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劉禪的真實水平如何?

鄧贏


歷史上的劉禪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因為《三國演義》,很長一段時間裡,後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君,他寵幸奸宦黃皓,他樂不思蜀丟臉。


但是,劉禪在當下似乎又翻轉了過來,很多人給予了劉禪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明君。

(劉禪劇照)

說劉禪是明君,理由有這些:

其一,劉禪是個納諫之君。善於納諫是古代君王最優秀的品德。劉禪當皇帝以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納諫。基本上諸葛亮給他講的,他都能夠接受,按照諸葛亮對他的要求去做。朝中其他大臣給他講的道理,他也能積極採納。也因此,在整個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朝廷一團和氣,積極向上,很少有勾心鬥角的事情。

其二,劉禪是個守成之君。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還能守住30年江山。在這30年裡,蜀漢還能夠持續對魏國保持攻擊的態勢。朝廷中的丞相蔣琬、費禕、董允雖然才能比不上諸葛亮,但都是賢能的宰相。邊關上信任姜維,支持姜維一以貫之地北伐。總之他沒有太多任用奸邪、昏庸亂政、追求享樂、殘害忠良等等昏君的那些事情。寵幸黃皓,其實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惡果。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守成之君重要的標誌。

其三,劉禪是個識時之君。劉禪被晉國俘獲去以後,他在司馬炎面前表現出“樂不思蜀”的樣子,是政治成熟的表現。當時蜀國已經滅亡,復國的可能是很小的。如果這時候憂戚故國,像寫出“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的李煜,顯然是不明智的表現。除了找死,不會有別的後果。而劉禪一旦想復國,那又將引發新的戰爭,這顯然是開歷史的倒車。所以說,劉禪這種表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

不過,雖然有這樣一些理由,但似乎還不能說明劉禪是明君。畢竟劉禪是亡國之君。一個君王沒有把國家發揚光大,最後讓國家滅亡了,卻還說這樣的人是明君,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劉備劇照)

那麼,究竟該如何評價劉禪呢?

我認為,劉禪自身是沒有多少主見的人,劉禪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實在運氣很好。他有什麼好運氣呢?

其一,劉禪有一個好父親。劉禪的爹劉備自然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白手起家,聚攏一大幫人才,最後三分天下,創建蜀漢,這是相當了不起的。劉禪在當皇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打下一份土地。但是,他爹給他打下的土地,足以讓他延續江山。

其二,劉禪有一個好大臣。這個好大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好在於他其實是個權臣,蜀國的政權軍權財權人權都在他手裡,但是他不擅權,沒有野心,沒想過廢了劉禪自立為帝。這一點至關重要。但凡諸葛亮有那麼一丁點兒想做大的心思,劉禪的江山旦夕之間就到了諸葛亮的手裡。因為諸葛亮把劉禪的事情都幹了,又不要劉禪的皇帝位置。因此,劉禪把一切交給他,就交對了。可以說,劉禪自身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管宰相找對了,因此他可以舒舒服服在君王之位上待著。後來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其實就是諸葛亮找的,都是諸葛亮的延續。

(諸葛亮劇照)

其三,劉禪有一個好政策。這個政策就是堅持北伐。因為蜀漢持續不斷地堅持北伐,因此,蜀國一直對魏國處在一個逼迫的態勢上。而這種態勢,也讓吳國不敢輕舉妄動。事實上,吳國也不想輕舉妄動。他想的是坐山觀虎鬥,想的是別人“鷸蚌相爭”,他“漁翁得利”。這個政策,在諸葛亮時期實施,諸葛亮去世後也一直實施,因此,蜀國能夠保持幾十年。

當然了,劉禪雖然運氣不錯,但是運氣也有用完的時候。當劉禪把運氣用完以後,這江山他就玩不轉了,所以蜀國最終還是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