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秦國為何會二世而亡?普遍的觀點都認為:這是因為秦國統治殘暴,激起了國人的反抗,還留下了“暴秦”的稱呼。

這種說法,其實只是一種擺在檯面上的政治宣傳,實際原因遠不止於此。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陳勝振臂一呼,六國故地的反秦力量迅速擴張,整個天下從此大亂。但秦國故地卻一直保持著穩定,至少我們無法從史料上找到任何秦國故地叛亂的記載。如果說秦帝國二世而亡是因為統治殘暴,可為何秦國故地的人感受不到這種殘暴呢?

陳勝振臂一呼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神奇,只是因為秦國對於六國故地的統治基礎較為薄弱。所以當秦國國力處於衰弱期的時候,六國很快就可以復辟。

秦國對六國故地的統治基礎較為薄弱,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一、秦國與六國故地的關係,實際上還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秦國雖然以武力滅亡了六國,但六國故地的民眾,無論是心理上還是情感上,都不會輕易接受這個事實。

二、秦國的中央集權步伐邁得太快,所以並沒有將秦國皇室成員分封於六國故地,從而使得秦國在六國故地的影響力被削弱了。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秦滅六國後,曾經有過一次爭論,主題就是應該建立怎樣的的國家制度。

一種觀點以王綰和淳于越為代表,他們認為:秦國在兼併六國之後,國土面積已超過300萬平方公里。而統一日期太短,六國還有不少餘孽存在,一箇中央政府無法直接進行有效管理。所以應該實行分封制,將皇族成員分封至六國故地,為統一打好基礎。而且,如果皇族成員沒有實權,一旦出現亂臣賊子,皇家的地位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另一種觀點以李斯為代表,他認為: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你們總是用老眼光看問題,這是腐儒的表現。分封諸王是歷史的倒退。從春秋戰國的歷史看,分封制是混亂和動盪的根源。現在秦帝國好不容易統一天下,建立起一元的政治格局,沒有理由自行分割它。

李斯的觀點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從權力角度看,這種觀點最符合李斯的利益。如果不分封諸王,李斯的地位就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上;如果分封諸王,李斯雖然貴為丞相,但依然無法與坐鎮一方的諸王相提並論。

到底是分封制正確還是郡縣制正確,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但後世在說到這次爭論時,幾乎都是支持李斯的。他們都認為郡縣制是歷史的進步,分封制是歷史的倒退。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可這個問題哪有這麼簡單呢?如果我們不是把歷史抽象成幾個簡單的符號,就應該知道:秦、漢、三國和兩晉南北朝七八百年的時間裡,關於分封和中央集權的爭論一直存在,誰也不敢簡單地說哪種制度更好。分封諸王的確會起內訌,典型的代表就是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但不分封諸王,皇帝就會漸漸淪為傀儡,典型的代表就是司馬代魏。

就事論事說秦國,淳于越真的是腐儒嗎?當然不是!因為淳于越的擔心在後世完全應驗了。

秦始皇留下的權力格局,缺乏有效的相互牽制。所以秦始皇剛死,帝國上層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自相殘殺。僅僅三年時間,蒙氏一系被屠殺,皇族被屠殺,李斯一系被屠殺,始皇帝時的元老重臣全都消失了,最後趙高一系也被屠殺。當子嬰經過重重殺戮取得最終勝利的時候,六國故地早已脫離了秦國的控制,反秦大軍也早已深入秦國故地。所以,子嬰只做了46天秦國國王(從皇帝退位為秦王),就率眾投降,秦國滅亡。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秦始皇死後,秦國開始了第一輪政治鬥爭:內廷(趙高一系)和朝臣(李斯一系)力量聯合,擁立一位弱勢的皇子(胡亥)。把強勢皇子(扶蘇)殺掉,更清洗了強勢皇子的嫡系力量(蒙氏一系)。

秦國的第二輪政治鬥爭,是內廷和朝臣力量聯合,大肆清洗皇族勢力。秦國的皇族勢力在這輪鬥爭中被屠殺殆盡,胡亥孤掌難鳴,只能淪為傀儡。

秦國的第三輪政治鬥爭,是內廷和朝臣力量水火不溶,最後內廷重創朝臣力量。趙高對丞相李斯施以毀滅性打擊,李斯一系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秦國的第四輪政治鬥爭,是內廷為了馴服帝國,玩出指鹿為馬的政治把戲。任何敢於表示不同意見的官員,又一次遭到了內廷的清洗。

如果說秦國內亂是因為秦始皇忽略分封而盲目集權導致,那麼內亂的結果更導致了六國故地失控。這種內亂雖然使得帝國權力逐漸集中,卻也使得帝國權力越來越孤立。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最初的秦國,由強勢皇子(扶蘇)、皇族勢力和前朝重臣(趙高一系和李斯一系)共同控制。後來,權力全部集中於前朝重臣,再後來,權力全部集中於內廷。

從表面上看,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實際上,隨著趙高權力的無限上升,意味著帝國中央政府已逐漸喪失了號召力,軍隊紛紛脫離秦國,趙高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住。

有鑑於秦國二世而亡的教訓,劉邦統一天下後,再也不敢全力推行中央集權,開始大肆分封異姓諸侯王。在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之後,又開始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

因為劉邦死後有七國之亂,所以很多後世讀者都在嘲笑劉邦開歷史倒車,但他們笑得顯然有點無厘頭。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如果劉邦不分封同姓諸侯王,那在劉邦死後,呂后要屠殺劉氏皇族,劉氏皇族豈非只能像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子女一樣,乖乖地任人宰割?

呂后在武則天之前成為一代女皇,並不是因為呂后野心不夠,而是因為四周全是如狼似虎的劉姓諸侯王。呂后想當一代女皇,其結果只能是劉姓諸侯王紛紛起兵勤王,天下再次大亂。

在呂后病逝,眾位功臣清除呂氏餘孽之後。如果沒有強大的劉姓諸侯王為後盾,如果周勃和陳平鐵了心要做第二個李斯和趙高,漢文帝靠什麼制約他們呢?屆時,漢文帝的地位恐怕與胡亥不會有什麼本質區別,只能任由劉邦時代的元老重臣隨意擺佈。

反過來說,如果秦朝也將皇族分封至六國故地,胡亥繼位時,有著強大的同姓諸侯王為後盾,李斯和趙高哪裡還敢肆無忌憚地擴張權力呢?如果李斯和趙高做得太過分,胡亥當場就可以和他們翻臉。隨之而來的就是同姓諸侯王打著勤王的大旗殺進咸陽,殺掉李斯和趙高。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胡亥擁有漢文帝的背景,李斯和趙高的表現未必就比周勃和陳平差。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還會認為淳于越是腐儒嗎?估計不會。而劉邦奪取天下之後,立刻開始大肆分封諸王,自然也不會認為淳于越是腐儒。如果劉邦死後,漢帝國中央政府也面臨著秦國這樣亂七八糟的局面,六國故地都由非皇族的人控制著,那漢帝國恐怕也會二世而亡。

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很多。但秦國在六國並未歸心的前提下,盲目進行中央集權,卻是值得引起所有人注意的。

秦國為何二世而亡?忽略分封和盲目集權是最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