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认为唐太宗伟大还是唐玄宗伟大?为什么?

特欴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伟大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要评价唐太宗和唐玄宗哪个皇帝伟大,我们就从他两人的一生的重大经历来进行解读:

一、上位难度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当时是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他的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公元617年,为了推翻隋炀帝荒淫无道的统治,李世民推动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拉开了大唐建国的序幕。同年,李世民被封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其后又为右元帅,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击败隋将段达,隋朝统治灭亡。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大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世民骁勇善战,唐朝建立后,国家并未统一,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李世民亲自组织和领导了4次大的战役,拓展了疆土,巩固了唐朝统治。一是破薛举,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二是击败宋金刚和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巩固唐朝的北方;三是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四是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公元621年,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在政治集团形成以后,与太子李建成集团的矛盾日益突出,太子李建成借突厥侵犯边境事宜,密谋夺取李世民的领军权并加害与他。公元626年,李世民无奈之下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基当了皇帝。

优势:

1、拥有军权。设立了天策府,控制了唐初最能战的军队。

2、军功卓著。最先定计,拥护李渊反隋,随后又平定四方诸侯,消灭隋朝,帮助李渊顺利建立大唐。

3、人才众多。拥有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

劣势:

1、不占大义。李世民在兄弟中排第二,上有大哥太子李建成,在大义上处于劣势。

2、杀兄弑弟,迫使父亲李渊禅位,正统门阀不支持,历史声名不彰。

(二)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立有大志,李隆基两岁时被封为楚王,李旦退位后李隆基被改封为临淄王。

公元710年,李隆基回到京师长安,为了立身,他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韦皇后想学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就在韦皇后准备动手之时,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等人,于7月21日夜先发制人,在禁苑总监钟绍京、万骑军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的帮助下,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宗楚客、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史称“唐隆政变”。

随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旦登基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恃着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并觉得太子李隆基太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想另立太子。睿宗李旦不愿矛盾日深,便于公元712年7月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得到太平公主联合朝中大臣谋反的消息后,率先采取行动,杀了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史称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优势:

1、名分正统。李隆基能力出众,在兄弟6人中排行老三,其它五人在才能上与李隆基无法比拟,唐隆政变后被封为太子;

2、盟友实力雄厚。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党羽从多,李隆基得到了太平公主集团的大力支持。

劣势:

不掌军权。唐隆政变前,长安城内有左、右羽林军和万骑军,李隆基只得到了万骑军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的拥护。

二、施政贡献

(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他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开创了贞观之治。

1、奠定国基

唐太宗在位期间,施行了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

经唐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营造政风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存在问题:

贞观时期的初唐处于帝国的上升阶段,贞观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问题上。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乱刃之中以后,就成了儒家知识分子们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这种理想的产物。玄武门事变后的太宗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这种结合,从开始就有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征。


(二)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登基以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人,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在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在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

在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在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在外交上,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开创了开元盛世。

存在问题: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最后唐玄宗李隆基落了个仓皇外逃、郁郁而死的悲惨下场。

总结:

论上位难度: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经历大小百余战,推翻隋朝,帮助李渊建立唐朝,后又以秦王身份,杀兄弑弟,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登上皇位,难度系数8颗星。

唐玄宗李隆基在韦后乱政之际,团结太平公主和部分军队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后又以帝王之身,诛杀乱政的太平公主,掌握了生杀予取的大权,难度系数7颗星。

论施政贡献: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开创之君,奠定了国基,拓展了疆域,确立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政风和用人导向,推动了工商和农桑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贡献指数8颗星。

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守成之君,能够励精图治,扩张疆域,任用贤能,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兵制,推进工商业和农业,发展文化、艺术、科技,实现万国来朝,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开创了开元盛世,贡献指数九颗星。

综述:论上位难度,唐太宗李世民略胜一筹;论施政贡献,唐玄宗李隆基青出于蓝,评定不相上下。

但是:李世民施政后期虽然存在问题,政治上并没有太大动荡,病死在了任上;李隆基施政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他仓皇出逃,丢失帝位,最后郁郁而死,唐朝由盛转衰。

因此,就伟大而言,笔者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略高一筹。


清悠初见


你认为唐太宗伟大还是唐玄宗伟大?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既然都是唐朝有作为的皇帝,也各自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王朝——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那么谁伟大呢?我们先看看各自的政绩!



一,打江山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在历史上享誉很高: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就是毛主席著名的词《沁园春雪》都提到“唐宗宋祖。”这个唐宗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是典型的既可骑马冲锋陷阵打江山,又是刀枪入库善于管理朝庭的皇帝!真正的文武全才。

历史上最有名的“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政绩。其实,唐太宗远远不止这些。

1.重视人才。唐太宗知人善用,不拘一格。

2,鼓励群臣献策,有利于社稷发展。

3,减租降赋,发展经济,让“丝绸之路”发展更好。

4,疆域扩张,巩固边防,盛世王朝!

5,与周边国家建交,

从唐太宗登基到去世,朝庭一直稳定的发展。正如《新唐书》:

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二,守江山的唐玄宗!

唐玄宗,能够坐上皇位也是不易。毕竟那个时候太平公主专横和跋扈,唐玄宗拿下她也是费尽心机。

巩固江山后,唐玄宗重视选拔人才,尤其是宰相,缘姚崇也,宋璟,张九龄……

为了吏治清明,唐玄宗精简机构,加强地方官员考核制度。

为了朝庭发展,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节俭之风……

正是这样正确之举,才发展成后来的“开元盛世”。

但是,有了政绩之后的唐玄宗追求声色犬马,宠信梨园,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杀害三个儿子,强夺儿媳杨贵妃,宠信奸相杨国忠,骄庞杨氏姐妹,大兴土木……直接激发了“安史之乱”爆发!

八年的“安史之乱”,真正的是民不聊生颠沛流离!让原本过上平静稳定生活的老百姓,又回到了开元盛世前那样的生活!甚至是更差。




由此可见:唐玄宗在治政其间如果不搞奢靡之风,不大兴土木掏空国库,没有发生“安史之乱”,还算是伟大的明君。可是发生这一系列的祸国害民之后,已经大大削弱了他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及唐太宗的伟大!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唐太宗与唐玄宗比较,还是唐太宗伟大。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第三子。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阴谋篡位的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登基之后,又发动"先天政变”,赐死与其争权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最高统治权。

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唐朝极盛时期一一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结果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嫡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賦有龙风之姿,天日之表,聪明果断,不拘小节。

李世民少年从军,擅长骑射,善于用兵。首倡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被封为秦王。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功劳。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后,正式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唐太宗在:位期间,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合相处,北方各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总起来说,如果唐玄宗能善始善终,不发生安史之乱,他的历史地位很可能超过唐太宗。发生了安史之乱,他就再也不能超越唐太宗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唐太宗,

唐太宗是民族英雄、天可汗、千古一帝。是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在选用宰相方面,能够做到完美的只有武则天和唐太宗,而唐玄宗恐怕就略逊一筹了。

当然唐玄宗也不错,虽然在晚年犯了点错误,不够他是个有才有为有情的皇帝,不仅向李煜和陈叔宝一样钟情于妃子,对贫民百姓还是有情的。唐玄宗还非常遵从孔子。

但要是综合来说,唐太宗更伟大一点点。



8090经典影音


其实,他们各有各的伟大,一个是开创了唐朝,一个是使唐朝走向巅峰。

唐太宗在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比较出名的皇帝,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唐宗宋祖,略逊风骚”。这里的唐宗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而唐玄宗其实是一个历史争议比较多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尽管在上位后期,他逐渐怠慢朝政,宠幸奸臣,但是依然不能否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唐玄宗上任之初,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宰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若要从政局稳定的角度,唐太宗显然更胜一筹。

若要从推动唐朝的发展高度而言,唐玄宗更胜一筹。

因此,他们各有各的伟大。




资治通鉴学习读书会


隋未。

李渊开大唐。帝号唐高祖,其实他的建国的全部功绩应该归功由二子世民和四子元霸,其长子和三子,在建国的全过程中是二个捣蛋的混蛋。李渊为父不公,元霸被三子害死,还与长子同谋在父王前离间世明入狱,想用毒酒谋杀,巧遇尉迟恭探监被捉,迫其供出阴谋。告到李渊处也只放了世民,对建成,元吉(一,三子)并无一点处份。因此,世民手下的众将不服,激起了玄武门事件。李世民杀了建成,元吉。向父亲李渊请罪,李渊由于特如其來的的丧子之痛而急死。時此以后李世民称帝为唐太宗。

。其实,唐高祖李渊,在隋未也只是一镇诸侯,武功了了,文才低下,他的发积是全靠次子李世民结识了瓦岗寨一批英雄好汉,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他内心是看不起李世民。建国后想立李建成为太子。将李世民手下的一批战将全部解职归田,李吉进馋,李渊将世民关押。当時西域起兵进犯,朝廷无大将,派李建成,元吉去雁门关御敌,二亇饭桶落败,边关告急,京中无大将,听说瓦岗罗成还没走。罗成确实想来朝回家,听说边关紧急,他不走了,匹马单枪救边关。罗入关,对战事运动双方言语不合。西域军兵临城下二子命令罗成出战。罗成击败敌军回关而二子城门不开,罗成又饿又累。敌军见城内不让罗成进关,已知道内部矛盾。借次机会设伏兵引罗成深入敌重地,跌入了陷马坑,罗成被乱箭而死。所以玄武门事对此二子决不可留,瓦岗兄弟听说罗成被害,恨不得吃其之内。前后种种看李渊,确实是昏庸无道,有眼无珠,他坚持所谓的废长立幼的取乱之道。对政局政权没有一点灵活性,胸无决断,被老奸具滑的三子李元吉,牵着鼻子走,所造成的兄弟残杀。

。后世有传言:李世民杀兄杀弟,杀父而称帝。我在此给他说几句公平话。造成这样局面主犯是李渊,从犯是元吉(元吉害了二条人命),一是元霸,二是罗成,三陷害世民未成。


老龚166916589


唐朝有一大半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他不是后方指挥的统帅,而是带兵打仗的将军! 所以他是位深得将心的皇帝, 魏征是隐太子的人,却在贞观年间成为唐朝举足轻重的人物,足以说明李世民任人为贤! 开国皇上不杀功臣,确实难得,但像刘武周、王世充这样开国的大丈都是李世民打的,不存在功高盖主这一说! 而且李世民制订的许多条例都沿用的好久! 而李世民选了一位贤明的接班人。而李隆基在位的辉煌是在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坚实基础上继承的! 而且唐朝是在李隆基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 所以么, 李世民的开明是艮古绝今的! 非李隆基能比也! 李隆基在今天能耳熟 能响多半是因为杨玉环


宁静致远liu


不管唐宗宋祖都是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代理人伟大二字不要被

亵渎。帝王将相都不应该是无产阶级歌颂的对象!


劢然


这么说吧,一个种下因,一个吃到果。

唐朝初期,李世民把投降的草原部落十多万人,安置在幽冀等地。谋臣魏征上书谏阻,指出“降者十万,不令数年,孳息略倍”,并声称“陛下必欲引突厥居中原,所谓养虎自遗患者也”,但中书令温彦博认为:“圣人之道普适众生…教以礼法…何患之恤?”唐太宗乃用温言,置草原部落于河北诸州。


置草原部落于河北诸州。数十年之后,幽、并、冀等地诸多郡县,已经形成“降胡散诸处”,“无所役使”的失控状态,而百年之后的安禄山则得以“驱之为寇,逐扰中原”。

“突厥世为中国仇,今其来降,不即诛灭,何以遣就河北?彼鸟兽野心,非我族类,弱则伏,强则叛,其天性也。昔汉武以锐师猛将击取其地为郡县者,以不欲使近中国也,乃久安之道。陛下奈何以内地居之?且降者十万,不令数年,孳息略倍,而近在畿甸,心腹大患也…
魏时有胡人分处近郡,晋已平吴,郭钦、江统劝晋武逐出之,不能用。五胡之乱,卒倾中夏。陛下必欲引突厥居中原,所谓养虎自遗患者也。”

——魏征上书唐太宗谏阻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藩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逐扰中原。”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二》


唐太宗试图大规模迁徙草原部落于河北之地,面对魏征以西晋“五胡之乱,卒倾中夏”的教训质疑时,当时的大知识分子、进士出身的温彦博则提出看似颇有说服力的支持意见,他说“圣人之道无不通,故曰有教无类”,可以“教以礼法”感化对方。

同时认为胡人不过是“创残之馀,以穷归我”,绝对没有力量造成祸患,他的理论有力地驳斥了魏征因历史而产生的忧虑,完美地支持了唐太宗迁胡于河北的政策,最终却种下了安史之乱及中原王朝衰弱的种子。


那些被唐朝政府从草原迁徙而来的胡人部落,风俗迥异中原,习惯群聚群居“逐以水草,居处无常”,而中原朝廷在很多实际事务中亦对其“无所役使“,不得不顺应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惯,使之在迁徙之地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

“突厥人徒稀少,不及唐家百分之一,所以能与为敌者,正以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兵虽多,无所施用。若筑城而居,变更旧俗,一朝失利,必为所灭。”

—毗伽可汗欲建城,大将敦欲谷劝谏(《资治通鉴》) 。


而唐代名臣魏征亦认为,唐廷应该警惕内迁胡部“不令数年,孳息略倍”的潜在危机。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


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一个历史事件可以反映出唐代河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异及其政治后果。由于幽冀诸地的人口胡化严重,当地军民极其尊奉安禄山、史思明,日夕奉祀,唐穆宗期间的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认为此乃乱臣,乃“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结果竟激起了大规模叛乱。


就这样,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只看到胡人诸部“以穷归我”、“创残之馀”的眼前场景,却忽略了游牧民族的固有习性和实际管理的困难,再加上不理解人口趋势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危险,最终造成了遗恨千年的毁灭性灾难。


鄜延路节度使李


“唐太宗、唐玄宗谁伟大?”。国家必定要有带头人,如皇帝。说他谁“伟大”,不也就是在那岗位行使职责,对作出的好成就,当然值得肯定和颂扬。有很多劳动项目都需要特别负责,需要相当大的智慧能力去作奉献。如果用势利的眼光去看,举例有人帮某人使劲将一麻袋货物扛上了山,可能并无多大印象;而另有人说,你可要规矩点,不要给我惹麻烦,可能崇拜得五体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