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

中国史研究


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宫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五代、北宋相继沿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达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1唐尺为29.4厘米来算,这座恢弘的城楼高约35.3米,有今天的十三层楼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神都第一闲人


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怎么样?

洛阳应天门是紫微城的正南门,始建隋大业元年(605年)原来叫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因避武则天名讳改称应天门,又名五凤楼。

五代、北宋相继沿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以及接见外国使节及来宾的重要场所。

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都在应天门上举行,它的功能类似于北京的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的具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如空中楼阁。

城门东西长达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

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唐1尺为29.4厘米来换算,这座宏伟的城楼高约35.3米,和今天的十三层楼一样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

“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筑风格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风互语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16]应天门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137米,南北达60米,城门进深25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3]

应天门考古发掘数据

应天门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约当盛唐时期,残存遗迹主要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朵楼、东西两阙。除了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残宽23米,台体残高0.3-0.5米。晚期城门约当晚唐五代北宋这个时期,即文献所载的五凤楼遗址。门址直接坐在早期门址之上,残存遗迹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朵楼、东西两阙以及东西马道,除此之外,在东阙的东西两侧还发现有宋代的建筑基址。应天门遗址的东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复原长55.2米,南北残宽25.2米。

两重观

门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其建筑形式直接影响到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双向三出阙

阙楼是城门前两边的望楼,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三出阙等级最高,一般是在母阙外延(或后方)附有两出子阙,规模依次缩小。目前考古发现的三出阙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紫微城应天门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不同的是其城阙为双向三出,结构更复杂,阙楼与城门间以飞廊和垛楼连接。

  

应天门双向三出阙

据遗址考察推断,隋朝应天门(则天门)为单向三出阙,而唐朝重建时改作双向三出阙,其母阙的外延(东西向)和后方(南北向)都附有两出子阙,共六阙。而应天门东西两边皆置双向三出阙,共计十二阙,是阙楼中等级最高、最复杂的一类。此举开创了历史上宫城正门为双向三出阙的先河,对后代宫城正门的形制产生深远影响。[3]应天门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隋唐以后宋元时期的宫城正门城阙无一不是此种形制 。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阙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阙已经退化成方亭 。[16]

三门道

应天门遗址早、晚两期门址皆为3个门道。早期门址3个门道东西各宽5米,3 个门道之间的隔墙东西各宽5米 。晚期门址3个门道破坏严重,目前仅发掘出东门道东壁及其相关遗迹。仅就残迹可知,晚期门址整体向东平移3.25米。

排水沟

新发掘出的这处应天门遗址遗迹,位于紫微城内轴线西侧。该遗迹的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面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一段十三四米长的排水沟。在立砖和排水沟的东头,有一石制柱础。另外还出土隋五铢铜钱一枚。据考古工作者推测,小排水沟可能是隋唐时期用以排泄建筑物上雨水所用。[6]

象征意义

紫微城南正门“应天门”,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为天帝所居住紫微宫的正门[17],也曰阊阖,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有两颗星如苍龙的两角,为黄道经过的地方。正所谓“上合天门入明堂。[18]”

应天门与“角宿”星座

应天门不像定鼎门那样,有一个整齐的门脸。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台基、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廊庑组成,“凹进去”的那部分空间很大,恰好形成一个门前广场,作为集会或庆典的会场是挺宽绰的。

城门楼在中间,高35米。城门楼的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均有12层楼房那么高。两阙之间相距83米(比中州路还宽23米), 阙上建有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展翅欲飞。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 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体量宏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让人膜拜。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高宗下诏释放百济扶余王,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19]

天子三出阙应天门

文物价值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以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并向南伸出阙楼,中间有廊庑连接的建筑群。

  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30米以上,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发掘发现,应天门城门遗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门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等遗迹;晚期城门遗址即文献所记载的五凤楼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及东西马道等遗迹。

  在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内轴线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应天门遗址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部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长约13米的排水沟,立砖和排水沟东面还有一石制柱础。

  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应天门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应天门上还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 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搞笑一锅


洛阳应天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隋炀帝年间,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朝的洛阳皇宫紫薇城正式开始兴建,紫薇城的正南门当时被称为“则天门”,则天门是一座呈现“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它是由门楼、垛楼、东西阙楼以及下面四周廊屋连为一体。

当时则天门作为隋朝皇宫的正南门,地位是非常高的,朝廷重要的大事基本上都在则天门举行,例如新皇登基、改元、大赦、接见外宾、举行宴会等,这个重要的皇室习惯一直沿用至北宋年间。

到了唐代神龙元年,为了避武则天的名讳而改称应天门,也叫五凤楼。据历史记载,公元690年,67岁高龄的武则天自立为皇帝,弃用国号“唐”,改国号为“周”,定都城在洛阳,称为“神都”,史称“武周”。

洛阳应天门在历史上名字的变更

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郑”,把则天门还名为顺天门。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则天门为了避“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而改名应天门。同年十一月,为了避唐中宗尊号“应天皇帝”而改名神龙门。之后没多久又复名为应天门,从此应天门一直沿用至今。

洛阳应天门的建筑形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皇宫修建

洛阳应天门当时的格局构造是为“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单单就是应天门下部的台基东西范围就发到了137米,南北方向60米,城门进深25米,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建起了一座高达35米的城门,其规模及壮观程度不言而喻。

应天门有两重观,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紫薇观”。应天门上的阙楼是采用三出阙形式,阙楼就是城门前的望楼,三出阙是阙楼中等级最高的。考古学家经过遗址考察推断,唐朝之前的应天门为单向三出阙,而到了唐朝重建应天门时改为双向三出阙。

应天门天下三出阙就成了以后中国古代礼制最高的都城门,这种皇帝享用的最高礼制一直被沿用至元朝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皇宫城门阙楼已经有所衰退,已经没有三出阙这样高等级的阙楼出现。

应天门的建筑群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面历朝历代的皇宫建设有着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有多地方就是参照应天门而修建的。

应天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紫薇城正南的应天门,取名的寓意就是为了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是天上帝王所居住地紫薇宫的正门,也被称之为阊阖,在七十二星宿中,为东方七宿之首角宿,因为天上有两颗星犹如苍龙的两个角而得名,古人认为是黄道经过的地方。这才有了“上合天门入明堂”的说法。所以古代帝王为了让天下人认可,就连皇宫都要牵扯上神话中的事和物。

《隋书卷二○·志第一五·天文中》:“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观景说史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整个宫城的正南门,它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北与明堂、玄武门及龙光门等构成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南北轴线,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老伍房车游


应天门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其中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弘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目前仅洛阳一地发现有三出阙的城门。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唐宋年间相继沿用。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清甜雅琦


看起来很(神气)!缺少人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