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三國時的荊州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

現在的荊州是一個設區的市,也就是俗稱的地級市。人口和麵積在湖北省內,分別排第三和第六的位置。屬於典型的姥姥不疼,水果湖也不愛的城市,一直是平平無奇般的存在。但是東漢時期的荊州,卻是當時人口第一大,面積第二大的州(僅次於益州)。

當時荊州的範圍,按現在的行政區劃,涵蓋了七省一直轄市一自治區。即:湖北和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河南、廣東、貴州、廣西三省一自治區的一部分,以及陝西、江西、重慶兩省一直轄市的一小部分。

後來漢末軍閥混戰,曹、劉、孫三家將荊州一分為三。再後來,東吳背盟吞併了劉備手中的荊州,於是荊州就被魏、吳瓜分了。而由於曹魏和東吳都互斥對方是偽政權,於是便各自設立荊州刺史部,因此,在東吳被滅之前,當時有兩個荊州同時存在了六十年。


三國時的荊州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



先詳細介紹一下東漢荊州各郡的情況。

東漢的荊州分為七個郡,面積最大的郡是西南部的武陵郡,但是該郡的人口最少,情況也最複雜。因為該郡中有大量的武陵蠻夷不服中央的統治,東漢一直沒有解決這個煩人問題,後來是東吳出兵鎮壓,才算是徹底的解決了蠻夷不服的問題。

武陵郡的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涵蓋了常德市、湘西州、懷化市和張家界市等地市;現在的貴州省銅仁市和黔東南州,當時也屬於武陵郡;另外湖北省恩施州的一部分,重慶市的秀山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龍勝縣,也屬於武陵郡的管轄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漢末軍閥混戰前,荊州刺史的駐節地設在了武陵郡的漢壽縣。

面積僅次於武陵郡的是稍北一點的南郡。該郡的人口在荊州七郡中排第四,但是因為南郡扼守三峽口,並且郡中的兩座大城:襄陽和江陵一個扼漢江,一個扼長江,因此南郡在漢末混戰時期,是當時荊州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南郡的範圍,基本都在湖北省。包括了現在湖北省的宜昌市、恩施州、荊州市、荊門市和襄陽市。只有西面有一小塊地屬於今天重慶市的巫山縣。

關於南郡,可說的點很多。漢末時期的劉備借荊州,其實就是指的借南郡,準確的說是借南郡的江陵。因為荊州被一分為二,南郡也被一分為二了。孫、曹雙方各據南郡一部分,孫權為了保江東,無暇顧及南郡,便把自己領有的南郡送給了劉備。劉備因此地而得益州,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帝王偉業。

後來呂蒙偷襲南郡,收回了當初孫權借給劉備的地盤,蜀漢的勢力徹底退出荊州。於是南郡北部的襄陽地區就歸入了魏國設立的荊州刺史部;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區則劃入了東吳設立的荊州刺史部。

荊州面積排第三的是長沙郡,該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湖南省會長沙市。長沙郡的人口在荊州排第二,同時也是當時少有的人口過百萬的大郡。西漢時,這裡叫長沙國。最早是異性藩王在這裡封藩,後來長沙王吳氏一族絕嗣,漢景帝便把長沙王的封號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發。這個長沙王劉發就是光武帝劉秀的五世祖。劉秀平定天下後,削減西漢藩王待遇,將長沙國撤銷,改為長沙郡。

長沙郡的範圍,基本上都在湖南省,大致相當於現在湖南省的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婁底市、岳陽市、益陽市。只有東北和東南部的兩個邊角屬於現在湖北省的通城縣和江西省的蓮花縣。

從以上列舉的縣市名單就可以發現,長沙郡的管轄範圍,其實就是現在湖南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當年長沙郡的經濟也不算很差,是荊州經濟比較好的郡。只不過長沙郡的地理位置偏南,在三國時期是不是很受重視的地區。

與長沙郡相鄰,面積也相當的是江夏郡。這個郡基本都在現在的湖北省,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武漢市、孝感市、黃岡市、黃石市、咸寧市、鄂城市,以及荊門、荊州兩市的一分部。此外在該郡北部地區,還有一部分屬於河南省的信陽市。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江夏郡,無疑是湖北經濟最好的地區,畢竟有武漢嘛。但是三國時期的江夏郡,那不是一般的落後。

當時的江夏郡的人口,排荊州倒數第二,只有區區26萬口,只比武陵郡高一點點。但是武陵郡人口少,是因為蠻夷不列入朝廷的人口統計名單中,很多人沒有被列入統計。而江夏郡的人口少,那是真的少。

那麼為什麼人口會那麼少呢?很簡單。因為都是大沼澤地。

現在湖北的江漢平原,一直到唐朝之前,都是大沼澤地。在沼澤地附近居住,種田是不可能的,所以後來孫權將首都從建業搬到武昌(湖北鄂州)時,江東士族對此項決定的反對之聲不絕於耳。甚至還有人揚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三國時的荊州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



最後孫權於公元229年稱帝,將首都從武昌遷回了建業,這個事件才算是得以平息。

另外,江夏郡也是魏國和吳國各佔一半。魏國的江夏郡治所在現在的湖北省雲夢縣,吳國的江夏郡治所則仍設在當時的武昌(湖北省鄂州市)。

面積略小於江夏郡的是南陽郡,但南陽郡是當時巨無霸級別的一個郡!

南陽郡的面積雖然不算大,但是該郡的人口在當時排全國第一。並且,光武帝劉秀小時候也是在南陽長大的(湖北棗陽市),可以說南陽郡是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

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當時的南陽郡大致相當於現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襄陽市、十堰市的一部分,河南省的南陽市、洛陽市、駐馬店市的一部分,以及陝西省商洛市的一小部分。

三國時的荊州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


南陽郡原本屬於荊州。但是漢末軍閥混戰開始後,該郡就脫離了荊州管轄。先是被四世三公的袁術霸佔,後又被西涼軍出身的張繡繼續霸佔,最後曹操徵張繡,奪了南陽郡的大部分轄區。公元208 年,曹操徵荊州,荊州刺史劉琮投降。南陽郡便全歸了曹魏。

除了以上五郡外,還有零陵、桂陽二郡。這兩個郡在東漢時期的荊州,也屬於人口不算少的郡,但是由於地處南方,遠離中原中樞,因此在漢末軍閥混戰時期,二郡的地位非常的尷尬。基本是誰胳膊粗,二郡就順勢倒向誰。

按照現在的行政劃分,零陵郡的大致範圍相當於現在湖南省的永州市、懷化市、衡陽市的一部分,以及廣西自治區的桂林市的一部分;而桂陽郡的大致範圍相當於現在湖南省郴州市和衡陽市的一部分,以及廣東省韶關市、清遠市的一部分。

由於這兩個郡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略地位不重要,就不多說了。

以上便是東漢時期荊州七郡的大致情況。後來三國鼎立,東吳與曹魏由於各佔據荊州的一部分,便各自設立荊州刺史部。於是當時的中國大地上,便就有了兩個荊州。

首先是曹魏設立的荊州,其轄區大致相當於東漢荊州的北部。即南陽郡大部,南郡、江夏郡的一部,另外益州的漢中郡,有幾個縣也被劃入了曹魏荊州。

這幾個縣是當年關羽北伐失利,蜀漢降將孟達引魏兵攻蜀,攻佔的幾個縣。但曹魏並沒有設立益州刺史部,於是就劃入了荊州。

隨後曹魏對北荊州區劃進行了重新劃分,在南陽、江夏之外,又增加了襄陽郡、新城郡、上庸郡、南鄉郡、魏興郡。

三國時的荊州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


於是,曹魏政權的荊州,便有了七個郡。

曹魏對荊州重新劃分,東吳也不甘示弱。東吳在原有的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六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建平郡、宜都、臨賀、湘東、衡陽五郡。

於是,東吳的荊州,便有了十一個郡。

後來東吳被西晉所滅後,南北兩個荊州合而為一,荊州又合成了一個大州。不過,西晉的荊州比東漢時期略小一點。

後來五胡亂華,偏安東南的東晉和宋齊梁陳四朝為了打壓荊州(因為威脅大),便不斷地對荊州進行分割。於是荊州也就被分割的越來越小,昔日的那個大荊州,也就不復存在了。與荊州同樣命運的,還有揚州和徐州。

總的來說,三國時期的荊州,相當於現在兩個半省的面積。在《三國演義》中,喜歡將孫權借給劉備的江陵城代指荊州。這個叫法在原則上說,是不正確的。但是由於當年的江陵城城址,就是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區,給很多人帶來了誤解。所以把荊州看作是一座城,也就這麼默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