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文丨淡淡翠

1952年的一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場話劇彩排。

有個瘦瘦高高的男青年,在劇中扮演一名群眾,臺詞只有一句:“報告工程師,橋出事了!”

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臺詞,他卻站那兒憋得臉紅脖子粗:“報告、告、告......”後面的“工”字卻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來了。

周圍的人都在笑。

他既覺得丟人,又生自己氣,在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我就不該做演員,何必呢?實在是受罪!”

導演卻覺得他很有表演天賦,如果不做演員,那就太可惜了。

那時人們都沒想到,後來的男青年會成為影視圈中,一個教科書級般的存在。

他不僅成功克服了口吃,還出演了很多話劇、電視劇。即使在《末代皇帝》中,跟陳道明同演溥儀,也毫不遜色。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李雪健稱他是“大哥”;宋丹丹、蔣雯麗、黃磊、濮存晰、姜武等,則親切喊他“老爺子”。

馮遠征更是盛讚他:“不管做人還是演戲,他在人藝大家庭裡都是很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他的一生看似波瀾不驚,卻充滿了“慢”的智慧。

這個人就是北京人藝的老藝術家——朱旭。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1

其實從一開始,朱旭踏入表演領域就充滿了戲劇性。

1949年5月,朱旭考進華北大學戲劇專業,畢業後被陰差陽錯分配到了華大文工二團,做了一名電工。

可巧,1950年抗美援朝,劇團排演《吃驚病》,缺一個高個子演員來演美國大兵。

正在劇團急得團團轉時,導演發現了做燈光師的朱旭:個子高、鼻樑高、眼睛大,化上妝不就活脫脫一個外國人嗎?

朱旭就這樣稀裡糊塗上了舞臺,又稀裡糊塗地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後,被調到了演員組,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原本當了演員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演了幾次,朱旭卻遇到了天大的難題:他一上臺念臺詞就結巴。

臺詞可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啊,要想做演員就必須要解決掉這個問題。

朱旭的心裡既著急,又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懷疑。

“我真的適合當演員嗎?”

“你說長得醜也就罷了,怎麼念臺詞還結巴呢?”

當時的劇院總導演焦菊隱,十分重視演員的思想建設。他認為演員最重要的,就是要揚長補短,紮實練好基本功。

所以,那時候的劇院,隨處可見站在角落裡糾正自己缺點的演員:有練發聲的、有練呼吸的、有練吐字的,還有唱京韻大鼓的......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朱旭漸漸放鬆下來。

他開始明白:真正的好演技,都是從日復一日的基本功訓練中夯實的,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他不再焦慮,也不再自我懷疑,而是沉下心來,去尋找自己結巴的根源。

朱旭細心觀察了一下發現,凡是自己死記硬背過的,心裡就會緊張,一上臺準出錯。

但是自己平時隨口就來的話,因為沒有心理負擔,就從來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他一拍大腿,找到了自己記臺詞的方法:既然不能死記硬背,那把臺詞變成自己的話不就得了?

他找來小本子,把要排練的臺詞記在左邊,反覆琢磨裡面隱藏的“潛臺詞”。

同時,他還研究與自己演對手戲的演員的臺詞,“不知道對方跟你說話的意思,又怎麼知道應該回答對方的是什麼呢?”

然後,再把臺詞轉換成更適合自己的語言記在本子右邊,隨身攜帶,反覆記憶。

這麼一改變,心裡就鬆弛了,他也驚喜地發現:結巴的問題沒了!

朱旭把這個記臺詞的習慣,一直保持到了晚年。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有多少集劇本,他就能記多少集臺詞,以至於後來到了七八十歲時,還能對他在《譁變》中三四頁臺詞,張口就來。

而他那抑揚頓挫、鬆弛自然又獨具韻味的臺詞風格,也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認可,被稱讚是“活的語言”。

2

關於演戲,話劇大師洪深有一句名言:“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演戲。”

朱旭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每接到一個人物角色,不管是主角,還是連一句臺詞都沒有的群眾演員,他都要反覆去琢磨、解讀人物的性格特點。

在演話劇《譁變》中的魁格時,為了把這個人物演活,朱旭還請來了一個北大心理系教授來指導他。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但是瞭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後,朱旭又犯了愁:該怎麼樣講這段連續八分鐘的臺詞,才能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呢?

美國導演赫斯頓告訴他:“魁格永遠是正確的,永遠是理直氣壯的,沒有乞求人家理解的時候,說這段臺詞的態度應該是——難道你連這個都不懂嗎?”

這大大啟發了朱旭,最終他把魁格這個人物表演得入木三分、無人超越。

但是,光記好臺詞,演好人物就行了嗎?

喜歡鑽研的朱旭,又自個兒琢磨出了一套方法:爭取“一人千面”,避免“千人一面”。“不能演了一次茄子,以後是個紫的就找你。”

為此,朱旭從未停止過提升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他始終認為:“一個演員要演好戲,講究的是戲外功夫。演員的道德修養,綜合文化素質,藝術造詣的高低,對其飾演角色的成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

也正是因為朱旭的精益求精,才讓他年逾半百進入影視圈後,塑造了一系列經典角色。

在電視劇《末代皇帝》裡,他和陳道明都演溥儀。

有陳道明演的青年溥儀珠玉在前,朱旭的老年溥儀也毫不遜色。

每天晚上,他都要跟導演研究當天拍的戲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還需要改進。

最終,他用自己對人物內心的精準把握,將被關押在監獄的老年溥儀演得真實動人。只剛出場時的一個背影,就讓人看到了人物身上的無限滄桑。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在電影《變臉》中,他飾演了一個無兒無女的江湖藝人變臉王。

為了演好變臉絕技,朱旭專門利用業餘時間去跟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學習,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讓所有人都拍手叫好。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而朱旭更是憑藉這部影片,以66歲高齡,獲得了第9屆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中國戲劇史研究專家田本相,曾這麼評價朱旭:

“他的表演有一種書卷氣,但絕不是書呆子,他不是說演什麼角色都像書生,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一種內蘊深厚的氣質。”

3

很多看過朱旭表演的人都說,看他演戲,就像看人物在舞臺上生活。

朱旭自己也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我就是喜歡玩,把表演也變得有趣,我拿到任何一個角色,就是想找到這個角色身上的幽默感,就會被觀眾記住和喜歡。”

究其根源,朱旭這種鬆弛幽默的表演特點,與他遇事淡定,不疾不徐的生活態度有著極大關係。

那時候的演藝人員,沒有現在的條件那麼好。

有次,朱旭跟著文工團一起去淮河演出,住在老鄉家的牛棚裡,剛下完雨,把鋪蓋旺往地上一鋪,“咕嘰咕嘰”直冒水。

這還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跳蚤多。三個年輕人被跳蚤咬得受不了了,乾脆不睡覺,起來逮跳蚤。

這要是擱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有幾個人能受得了?但是朱旭卻總能從艱苦的環境中,找到樂趣。

“發現了跳蚤就用手蘸著唾沫把跳蚤粘起來。這時不能看,用兩指輕捻,跳蚤就被團了起來,相當於把它的腿繫上扣了,打開就蹬跳不開了。

​再用針將跳蚤紮上,用蠟燭一烤,它小肚子就‘嗚’的鼓了起來,接著‘啪’的一聲脆響,死了,真是爽快。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而在文革期間,因為朱旭不肯像其他人一樣,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去打倒一切“當權派”,被扣上了“狗特務”的大帽子,被批鬥、關小黑屋,還被禁止參加任何活動。

不久,一家四口又被迫從獨居小樓,搬進了史家衚衕的大院裡。

無戲可拍,前途未卜,換成旁人估計早就焦慮得不行。

但朱旭是個“另類”。既然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為什麼不過好當下呢?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他徹底加入了“逍遙派”,在家過起了蒔花弄草的生活。

屋子太小放不下床,他就開動腦筋設計出了木板摺疊床;每天陪兒子玩,還用大瓦盆在窗前養了好多小金魚;天氣晴好時,他用竹條自己動手做風箏;買來小鴨子,與倆兒子一起養......

妻子宋鳳儀曾在書裡這樣寫道:

“他從來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總是樂觀地說,‘人哪有一輩子不碰見點災難的,這也是生活的積累啊,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困難就會過去的’。

4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一個人感興趣的事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受命運擺佈的可能性便越少。”

生活中的朱旭,特別擅長自娛自樂,享受慢生活。即使再忙,他也會抽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他不止一次說:“生活要有張有弛,會休息才會工作”。

除了演戲外,喝酒、書法、拉胡琴、京劇、下棋、釣魚等等,都是朱旭的心頭好。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朱旭喝酒是從一歲多開始的。那時候他的家鄉經歷了“九·一八”事變,全家都要跟著軍隊一起離開瀋陽。

家裡孩子多,母親一個人照料不過來,就把朱旭交給一個老伙伕帶。

偏偏這個老伙伕是個愛玩的,天天晚上吃完飯就想去打牌。為了不讓一歲多的朱旭哭鬧,老伙伕就每天吃晚飯的時候,給他灌上一盅酒,好讓他安安靜靜地睡覺。

時間長了,朱旭就上癮了,而且這一上癮就是一輩子。

但是朱旭喝酒有自己原則,那就是上臺演戲之前絕對不喝,因為怕喝醉了誤事兒,壞了酒的名聲。

喝完酒,朱旭就溜達著去北京人藝宿舍的衚衕口,看人家下棋,或者坐在一邊拉胡琴。

因為喜歡胡琴,他還曾專門向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學過拉胡琴的技法。

沒想到,這原本只圖自娛自樂的技能,在他演話劇、影視劇時,都派上了用場,技驚四座。

年紀漸大時,朱旭又喜歡上了下圍棋。只要俱樂部有活動,他都會跑去參加,風雨無阻。

朱旭心態好,不管下棋是輸是贏,都樂呵呵的,一點架子也沒有。時間久了,大家就都愛上了跟他下棋、聊天。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玩兒的時候盡情玩,工作的時候就專注的工作。

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愛好,都在無形之中給了他豐富的生活積累,拓寬了他的知識,讓他在塑造人物角色時,更加的遊刃有餘。

5

有人曾問朱旭:你演戲的秘訣是什麼?

朱旭只是淡淡一笑:

“看一個演員,最終要落在其個人的文學藝術修養上。一個演員要演好戲,講究的是戲外功夫。”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作為老一輩藝術家,朱旭踏實認真了一輩子,豁達從容了一輩子。

他熱愛學習,不管多大年紀,只要接到人物角色,就會認真琢磨,走進人物內心,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且堅持讀書,來不斷提升個人素養。

他熱愛生活,不管是文革期間的無戲可拍,還是工作忙碌到腳不沾地,他都能從平凡的日子裡找到樂趣,從未放棄自己的個人愛好。

他熱愛舞臺,曾先後三次說這是最後一次上臺表演,但都因為心中割捨不下的熱愛食言。甚至在彌留之際,他唯一沒有完成的心願是,還想上臺演戲。

很多人以為朱旭是生活順利,所以天性樂觀、豁達。

實際上,他19歲登上話劇舞臺,54歲進入影視圈,直到79歲才拿下國際電影節影帝。兒子先天性耳聾、母親煤氣中毒身亡、晚年痛失愛妻......

命運從未格外優待他,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不管命運如何波折詭譎,他都不慌不忙地行走著,像一個真正的智者。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編劇葉廣苓曾這麼評價朱旭:“與他交談如同一篇意境深遠的美文。”

與他多年同臺演出的演員楊立新則說:“他在舞臺上是個有情趣的人。”

演員吳剛更是一語道破“天機”:“朱旭老師懷揣一顆童心,對待生活,對待自己的創作,一輩子都活得精彩。”

而朱旭面對工作不急不躁,紮實穩健的態度,和從容淡定、張弛有度的生活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發和思考。

人這一輩子,到底要怎麼過,才不虛度此生?

是工作忙忙碌碌,卻忙到沒時間讓自己成長;還是生活風風火火,卻把自己活成了上緊弦的發條?

都不是。

林清玄曾寫過這樣一段話:“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則,依循這自然的發展,常常回頭看看自己的腳跟,才是生命成長正常的態度。”

朱旭也給自己的朋友寫過一句:“看破放下,般若發光,自在平常,法身清涼。

從藝71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去世前留下的人生忠告,讓人深思

很多時候,與其用力去追求一個結果,不如踏踏實實做好手中的每件事,認認真真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其他的,就交給時間來證明。

當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焦慮浮躁時,不妨看看朱旭。

也許,從他的故事裡,你會發現:原來真的“慢慢來”,才“比較快”。

作者簡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為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