。人生的無私成就了人生最大的精神財富一一"私心"。我認為這是老子哲學思想上升為天、地、人三維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子用"道"高度概括了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哲學的最高範疇作為世界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總根源來闡述。

歐美文化中的巜聖經》的合理內核中的"神"具有超自然、社會能力的最高境界,神是獨一無二的。於是神可創世紀,可以預言未來發展。其實和中國文化的宇宙自然觀的公正無私奉獻精神同出一源!無論是神說還是道說都再反覆強調這種天地人之間的公正無私奉獻精神。

我一直用類比推理的方式來尋找答案。

2、老子說中的"道"的本義,用文字表達出來是道路的道。凡是剛剛啟蒙的娃兒都知道。老子提出的"天道無為"的哲學思想中的"天道"是自然規律之道即"天道酬勤"。對於這個"道"而言:又是看不見的、聽不見、摸不著、無形、無聲、無體的超於人的感覺的東西。但是這個道,又是實實在在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可以從自然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感覺、認知直到認識並抽象出來道與德的精神層面:法治和道德標準。

3、老子哲學的另一個貢獻是依據陰陽說理論(陰陽統一律、相對律、互變律)提出逆向思維方式:無論論在自然界還是社會中,都存在大量的矛盾現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且又相互包容。"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它們之間又相互轉化:"正常為奇,善復為妖"。因而要守常懂道。不然的話,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反者道之動"!承認"物壯則志"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

4、老子哲學中最具特色的是陰柔以制剛思想,"柔者道之動"。反映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提出"無知無為"、"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和治家格言:"善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從而在無道的基礎理論上進一步闡述"道德"的深層含義。

5、在人體科學中提出新的養生學,將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全面進行闡述: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不老這是由於人犯了三種毛病:

一是時病,隨著一年一度的春、夏、秋、冬年復一年的勞逸過度而不是勞逸結合,冒寒涉暑,結合為患。二是年病,這是恣情縱意,散失元陽,其結果就是"老"。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但是隻要清心寡慾,可以頤養天年。

6、老子關於人生論也是依據道的本性來論述的,主張面對紛亂複雜不安的現實生活,應該走出去讓自己的身心得到虛靜:"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又說"昔知得一者,天得以一清;地得以一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指出:所謂仁義、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廢出後的發展,所以要"絕聖棄智",使"民利百倍"。古時候沒有仁義、忠孝、智慧等名目,卻有其實;現在空有其名,卻是離實很遠。

在在頭條中經常有《道德經》原文並譯文發表的文章。我初步從自身實踐和認識到的就以上幾個方面。不對的請批評指正。


Sj51586581987


舉毛毛蟲化蝴蝶的例子來說。毛毛蟲死去後,才能變成蝴蝶。

有一個毛毛蟲機緣巧合窺見了天機,明悟了死後變成蝴蝶,並經歷了蝴蝶翩翩起舞的過程。然後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寫成了《蝴蝶經》,飄然離世,化為蝴蝶而去。《蝴蝶經》沒法傳神地描述蝴蝶的一生和境界,只能是大而言之,而且對毛毛蟲來說,太難以理解這一境界了。於是後來的聰明好學的毛毛豆,對《蝴蝶經》進行註解,流傳了各種版本。

《道德經》跟《蝴蝶經》類似,在道德經裡所有對道的描述不是道本身,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即使你逐字逐句理會了老子的本意,仍然不是道本身。當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逐字逐句了達老子的本意。

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用言語和思維是無法觸達道的,或者說道存在於心和語言到不了的地方。其次人的真性又是與道一起的,人又從未離開過道。

所有有求有為的企圖,都會讓你更加難以悟道。相反悟道的過程是作減法,不斷減,減到沒有減的時候就達到了。這個是跟大家的常識是相反的。


檻內小紅


要真正讀懂《道德經》,首先得了解老子這個人。



老子自幼好奇心強、博學多識,可以把老師追問得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只能坦言相告:咱們就說到這兒吧,我學的東西全都告訴你了。

從老師那兒得不到,老子只能窮經皓首、對天發問,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天為老子的精神所感動。“天啟神喻”,老子最終獲取來自上天的點撥。

今天的人們,獨立閱讀《道德經》原文有點費勁,譯文版本又多帶有後人的主觀色彩,如果閱讀過《聖經》,把兩者結合起來理解,所有的疑惑即可迎刃而解。



《道德經》核心在講老子個人的理解,什麼是宇宙,什麼是神(道),神立的規則是什麼。該怎樣治理國家,怎樣管理個人。

《聖經》則明確無誤地告訴你,神怎樣創造了宇宙、天地、萬物和人,人該怎樣和神相處,國家該如何治理。



舉個例子,我們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老子的建議是,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聖經》則要求人們柔和、謙卑、忍耐、仁愛、節制、寬容、喜悅。兩者,有區別嗎?如果不是上天明明白白的啟示,用巧合二字能夠解釋得通嗎?


美藍的影音


道,早已成為各行業各領域頂級水平的代名詞。道所衍生的至高真理,通常令人難以項背。及至“養生主”在“庖丁解牛”中,“以無有入無間,......恢恢乎其遊刃有餘”,更是把道的精緻展示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人們談論道,知道“道”對中國文化的奠基和柱石作用,地位難以撼動。但是,很遺憾,知“道”者寥寥。一知半解者,畏難不肯深研者,攀吊著文化人,拿偏解為正解,道聽途說。僅幾個文化人的認知格局侷限和態度,於是乎,幾乎把國人、把民眾對《道德經》的認識水平,限定在半米以下。國人對“道”和“老子”的認知,由此被帶進溝裡。比如“過關”(函谷關),連《史記》記載都拋開,戲說老子不會、不敢更沒有愛愛;連函谷關關令尹乃楚一官職都未核實,直接稱之為“關尹喜”。荒謬不止於此。至

於脫口而出老子這傢伙就是“心高於天,命薄如紙”,更是無邊妄言。然而其戲謔、調侃、怪誕的態度和風格,深深影響了其後整個民族的認知取向。加上始終存在《道德經》乃“南面君人之術”、“陰謀”、“愚民政策”始作俑者的認知偏見,使人們距真實《道德經》漸行漸遠,直至模糊不辨!

事實上,《道德經》的真實核心要義,與“陰謀陽謀”無關,與“君人南面”無關。她要告知人們的,是如何褒養生命,遠離疾病和亞健康,活得健康與長壽。她與《黃帝內經》共同構成了中華生命科學的基石,護佑華夏子孫數千年。黃老學說,又稱“歧黃之術”,是中醫的源頭。中醫在治病救人。岐黃之術除了救人,更關注“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即立足於不生病。


九流叔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同時,又暗含著修身、養生的玄妙哲理,以及功法和心法。修行的這段時間,我才真正瞭解到《道德經》講的是什麼,也糾正了對《道德經》錯誤的理解,正如有些人否定道家關於“炁”的存在一樣,誰又能否定地球是被大氣所託舉並懸浮在宇宙的時空當中呢?






玄清妙慈


老子《道德經》其立論依據是以太極陰陽學說;道者,取之太極生兩儀之原理;陰陽變化,陽氣上升為天象、氣候,亦叫天道;陰氣下降為形象、五土,亦叫地德。陽為天道,陰為地道;天道簡稱為道,地道簡稱為德;陽氣天道有萬物造化之功,陰氣地道有萬物孕育之德。

     故陰陽變化之道,陽氣上升為成天象為天道,陰氣下降為成形為地德。天道地德簡稱為道德,這就是道德的來源。

    老子作為中國三千多前的古聖人,如何認識老子的偉大思想,就得從《道德經》中,追塑其思想的源頭和立論依據,也就是說老子是從那裡悟道的、明道、修道、遵道、合道的,其思想源頭就是中國的太極陰陽文化,太極陰陽文化是中國古人認識宇宙人生,認識自然萬物生存發展規律的最高智慧。它是中國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預測等一切文化產生的思想源頭。五千多年來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本,而三千多年前的老子正是從太極陰陽文化中悟到了自然萬物之生存發展規律與生存發展規則,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實相。

    除此之外,還有同一時代的另一個聖人孔子,以及後世的莊子、孟子、鬼谷子、孫子等中國古聖賢皆是在太極陰陽文化中悟道的,再根據各人悟道的深入程度不同、以及所運用的角度與側重不同,從而形成了道、儒、兵、法等諸家的思想主張。

    所以,要學習老子的思想和修為境界,就必須還源於老子在太極陰陽文化中所悟到的道理,提出了明道、遵道、合道的思想主張,以及內修、外行的教育思想。

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可歸納為:悟道(明道)、內修(合道)、外行(遵道)。

具體內容省略,有興趣深入交流的,私聊!


頓果v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 道德經第十四章解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說文》注,平也。本意是指,一馬平川的遼闊的大平原,一眼望不到邊際,空曠得上面什麼也沒有。這裡引申指道無物無像無邊無際之意。

希,《爾雅》注,罕也,罕的本意是說,一個杆子上面帶著網,用來捕捉鳥類,因為鳥比較靈敏,所以不能弄出來一點動靜,不然就會捕捉不到鳥兒。希,本意指少、罕見,幾乎什麼也沒有。這裡引申為道極其寂靜的意思。

微,《說文》注,隱行也。指沒有行跡可察。搏,《說文》注,索持也。

去看卻看不見它,這就叫夷;去聽卻聽不到它,這就叫希;去探索它,卻無形跡可察。這就是道啊,它既看不到,也聽不到,也無法探索的到。

《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講“道可道,非常道”,闡述道不可言說不可描述的特徵。之所以道不可言說和描述,就是因為道既看不見,也聽不見,也無法索持探尋。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詰(jié),問也。

天地萬物,都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窮究其根本。一層層的追問下去。一直追問到一個這樣的根源之處,它看不見,聽不見,也無形跡可察。追問到這裡,就沒法再往下追問了。

此三者,夷,希,微,無法再向更源始的層面追問了。它們都是道的不同特徵,追溯到道這裡,就會發現,它們合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jiǎo),《說文》注,玉石之白也。這裡引申為明亮。

昧(mèi),《說文》注,旦明也。指清晨天還沒亮的時候。這裡指昏暗不明之意。

道,既不是明亮的,也不是晦暗的。

明亮的,說明有輻射,可以探知。晦暗的,說明沒有輻射,大概相當於現在物理學界講的暗物質。而道德經認為,道,既不是有輻射的物質,也不是暗物質。它不明,也不暗。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任何形式的“物質”。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說文》注,索也。很多人注本句,強把繩同冥,這樣很失當。繩,這裡就是指繩的本意。第一個繩是名詞,第二個繩做動詞用,繩繩,用準則法則去定義標劃的意思。不可名,不可描述之意。

本句是接上句,因為道不明亦不暗,索無可索,求無所求,察無可察。自然也就無法用人為制定的準則和法則去定義標劃,並進而描述它。

現在的科學,描述的只是天地萬物,只能窮盡“物”的層面。或者說,只能窮盡宇宙。至於宇宙怎麼來的,生出宇宙的那個更源始的存在,是什麼,這是無法探求的。

索無可索,不可描述,不可說,一番探索之後,道還是道的樣子,只是它不表現出任何的“物質”形式和屬性。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惚恍,昏昏默默。

道存在嗎?當然存在。可是對於一個看不到,聽不到,也探索不到形跡的東西,如何才能說明它存在的真實性呢。本句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無狀之狀,道的形狀,就是沒有任何形狀。

無物之象,道的形象,就是沒有任何的物質形象。

這太難以想象了,到底怎麼才能體會到,道的存在呢。

道德經說,不看,不停,不索,不思。進入一種徹底的昏昏默默之境,道差不多就是那種樣子。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恍惚之境中,向前迎著道,卻看不到它的開端在哪裡。跟在它後面隨著它,卻看不到它的末尾在哪裡。

因為道,無狀無像,故迎無可迎,隨無可隨。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生於無,今生於古。

天地萬物的一切,都起始於無,無又起始於道。

認識天地萬物,窮究他們的根本,不正是要探求他們的根源嗎,只有瞭解事物的根源,才能瞭解它的本質。

而現代存在的,正在發生的事,在足夠久遠的以前,都是不存在的。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物,則又是從久遠的不存在的空無中萌發出來的。

時間繼續流轉。萬物還在永不停息的向前演化。越來越多的,本來不存在的事物,被萌生了出來。這麼多複雜繁複,而有瞬息萬變的世界,到底要怎麼才能把握它們的本質呢。

今天的有,都來自過去的無。

好比,計算機,並非生來就有。在計算機本發明出來之前,關於怎麼製造計算機的學問和方法,只是靜靜地隱匿在一團虛無裡,等待有人去把它抱出來。諸如此類,現在的所有事物,都是先前不存在,後來被人從一團虛空裡抱出來的。

所以,若要不被紛紜變換的事物變遷矇蔽了眼睛,並進而把握它們的本質。那就要返回到,萬物萌生的起源出,知道它們的根源,才能瞭解它們的本質。

只有瞭解了本質與原理的事物,才可能駕馭它們。

如果能夠了解掌握萬物變遷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跡規律和源流脈絡,那麼我們就可以駕馭現在正在發生的存在的事物。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紀,《說文》注,絲別也。把絲絲縷縷的理清楚的意思。後多引申為記載。

能知道事物在過去是怎麼起源的,這就可以為道演化出萬物做出紀傳。

有道者,通天徹地,無所不知,何以能如此呢。

道德經認為,若要通天徹地,須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然萬物的總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能體察大道,就可以掌握萬物。

按照現代人比較喜聞樂見的說法,就是讀史使人明智。而如果把道演化萬物的軌跡都探查一遍,都追本溯源,那麼天底下還有你無法理解的掌握它本質的事物嗎?

既然自然萬物,天下之事,都洞若觀火,瞭如指掌。那麼,還有什麼事,是你不可以統御的呢。如此,則能有天下,治天下。

附:《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繩(mǐn)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