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曾國藩坐擁湘軍三十萬,為何沒有反清稱帝?

我們認知一個人多數從他的標籤出發,每一個標籤都代表這個人某一段的人生經歷,對於清朝末期曾文正我們的理解,我們也可以用標籤去概括,曾國藩可是說是中國近代的奇人,有關於他身上的標籤數不勝數,例如說曾國藩是一個軍事家,他創辦的新式軍隊湘軍曾幾何時是大清王朝的最後屏障,因為有了湘軍的存在,大清王朝才擁有了一絲的反抗能力,湘軍對於後期清朝的作用,不亞於前期的清朝還未建立時的一支勇猛軍隊八旗子弟,可是說清朝的建立有一半還要仰仗八旗子弟的不怕死,而在清朝的後期湘軍的作用也是如此重要,國外勢力的虎視眈眈,國內各種暴動頻繁發生,讓大清朝的統治不堪一擊,對於這樣一支軍隊,可以說就是清朝最後的保護傘,而就是這樣一支足以顛覆王朝的軍隊一定要掌握在十分可靠的人手中

曾國藩坐擁湘軍三十萬,為何沒有反清稱帝?

我們知道從湘軍誕生的開始就被打上了屬於曾國藩的烙印,可以說曾國藩就是湘軍的靈魂人物,一個軍隊中主帥的作用不言而喻,很明顯曾國藩在湘軍中的作用就是如此,湘軍的靈魂人物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平步青雲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鎮壓國內的農民暴動,維護了大清的基業,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各方勢力虎視眈眈的窺探著清朝,外部的西方各國一個個摩拳擦掌的尋找著掠奪和入侵的藉口,而在國內,沉重的賦稅讓底層人民無路可走,只能落草為寇,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大的暴動緩緩拉開帷幕

太平天國運動毫無徵兆的爆發,一時間像是丟入乾燥木柴中的火星,一經投入便燃氣熊熊大火,這場猛烈的大火讓清朝的統治爆發了嚴重的危機,而正在這時,曾國藩開始了屬於他的崛起之路,憑藉著新式的軍隊曾文正開始打敗天國運動起義,農民起義終究有著很大的侷限性,它沒有秩序和規則,終究只是一盤散沙,滅亡清朝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時,僅僅只是進行到一半,天國的首領洪秀全便被眼前的勝利迷花了眼,開始分封功臣,開始了享受,果然運動開始走向滅亡,在內外勢力的攻擊之下,這場農民運動已經消亡

曾國藩坐擁湘軍三十萬,為何沒有反清稱帝?

而當時負責鎮壓起義的正是曾國藩,在曾國藩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直採用嚴厲的手段,對待這些參加起義的人一點也不手軟,抓到人之後直接處決,而對待其中的一個人差點讓曾國藩馬失前蹄,葬送了姓名,此人叫李秀成,李秀成也是太平天國冊封的幾個王之一,只不過冊封李秀成是在後期,眾所周知天國運動經歷過一段低谷時期,當時運動發生過一陣大的內亂,楊秀清逼宮洪秀全,而洪秀全讓韋昌輝殺了楊秀清,這時因為這場內亂讓天國內部元氣大傷,之後的洪秀全才選拔了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就是李秀成

李秀成在天國後期所起的作用一點也不遜色與當初的石達開,但起義的性質決定了運動註定要失敗,任何人也不能改變,即使有像洪仁幹一樣的從外國留學而來的能人也於事無補,雖然當時的洪仁幹提出了新式的改革辦法,但是與當時的情況極大的不符,根本無法實現,所以運動只能註定失敗,而李秀成被抓是因為他當時想要掩護洪秀全的兒子逃跑,怎知卻被曾國藩抓獲,曾國藩甚至親自李秀成,就是在這次審問中,差點讓曾國藩馬失前蹄

曾國藩坐擁湘軍三十萬,為何沒有反清稱帝?

審問的過程中,李秀成展現出他良好的口才,李秀成一開始對曾國藩極力的讚頌,說曾國藩德高望重,而且又是漢人,為什麼要想清朝走狗稱臣,李秀成極力的勸說曾國藩造反,而且好列舉出幾個因素,一個是曾國藩自己手裡有軍隊,湘軍是清朝的最後一道屏障,第二個李秀成答應曾國藩,只要曾國藩起義自己一定對他俯首稱臣,要知道在天國的運動的後期,洪秀全死後,李秀成的影響可以說最大,若是李秀成對曾國藩俯首稱臣,一定會有千萬人一起支持,在加上曾國藩手中握有重兵,一定能夠打敗清朝的國家,面對做皇帝,成為萬人之上,就連被譽為完人的曾國藩也陷入沉思,世間沒有人能夠抵擋權力的誘惑,一句話便能決定人生死的快感是一切東西都無法比擬的

可是思考許久之後的曾國藩還是拒絕了李秀成,因為曾國藩瞭解要是自己答應了李秀成恐怕自己也難逃一死,首先現在的他並不具備攻擊清朝國家的力量,雖然此時的清朝已經腐朽無能,但是歷經洋務運動之後,清朝開始有了一絲起色,而且清朝現在有許多重臣,雖然自己的部隊最為強悍,但卻不是能夠挑戰所有人,這是其中之一,第二漢族人並不團結,這一點從太平天國中就可以看出來,就算能夠集結千萬人,但是驅使這些人湊到一起並不是宏大的願望而是利益,利益這種東西是最靠不住的,誰能給更大的利益,人們便能投靠誰

曾國藩坐擁湘軍三十萬,為何沒有反清稱帝?

綜合考慮這幾點,曾國藩沒有被眼前的誘惑迷惑雙眼,曾國藩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李秀成,而且沒有經過清朝的同意便殺了李秀成,曾國藩十分懂得鳥盡弓藏的道理,他知道自己手中握有重兵,政府對自己十分忌憚,為了表明自己和這些造反的人沒有關係,曾國藩毫不猶豫的殺了李秀成,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