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在歷史上有著很深的淵源,曾經的奧匈帝國不僅是歐洲列強之一,還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你知道嗎?早在18世紀,雙方就經歷了一段從相愛到相殺的歲月。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婭·特蕾莎當政時期,他們風雨同舟,共渡難關,而到了這位女王的兒子約瑟夫二世執政時期,兩者的關係居然惡化到險些發生政變的程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看看其中的水有多深。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匈牙利拯救了四面楚歌的女大公

1740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駕崩,瑪麗婭·特蕾莎按照《國本詔書》的規定成為了奧地利首位女大公,然而這個23歲的姑娘卻面臨著重重困境。先是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乘人之危出兵侵佔了哈布斯堡家族在西里西亞的領地。緊接著巴伐利亞選帝侯查理·阿爾伯特在法國和部分波西米亞貴族的支持下自封為波西米亞國王,從而又在皇位爭奪戰中戰勝了這位女大公的丈夫,當選為神聖羅馬皇帝。

不久之後,四面楚歌的瑪麗婭·特蕾莎身穿著代表匈牙利的白金兩色的衣裙出現在普萊斯堡的貴族會議上,她用極具感染力的言辭贏得了匈牙利貴族們的支持,他們立下了“把生命和鮮血託付給瑪麗婭·特蕾莎女王”的誓言,後者得到了他最需要的錢和軍隊,她的將軍們在1741年攻克了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吹響了反攻的號角,之後奧地利的軍隊奪回了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一小部分的西里西亞。不幸的查理七世在1741年去世改變了歐洲的局勢,瑪麗婭·特蕾莎的丈夫弗蘭茨·斯蒂芬成為了神聖羅馬皇帝,三年之後的《亞琛和約》徹底結束了這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雖然西里西亞大部分的領地依然淪喪於普魯士之手,但瑪麗婭·特蕾莎還是掃除了諸侯們對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威脅,維持住了歐洲大國的地位。當時的匈牙利貴族之於哈布斯堡家族來說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正因如此,瑪麗婭·特蕾莎才會在政策上處處傾斜於匈牙利人。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匈牙利保留了獨立地位

雖然匈牙利名義上是哈布斯堡統治者的領地,但卻保留了非常突出的獨立性。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結束後,哈布斯堡當局沒有雄厚的財力人力將自己的政策在匈牙利全面實施,所以他們只能放任由上下兩院組成的匈牙利貴族議會掌控了行政管理權,並享有豁免一切稅務的特權。

此外由匈牙利貴族議會選舉出來的郡政府也成為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排頭兵。匈牙利的權貴們之所以如此堅決的保持自己在哈布斯堡王朝內的獨立性是因為他們認為匈牙利在歷史上擁有無可爭議的“國家地位”,他們可以聯合起來享有特定的共有權利。“國民”這個詞對於當地的權貴們來說就意味著“匈牙利人的國家”,是以貴族會議為決策機構的政權,而且還不不包括國境內的所有居民。

1748年來自法國的法哲學家孟德斯鴆造訪匈牙利更是為他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儘管這肯定並不是孟德斯鴆的本意)。當地的貴族們開始強調匈牙利那與生俱來的“公共權利”組成了一部“不成文的古老憲法”,

貴族議會正式憑藉著這種似是而非的依據成功抵擋住了哈布斯堡勢力對於該地區的滲透。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哈布斯堡與匈牙利貴族的博弈

18世紀60年代,匈牙利西部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當時幾乎所有的貴族都以為瑪麗婭·特蕾莎會投桃報李,報答他們當年給予她的“恩情”。可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奧地利女大公的表態猶如一道晴空霹靂。她說:“只有領主們的殘酷剝削,才會讓這些可憐人鋌而走險。”

緊接著讓他們更難以接受的事情發生了,1767年瑪麗婭·特蕾莎一反常態,竟然在匈牙利地區推行了激進徹底的《封地登記法》,開始嘗試減輕匈牙利農民的負擔,讓那些好逸惡勞的傳統貴族放放血。

這讓匈牙利的貴族議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謂的“共有權利”受到了侵犯。他們當年為了幫助困境中的瑪麗婭·特蕾莎是又出錢又出人,可是現在這位本應該對他們感恩戴德的女人卻反過來要搶奪自己“盤中的肥肉”。由於看到了哈布斯堡家族對於自己獨立地位的威脅,貴族議會拒絕了瑪麗婭·特蕾莎提出的用於軍事行動的財政預算,並且向中央政府提交了長達128項的投訴建議。經過激烈的對抗後,瑪麗婭·特蕾莎的《封地登記法》最終還是未能在匈牙利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不過在徵兵和軍需的問題上,哈布斯堡當局在匈牙利還是擁有比較大的控制權,這也是匈牙利平民衝破階級壁壘向上層社會流動的為數不多的幾個途徑之一。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咄咄怪事:皇帝逃避加冕

按照慣例,哈布斯堡的皇帝要在每一片領地上舉行古老的加冕儀式以宣誓自己的權威。然而這一傳統卻遭到了約瑟夫二世的無視,他簡直就是在故意淡化這種儀式的存在感。說到這可能很多人很疑惑,一個堂堂的皇帝居然逃避加冕,真是咄咄怪事。這您就有所不知了,冕可不是白加的,如果約瑟夫二世來匈牙利加冕,當地的貴族們會強迫他聆聽補償匈牙利人不滿的要求,從而被迫向他們做出一些妥協。由此可見,不加冕對約瑟夫二世來說是明智的選擇。事實上,他的母親瑪利婭·特蕾莎從1764年開始就沒有參加過當地的國務會議了,長久以來,當地貴族們壓抑在心中的負面情緒是讓人望而生畏的。

俗話說逃得了初一逃不過十五,由於約瑟夫二世從未召開貴族會議,匈牙利63個郡開始行動起來,以非正式的方式取消了原有的議會,來宣洩自己的不滿,甚至公開反對皇帝。然而約瑟夫二世並非懦弱之輩,他在1785年下令取消了這些桀驁不馴的郡關於自行聚會的權利,而且要求郡政府要服從皇家特派員的意志。此舉也為日後匈牙利人的叛亂埋下了隱患。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叛亂的導火索,激進的語言政策

坦白說上述種種的摩擦只能說是匈牙利與哈布斯堡王朝潛在的利益衝突,真正讓雙方撕破臉皮的導火索是約瑟夫二世激進的語言政策。1784年約瑟夫二世下令對匈牙利地方行政機關的通用語言進行改革,用德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語言。不會說德語的本地官員必須在三年內學會,否則將失去自己的職位。

約瑟夫二世為什麼會那麼做呢?

我想應該有兩方面的考慮吧。首先語言統一是政權統一的基礎。當時德語已經在哈布斯堡統治的其他區域被廣泛使用,因此在約瑟夫看來在匈牙利地區推行德語,能更快速的推動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權化進程,加強對該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另一方面在以奧地利為主要領地的布斯堡王朝中,統治階層都把自己當成是德意志諸邦的領導者,因此德語在科學技術與文學創作領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貴族們的重視。

那麼這對匈牙利貴族又意味著什麼呢?

答案是社會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丟失。當時的匈牙利貴族議會成員或高級官僚都只能由貴族階級來擔任並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免稅權。不會說德語就剝奪的他們的職務的舉措等於是搶了他們的飯碗,這些貪婪的本地權貴豈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最後順便說一下大家都很好奇的事情,當時匈牙利地區為什麼不用匈牙利語作為他們的通用語言?那是因為匈牙利語在當時並不被匈牙利貴族所熟知,主要是農民階層使用的語言,因此貴族們對其非常不以為然。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讓貴族絕望的《稅收與農業條例》

如果說約瑟夫二世的語言政策還可以讓貴族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避免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的話,那麼他在1289年頒佈的《稅收與農業條例》就徹底讓匈牙利的貴族們感到絕望。這部法律終結了讓農民們恨得咬牙切齒的強制勞役,他們的勞動價值被計入在統一繳納的稅收金額之中。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結果,那就是農民在免除強制勞役後,貴族們沒有充足的人手來耕種自己的土地,那麼他們將只能通過出售土地來維持奢侈的生活。而這正是一直都希望廢除農奴制,解放農業生產力,甚至將這些貴族們多餘的農田分給農民們,建立一種小地主經濟模式的約瑟夫二世所希望看到的。

這在匈牙利可謂是“一石擊起千層浪”,貴族們決定向哈布斯堡政府發起反擊!他們聲稱約瑟夫二世並沒有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所以他頒佈的法令全都是沒有法律效力的。而貴族議會自古以來就有選舉國王的權力,因此他們決定要選出一位能夠維護貴族利益的新國王。形勢發展到這裡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政變。

那麼約瑟夫二世又會如何應對呢?當時發生了兩件事讓這位皇帝選擇了妥協,奧斯曼帝國向沙俄宣戰,由於之前哈布斯堡王朝與俄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約瑟夫二世不得不對後者提供軍事援助,導致20萬奧地利軍隊被牽制在巴爾幹戰場,另一方面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與奧斯曼帝國建立攻守同盟,對內憂外患的哈布斯堡王朝虎視眈眈,

這使得約瑟夫二世只能選擇妥協,他宣佈召開匈牙利貴族會議並撤銷了10年統治生涯中在匈牙利頒佈的大多數法令。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恢復到女王陛下(瑪利婭·特蕾莎)去世時的狀態”。

時而妥協時而鬥爭,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結語:反叛源自不可能調和的矛盾

現在我們回過頭看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當局的關係發展史,兩者在意識形態與社會利益上的矛盾貫穿始終。哈布斯堡的統治者將匈牙利看作是王朝版圖的一部分,理所應當被納入到中央集權改革的範圍內。而匈牙利的當權者卻認為他們應該享有獨立的政治地位,與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嚴格的區分開來,必須要享有更多的自治權。

瑪利婭·特蕾莎之所以取得了匈牙利貴族的支持是因為她在政治上做出了妥協,而約瑟夫二世則是希望將匈牙利納入到哈布斯堡當局的權力體系中,慢慢削弱甚至是消除匈牙利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為此他利用了農民與貴族的階級矛盾大做文章,而當地的貴族們也憑藉著國際形勢以軍事資源作為籌碼來抵消哈布斯堡對本地區的滲透,這使得雙方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一旦一方打破這種平衡,就很有可能引發政變,兩者根本沒有可能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政治體,就算短期內因為共同的利益暫時達成合作,但只要外部環境發生改變,那股強悍的政治離心力就會再度把他們拆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和匈牙利正式分道揚鑣或多或少也和這種矛盾有著潛在的關係。

《奧地利史》

《德國通史》

《帝國的背影之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翱翔歐洲700年的雙頭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