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1985年至1986年間,有一位藝術家創作了一件作品,名為《不做藝術》(No Art)

。在這一年間,這位藝術家不談藝術,不看藝術,不讀藝術,不進入畫廊或博物館等藝術場所,只是生活一年。(看到這裡是不是想說,這也能算一件作品?我們早就做過了呀~)這位藝術家名為謝德慶,1950年出生於中國臺灣,是當下世界範圍內最為特殊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這件作品並非惡搞,而是謝德慶的一件行為藝術作品。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與謝德慶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跨學科藝術,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葛宇路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葛宇路利用自己的名字,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百子灣南一路懸掛了葛宇路的路牌,作為一種藝術設計,以期望引發名字與個人的關係的思考。

行為既可以有劇本也可以無劇本;既可以隨機,也可以精心策劃;既可以自發產生,也可以詳細計劃;可以有觀眾參與,也可以沒有觀眾。 行為可以現場直播或通過媒體進行;表演者可以在場,也可以不在現場。行為藝術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類型的場所或環境中,並且可以持續任何時間。

行為藝術是藝術家通過一系列行為,傳達出自身的藝術理念和思考,使之成為藝術。而又因為擺脫了傳統藝術媒介的束縛,行為藝術往往能給觀者帶來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提供的情感體驗和心靈震撼。


起源

西方的理論家通常追溯行為藝術的起源至20世紀初的俄國構成主義者,未來主義者和達達運動,如達達運動中理查德·韋爾森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等人的非傳統詩歌表演,以及俄羅斯未來主義藝術家大衛·伯留克(David Burliuk)畫臉的行為。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大衛·伯留克(David Burliuk)

行為藝術活動不僅限於歐洲或美國的藝術,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也可以找到著名的藝術家。行為藝術家和理論家指出,20世紀之前的行為藝術的起源來自不同的傳統和歷史,以及不同的部落和體育,宗教儀式或宗教活動。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哈羅德·羅森博格(Harold Rosenberg)

1940年代和50年代,美國藝術評論家哈羅德·羅森博格(Harold Rosenberg)提出了“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宣告了藝術將從靜態的繪畫轉為動態事件,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早期偶發藝術、行為藝術等的支持者具有重要意義。畫布即是藝術家“行動的舞臺”,繪畫則成為藝術家在畫布上的行動痕跡。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人體測量術》(Anthropométries)

克萊因意識到:“畫筆的時代終結了,我的模特就是我的畫筆。我讓她們塗抹上顏料,然後在畫布上留下印跡。此後,我計劃讓一個芭蕾舞女孩在一張巨大的畫布上翻滾塗抹,畫布就好比柔道比賽中的白色墊子。”克萊因因此在他的人體繪畫和柔道之間建立了一個直接的聯繫。這些繪畫,他稱之為人體測量學繪畫,表達了在柔道中固有的概念,身體是肉體的、知覺的和精神能量的中心,在訓練過程中向外釋放出它的能量時才能顯現出它的力量。

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是行為藝術的先驅,他創作了《人體測量術》(Anthropométries)等概念作品,並創作了攝影蒙太奇作品《墜入虛空》(Lead into the Void)。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墜入虛空》(Lead into the Void)

在部分資料中,伊夫·克萊因1960年的《墜入虛空》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件行為藝術(Performance)作品。1960年10月,伊夫·克萊因完成了作品《墜入虛空》,11月他將修改好的作品圖片連同他關於“虛空劇場”的理論發表在自己創辦的名為《1960年11月27日星期天》的報紙上。並把報紙派發到巴黎所有報亭。


行為藝術在60年代

1960年代,各種各樣的新作品,新概念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催生了新的行為藝術。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小野洋子 《Wall piece for orchestra》 1962

在表演中,小野洋子指導表演者們“用頭撞牆”。(Hit a wall with your head.)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卡洛里·施尼曼(Carolee Schneemann)《Meat Joy》1964

《Meat Joy》體現了施尼曼的“運動當時場”概念,其中表演者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劃刻和即興演奏。包括施尼曼在內的八名錶演者穿著油漆,紙張和畫筆一起爬行和扭動,與生魚,肉和家禽一起玩耍。根據藝術家的說法,通過將身體用作藝術創作的材料,她“揭露並面對了文化禁忌和壓制習俗的社會“。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沃爾夫·福斯特爾(Wolf Vostell)《YOU》1964

沃爾夫這件偶發作品發生在1964年4月19日長島的Great Neack。觀眾沿著迷宮般的路線穿過樹林,到達游泳池和網球場,那裡有30至40名錶演者在極端情況下參與其中,有些戴著防毒面具或投擲煙霧彈。 一位參與者,阿爾·漢森(Al Hansen)寫道:對我來說,一種邪惡的感覺瀰漫在整個作品中——不祥的感覺,彷彿我被驅逐到一個集中營,看到人們被欺負。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如何向一隻死野兔解釋繪畫》1965

博伊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整個頭上塗滿了蜂蜜,粘上了金箔,懷抱著一隻死兔子。他喃喃低語,抱著死兔子在房間裡踱步,從一件作品到另一件。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個小時,所有人都只能通過窗戶觀察他的行為。最後,門被打開了。當觀眾湧入房間裡的時候,博伊斯抱著那隻死兔子靜靜地背對著觀眾坐著。這是約瑟夫·博伊斯著名的行為藝術作品《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草間彌生《Walking Piece》1966

1966年,草間彌生髮表了名為《Walking Piece》的行為藝術創作。18張照片展示著草間穿著和服及陽傘於紐約街頭行走、掉淚,接著獨自一人逐漸走遠的畫面。草間彌生挑戰了身為一位亞洲藝術家身處在白人社會的議題。《Walking Piece》表達亞裔女性在美國仍然面臨了很大的成見與挑戰。

1960年代初,阿倫·卡普羅(Allan Kaprow)創造了“偶發”(Happening)一詞來描述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偶發事件使得藝術家可以嘗試身體動作,錄製聲音,使用書面和口頭文字甚至氣味來表達。


行為藝術在70年代

1970年代初,過往作品已被認為是行為藝術的藝術家們以及新藝術家們開始以更嚴格的形式呈現行為藝術。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克里斯·伯登(Chris Burden)《Shoot》1971

七零年代,在充滿暴動的美國,一位年輕藝術家 Chris Burden 在距離十五英尺外的距離讓一把步槍射擊自己的手臂。他的創作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叛逆精神,將身體置於真實的危險中,把加諸己身的暴力事件化為奇觀。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節奏10》1973

這是阿布拉莫維奇的第一個行為藝術作品。道具最開始是10把刀和兩臺錄音機。她打開錄音機,將張開的左手放在地上白紙上,根據節奏右手拿刀刺向手指之間。每次切到手指,她就會換一把刀,直到這10把刀用完。另一臺錄音機則錄下刀尖在手指尖跳躍的聲音以及割傷時發出的呻吟。10把刀用完後,她會再表演一次,伴隨著第一次錄下的節奏來完成。後來某次表演,她換成了20把刀。阿布拉莫維奇說:“一旦進入了表演狀態,你就會逼迫自己去做平時的你不會去做的事。”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1978–1979

謝德慶的首個一年行為展演《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顯示他對於時延、自主抉擇和再現的興趣。這件作品又名《籠子》,在這次的行為藝術作品中,他在位於紐約的工作室搭建了一個 3.5乘2.7乘2.4立方米的牢籠,把自己關在裡面度過整整一年。在自我囚禁的過程中,藝術家與外界溝通甚少,並且需由朋友協助提供衣服、食物和帶走排洩物。透過自願囚禁和束縛的行為,作品體現了行動和不行動之間的弔詭,對存在和自由的本質提出了根本的疑問。


行為藝術在80年代

直到80年代,行為藝術才開始祛除它的神秘性。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7000棵橡樹,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1982-1987

1982年6月,第7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開幕式上,博伊斯實施作品《7000棵橡樹,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他的規劃是:尋求卡塞爾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在第7和第8屆卡塞爾文獻展中間的5年內,由志願者在市內種植七千棵橡樹,並在每棵橡樹旁放一個約120─150釐米高的玄武岩石條。任何想要參與的人,可以買下並種植一棵或數棵樹和石條。不住在卡塞爾市的人,可以請人代替種植。博伊斯設定了一個文化綱領,用橡樹800年壽命之長和玄武岩的堅硬壯碩作為象徵,期待推動一種“人類生存空間”的美化與改造,呼籲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藝術/生活-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1983-1984

謝德慶和藝術家琳達·莫塔諾在腰間用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卻相互不接觸一年。在“繩子“行為藝術中,謝德慶和琳達·莫塔諾在一起生活,用來建立男與女之間的生活關係,兩人無論吃、喝、拉、撒、睡都必須共同行動,雖然被綁在一起,卻互不接觸,維持一年。繩子可以讓人聯想到人與人、男與女之間在生活中所建立的關係。


行為藝術在90年代

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像張洹這樣的中國行為藝術家一直在地下表演。90年代初期,中國行為藝術已在國際藝術界廣受讚譽。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張洹 《為魚塘增高水位》1997

張洹邀請了40位來自社會底層的農民工,讓他們裸身站在魚塘裡,先是一條線,再是自由走動,最後就直挺挺地站著,用他們的身體妄圖為為魚塘增加一米,簡直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即使無意義,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就像毛姆《刀鋒》裡的一句話:“一顆石子落入水中,這個世界就會因此不同。”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自1996年以來,HA Schult已安裝了1000個由垃圾製成的,與實物大小相同的“垃圾人”,作為“消費者時代的無聲見證,在全世界造成了生態失衡”。他們去了莫斯科的紅場(1999),吉薩金字塔(2002)和中國的長城(2001)。

1986年,謝德慶開始他的最後一件作品——《謝德慶:1986-1999》,簡稱《十三年計劃》。在這十三年中,謝德慶做藝術而不發表。這件作品從他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謝德慶在紐約的約翰遜紀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開發布,宣佈“我存活了”。他自那時起停止做藝術。


行為藝術到今天

在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許多藝術家將互聯網,數字視頻,網絡攝像頭和流媒體之類的技術整合到了行為藝術作品中。可可·富斯科(Coco Fusco),鄭淑麗(Shu Lea Cheang)和普雷瑪·穆西(Prema Murthy)等藝術家的行為藝術讓人們注意到了性別,種族,殖民主義和身體在互聯網上的作用。其他藝術家,如批判藝術團(Critical Art Ensemble),電子騷擾劇院(Electronic Disturbance Theater)和 Yes Man,都使用了與黑客主義和干預主義有關的數字技術,提出了有關新形式的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政治問題。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Floodnet software EDT

電子騷擾劇場(EDT)由表演藝術家兼作家裡卡多·多明格斯(Ricardo Dominguez)於1997年建立,是一家由網絡活動家,批判理論家和表演藝術家組成的電子公司,致力於發展非暴力行為的理論和實踐。 數字和非數字空間之間的反抗。

自2003年1月以來,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一直在策劃現場藝術和行為表演,並於2012年開放了泰特現代美術館的The Tanks空間,成為了第一個擁有空間用於行為表演,放映和裝置的大型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The Tanks

從2010年3月14日至5月31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作品的大型回顧展和行為表演活動。在展覽進行期間,阿布拉莫維奇表演了《藝術家在現場》,這是一部長達736小時30分鐘的靜態無聲作品,阿布拉莫維奇坐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庭,以一對一的沉默對視方式,在三個月內接待超過1,000位慕名前來的訪客。

10分鐘暢讀行為藝術史

烏雷意外出現在阿布拉莫維奇的展覽現場,坐在她面前的椅子上,對視時,原本保持雕塑一般狀態的阿布拉莫維奇突然開始哭泣。然後,他們握手和解。

2020年3月2日,行為藝術家烏雷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去世,享年76歲。R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