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為何如此勇猛,能抵擋李自成的幾次攻城,最後全身而退?

代貞


明末周王朱恭枵,稱不上勇猛,他卻是明朝藩王之中相當聰明的一個。

朱恭枵的封地在開封,是朱元璋十一世孫,從崇禎十四年正月到崇禎十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領大軍三次圍攻開封,卻損失慘重,連他本人也被明軍悍將陳永福射瞎了一隻眼睛,最後農民軍使用了水攻之計,讓黃河決堤倒灌,才終於攻下開封。

雖然最終拿下了開封,開封之戰也稱得上李自成從崇禎十二年再起之後的一次嚴重挫敗。如果每個城池都這麼難啃,每個藩王都像朱恭枵這樣聰明,李自成早就碰得一頭包,回商洛山裡當山大王去了,哪還敢想逐鹿中原。朱恭枵聰明在哪裡呢,他懂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個道理,如果把大明比作一個公司,他朱恭枵就是個洛陽分公司名義上的CEO,經過歷代的積累,到了明末周王家業驚人,保住了開封,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家業,同樣,保住了大明,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家業,如果開封被攻克了,如果大明倒了,他全家連性命都別想保住,更別說擁有現在的一切。

為自己而戰,哪裡還能有一絲保留呢?


除了頭腦清楚,朱恭枵還懂得激勵機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是管用的。為了防守開封,朱恭枵不計成本,除了自己出資加固開封城防,“增雲樓、儲火藥、立炮臺、添飛石、分佈周密”,還拿出自己的庫金設立懸賞,殺死一個農民軍給賞格五十金,這樣豐厚的激勵,相當於給一個公司員工工作一輩子都不可能拿到的報酬。打仗本來就是軍人的職業,此時大明尚存,李自成還是流寇,如果在周王這裡能拿到這麼多錢,那又何必為了能吃上口飯,再去投靠李自成呢?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不過明朝宗室們,可能是被圈養了太久,明白的卻很少。


同在河南的另一位著名藩王——洛陽的福王朱常洵,他的富有不下於周王,卻是個看不穿的人。農民軍席捲中原,洛陽必定不能倖免,朱常洵卻繼續花天酒地的生活,對城防既不關心,更不上心,哪怕許多官員多次告誡他要加強防禦,他也不放在心上。

同他類似的,還有另一位富甲天下的藩王——蜀王朱至澍。坐鎮成都的朱至澍,在張獻忠大軍入川,已經攻下重慶後,面對城中官員由蜀王拿出錢財,犒賞軍民,加固城防的建議卻一口回絕,甚至耍起了無賴“孤庫中錢糧有數,只有承運殿一所,老先生等拆去變賣充餉”,主持成都城防的劉之渤當場怒懟他:“殿下!承運殿無人買得起,唯有李自成是受主!”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結果還是“蜀王終不悟”,要錢不要命,鼠目寸光。

這兩位富有的藩王最終結局如何呢?

福王在城破後被殺,傳說還被與鹿共煮,做成了一鍋“福祿宴”。

蜀王朱至澍則與妃嬪、宮女等投井自殺,宗室則被捕殺殆盡,張獻忠下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至於他們的財富,當然是盡歸李自成和張獻忠。張獻忠著名的“江口沉銀”,就來自於蜀王府的貢獻。

什麼原因造成了幾位藩王之間如此巨大的差別呢?要我看,還是明朝的宗藩制度,把各地的藩王們養成了一幫酒囊飯袋之輩,他們從小被圈養在王府,沒有朝廷命令,不許離開封地,更不許接觸軍事。

如果違反了祖制,那可是要倒大黴的,比如唐王朱聿鍵,在1636年清軍入關時主動募兵北上勤王,卻被崇禎廢為庶人,關進鳳陽皇家大牢,直到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才被放出,不然恐怕要被關一輩子。“藩王不掌兵”,已經成為了大明的鐵律。

於是他們大多無所事事,大部分用酒肉美女來麻醉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感知遲鈍,對天下大勢的變化一無所知,導致了自己的悲慘結局。

在宗藩制度的設計上,朱元璋和朱棣都可以算是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小院之觀


明朝末年的周王朱恭枵先祖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到李自成攻城的時候,周王家在這裡已經住了250來年,開封城裡三分之一是周王家的,周王家的子孫和外戚加起來好幾萬人,一旦開封城破,周王家的幾萬人會有好下場嗎?

周王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前不久封在湖北襄陽的襄王被張獻忠攻破襄陽後,全家被處死,只有極少數脫逃。而封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也被李自成破城後處死。

為此他聯合官軍,並招募勇士,寧可喪盡家財,也要保住開封,家丁,宗室子弟,能幫忙的全幫忙,能上陣的全上陣,為此才擋住了李自成幾次攻城。李自成三次圍攻開封,1642年5月到9月,未能取得進展,最後掘開黃河淹了開封。

福王朱常洵為什麼沒能守住洛陽?首先就是福王在洛陽的根基不深,福王1614年才到洛陽就藩,到1641年李自成攻城,福王家在洛陽才住了27年,根本就沒有什麼基礎。福王也盡力了,只是在洛陽這個地方自己勢單力薄,未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以至於官軍譁變,城破人亡。


坐看東南了


周孝王朱恭枵是朱元璋後代子孫中難得一見的血性親王,史料記載他“忠孝賢明,輔政愛民。”對抗李自成的戰爭周王雖然多次指揮擊退了叛軍,但最後還是城破被迫逃離,而並非全身而退。

公元1641年,李自成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路北上沿途的親王國戚無不懼怕逃離自己的封地。在闖軍攻破洛陽殺死福王后,更是朝野震動。而此時的開封,周王朱恭枵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50萬金,徵兵買馬,下令凡斬賊一人,賞50金。並且加固開封城牆,準備抗擊李自成的軍隊。在周王的指揮下開封死守了一年多。

一直到1642年,趁著黃河漲水,李自成下令掘開黃河大堤以水灌城,攻破了開封。闖軍入城後大肆掠奪宮殿,周王在親信的拼死護衛下才逃出開封,躲在郊外。雖然朝廷的援軍趕到擊退了叛軍,但由於叛軍的破壞,開封王府已經毀壞。念過六旬的周王只能臨時落腳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由於悲憤交加不久便病逝在他鄉。


鈞儒說史


明朝末年分封在全國各地的皇室藩王們都異常愚蠢貪婪,在國破家亡之際,連保命和保錢哪個更重要都分不清。

楚王朱華奎、秦王朱存樞、福王朱常洵、蜀王朱至澎都是混蛋,只有分封在河南開封的末代周王朱恭枵最爭氣,總算給老祖宗朱元璋爭了一口氣。

李自成三打開封,第一次被射瞎了眼睛,變成了獨眼龍,第二次攻防戰最激烈,李自成部流寇傷亡非常慘重,仍然無攻而返,第三次李自成採取長圍久困之法,導致開封城糧盡援絕,官軍殺戮百姓而食,但是仍然沒有攻克開封城,最後李自成挖掘開了河堤,水淹開封城,絕大多數百姓溺亡,周王朱恭枵和部分宗室官吏乘船脫險。

周王朱恭枵吸取了洛陽福王朱常洵的教訓,不再當守財奴,而是把王府金銀搬上城牆,招募勇士守衛開封城,承諾出城殺賊一人賞銀五十兩,在城上射死一賊賞銀三十兩,打傷一賊賞銀十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開封軍民登上城牆踴躍殺賊,重創了李自成部流寇。

另外巡按高名衡、推官黃澍、知縣王燮、總兵陳永福竭盡全力,組織領導有方,實屬功不可沒。


西賊聞之心膽搖


不是周王勇猛,而是他被逼的無奈不如此不能活命。雖然抵擋了幾次攻城,但是最後城破還是倉皇而逃。援兵到了,李自成撤退。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我覺得只是在百多萬朱元璋子孫中他是相對錶現比較好的。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不是周王朱恭枵他本人有多勇猛,是他懂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個道理,是他捨得動用重金犒賞三軍為他賣命,同時自己以身做則,親做表率,調動起來士兵的士氣,幾次絕境之下,置之死地而後生,抵抗住了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的多次攻城。

周王朱恭枵的智慧和謀略有值得我們後人借鑑的地方,他告訴了我們當身陷險境時,要不畏艱難,不畏艱險,不要膽怯,採取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絕地逢生,化險為夷。

以上是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淺薄看法,做的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我要上頭條#


慧麗猶在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危難面前,才能把人的真實品性展現無疑。

作為宗室藩王,目睹城破之後宗室的慘狀。前有秦王,後有福王。他該怎麼辦?城在,命和錢都有。城破,均為土灰。在這種情況下,他散浮財,盡人事,力守洛陽,算是為老朱家爭得了最後一絲顏面。

周王算得上一條有血性的漢子!


xd0617


因為從第1代周王朱橚開始起,周王的名聲就很好,是明朝宗室中的白蓮花。朱橚平時被老爹訓過,但是被自己侄子流放後重新做人,組織眾多科研人員編寫了《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和《普濟方》等作品,是萬家生佛的賢王。《救荒本草》等書是他自掏腰包廣泛印製發放的,害怕讀者不識字還專門為圖中的植物做了圖畫說明,書中詳細描述了災年可以吃的各種野菜以及老百姓平時可以用得著的藥方。朱橚以後歷代周王也經常在開封城內進行救災等慈善活動,在開封城內人望很高,李自成進攻時也捨得出血本募兵作戰。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大明開封府周王,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成祖永樂帝同母弟也!地位尊崇,開封城周30裡,為海內名城巨藩,太祖定製,親王府周5裡,而周王府紫禁當宋金皇宮之舊,達周9裡13步,為藩王內最大者!!明末水患,300年王府積蓄盡入黃水中,但按清康熙年間河南巡撫上報,時開封大雨,衝出周王府窖藏銀約200萬兩!現國內博物館分存有明周王府銘文小銀佛像8尊,而佛像上記載同批共鑄造小銀佛像8848尊!河南許昌禹州有周王陵,王妃陵,高大寬闊規模有甚於神宗皇帝定陵,可見周王之富也!!!











小樓昨夜聽風雨22


以名取人有時候非常的不靠譜,這一點在周王朱恭枵身上尤為突出!

枵 (xiāo) (1)(形聲。從木,號聲。本義:木根)    (2) 假借為虛——虛枵一聲之轉。空虛 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玄枵,虛中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又如:枵朽(空虛腐朽);枵如(空虛的樣子);枵枵(空虛的樣子);枵虛(空虛)   (3)布類的絲縷稀疏而薄: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為衣也。——《天工開物》    (4)指腹空,飢餓 。如:枵腹而守(餓著肚子仍堅持防守);枵棗(無核棗。按照字面理解,朱恭枵就是一個腐朽空虛的無能之輩,但在明末對抗李自成義軍的開封保衛戰總表現可圈可點。

明王朝建立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吸取歷代治國的經驗教訓,採取藩封的方法,分派子孫駐守各地,世襲罔替,以期朱氏子孫們永綏祿位,藩屏帝室,特別是在中央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朱氏子孫能夠以藩兵勤王。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著差距,在明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的洪流中,大多數皇室子孫的表現令人失望,不僅未能發揮拱衛之效,還屢屢成為地方防衛的掣肘。最終在農民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下,宗藩貴族們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不可否認,還是有小部分宗藩能夠在王朝面臨內憂外患之際,挺身而出,力所能及地協助地方守衛城池。周王朱恭枵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位,正是他的出資出力,讓一生攻打名藩大鎮無數的李自成在開封城下遭遇到了他軍事生涯中最費時、最費力、最艱辛的一場攻城戰。崇禎十四年二月,躊躇滿志的李自成統率大軍席捲而至開封城,開封外無援兵,內無兵餉,岌岌可危,周王朱恭枵慷慨陳詞: “城垣既陷,身且不有,而況於金乎?城苟得保,何患乎無金?”堅決不願意做農民軍的“錢財保管員”,亟發內庫數萬兩銀子犒勞軍士,併發布懸賞,但凡能擊退農民軍者賞銀十萬兩,並保奏朝廷加官升職。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城內軍民積極性立刻被調動了起來。農民軍雖奮勇攻城,攻勢一波猛於一波,開封城四面城牆有七處被打開缺口,城牆有二十餘丈被炸開,但是農民軍始終無法攻入城內,就連李自成本人在激戰中亦被弓箭射中左眼,無奈退兵,一打開封就此草草收場。耿耿於懷的闖王怎肯善罷甘休,重整兵馬後,著手二打開封,然而依舊無功而返。面對固若金湯的開封城,李自成不停地感嘆無計可用。在謀士的建議下,李自成改

變策略,強攻不成,就用智取,三打開封城,久攻不下之後採取長期圍困與掘河灌城的辦法,這才迫使周王朱恭枵撤出開封。僅就城防工事的修築而言,開封遠遠比不上洛陽與西安,但監守時間卻是最長,周王朱恭枵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只可惜明王朝宗藩中有此深謀遠慮者著實不多。

宗藩們在明末大動亂中不僅沒有為崇禎帝分憂解難,反而讓朝廷背上沉重的包袱。其原因何在?這就不得不從明朝為宗藩所制定的典章制度談起。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希望子孫們“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給予了宗藩尊隆的地位、優厚的俸祿,並賦予他們兵權。然而,朱元璋的繼承人建文帝登基不久,燕王朱棣就以一場“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朱棣及其孫子朱瞻基親眼見證了宗藩掌兵所帶來的威脅,為防止舊轍重蹈,著手對宗藩的特權大加裁抑,剝奪了宗室的掌兵與從政特權,之後又相繼出臺了宗藩出城之禁、藩王相見之禁、入朝之,交結官宦之禁等。面對嚴密的禁網,宗藩不得掌兵、不得從政、不得從民四業,無所事事的他們要麼待在王府內坐吃祿米,生兒育女,要麼瘋狂擴充莊田,追求經濟上的奢侈,要麼追求風流好文的雅緻生活,要麼乾脆混跡街巷,形同無賴。雖然朝廷為他們配置了專門的王府官吏,但這些官吏大多昏庸懦弱,根本無法勝任宗藩輔導的工作,更談不上對他們道德品質的塑造了。因而當李自成的起義軍席捲各地時,根本無法指望這些平時嬌生慣養、不識兵事的皇室子孫能夠擔當起挽救明王朝的重任,即使個別宗室“深明大義”,主動要求起兵勤王,亦為朝廷所不許,唐王朱聿鍵上書請求練兵靖亂,被朝廷以叛逆的罪名發配南京高牆。對朝廷來說,宗室掌兵是尤為忌諱,即使處於風雨飄搖之時,也絲毫未放鬆對宗藩的監控。因而對明代各地的宗藩來說,面對農民軍勢如破竹的攻擊,除了固守封地和逃跑外別無他法。由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無所作為,宗藩便將精力轉移到財富的掠奪上,對財富的貪婪追求使得大部分的上層宗藩聚斂了巨大的資財,但也扭曲了他們的性格,個個顯得異常吝嗇,愛財如命。當地方府庫空空若洗,軍隊急需兵餉之時,無論地方官吏何等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藩王們就是不肯捐資助餉。看到錢財堆積如山的藩王這般的吝嗇,飢腸轆轆的軍士們自然憤憤不平,軍隊譁變是勢在難免了。正是因為這嚴密的“藩禁”政策,將宗室們圈定在了皇權的牢籠之中,無所事事的囚籠生活塑造出一批酒囊飯袋之徒,加上王府教育的失敗,註定了在明末大動亂中大部分宗藩表現的拙劣,即使少數宗藩試圖力挽狂瀾,也是無補於事。在李自成,張獻忠大軍的席捲之下,宗藩制度隨明朝一起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