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用法律服務助力扶貧振興鄉村,安徽這樣做!

原標題:安徽政法系統推動法律服務助力扶貧

核心閱讀

脫貧攻堅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乎千家萬戶。為更好地解決扶貧工作中出現的糾紛化解、權利維護等問題,安徽省政法機關將法治建設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服務,促進鄉村治理步入法治軌道,推動鄉村振興。

“真是多虧魯書記,不然我恐怕又返貧了。” 看著重新修建的鴨棚,安徽省利辛縣舊城鎮陸暗樓村村民陸吉志感慨道。在安徽省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長、陸暗樓村第一書記魯先聖的依法交涉下,施工方很快重新修建了因質量問題倒塌的鴨棚,陸吉志訂購的鴨苗也能投放了,避免了經濟損失。

“近年來,安徽政法機關將法治建設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解決脫貧攻堅中出現的矛盾糾紛、權益維護等問題,為貧困群眾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務,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姚玉舟說。

法律服務一對一

“法治超市”開到村裡,為扶貧項目、土地流轉等提供法律保障

“一個小小的商標,就可以給我們拔掉窮根使上勁兒,有法律保護太重要了,真是沒有想到啊。”安徽省樅陽縣祥飛媒鴨養殖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錢立祥說。

“樅陽媒鴨”是家鴨與野鴨雜交繁殖而成,是當地的特有品種,獲得原國家工商總局核准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該縣運用“地理標誌商標+公司+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了200多戶近千貧困人口受益。然而,2017年初,有家外地公司盯上了“樅陽媒鴨”,開始註冊“樅陽媒鴨”的網絡商標,使得依託網上銷售的合作社和貧困戶們權益受到侵害。

樅陽縣政法綜治部門通過設置在村裡的“法治超市”,立即會同樅陽縣農委、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啟動依法維權程序,錢立祥和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得到強有力的保護。錢立祥說,“如今,媒鴨的價格已由過去的20元一隻,猛漲到50元一隻,利潤翻了一倍多,銷量也大大增加了,合作社裡貧困戶的脫貧步子邁得更快了。”

如今,安徽各地的鄉鎮、村居都建立有形式不同的法治服務窗口和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免費便捷的法治服務。這些法律服務窗口和平臺還藉助安徽省司法廳推行的“一村一法律顧問”工程,在扶貧政策精準解讀實施、審查審核扶貧產業項目、土地確權和流轉、徵地拆遷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安徽省委全面推進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法治建設指導處處長聶冬說,在實施法治扶貧過程中,為每個幫扶村建立一個法律圖書角、一個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場所、一個法治宣傳欄、為每個農民家庭培養一個法律明白人等,打通了基層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法律援助實打實

近年來每年投入過億資金,能援則援、能援優援、應援盡援

“法院沒讓我花一分錢就立案了,我感激得真都不知道說啥好。” 貧困戶周洪英從阜陽市潁東區人民法院拿到立案通知書的那一刻,一個勁地感嘆。

今年53歲的周洪英原本就是貧困戶,又趕上丈夫李文傑發生交通事故,造成雙側10根肋骨斷裂,花去醫療費3萬餘元。今年初,李文傑將事故另一方起訴至潁東區法院,要求對方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8.57萬元,即使按照簡易程序也需交納訴訟費972元。立案庭法官瞭解到周洪英的家庭情況後,主動為她申辦了緩交訴訟費的手續,還商請司法行政部門為她辦理了法律援助。

“立案審查沒有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身份是否為貧困戶進行審查,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扶貧工作,我們增加了當事人是否是貧困戶的審查。”潁東區法院副院長陳波說,對於是貧困戶的當事人,法院會根據案件情況為其辦理減緩免交訴訟費手續,絕不會讓貧困戶打不了、打不起官司。

在為廣大貧困群眾提供的法律服務事項中,法律援助是貧困群眾受益面最大、很實在的“法治紅利”。2016年初,安徽省政府將法律援助納入全省33項民生工程,進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門檻,擴大了法律援助覆蓋面,使更多貧困群眾獲得了法律援助的保障。安徽省司法廳法律援助工作處處長施友樹說,在扶貧過程中,律師已經成為法律援助的主力軍,困難群眾獲得的法律援助更加優質。

據統計,自2016年來,安徽各級財政每年用於法律援助的資金超過1億元,基本做到了“能援則援、能援優援、應援盡援”。

化解矛盾面對面

村民有事主動找法,矛盾糾紛少了,鄉村治理步入法治軌道

法治建設與扶貧工作結合,安徽各地有效夯實了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尤其在化解矛盾糾紛上有了堅實保障。法官工作室、檢察官工作室、警務室、司法行政工作站等就設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實現了零距離提供法律服務、面對面化解矛盾糾紛。

說起化解矛盾糾紛,宣城市宣州區養賢鄉山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許義的體會很深刻:依法辦事讓更多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廣大群眾的法治意識普遍提高了。

養賢鄉山河村是宣州區13個貧困村之一,安徽今昔律師事務所與該村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2017年,為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山河村與鄰村寶圩村協議流轉200畝土地建設養蝦基地,合作共建生態青蝦養殖基地。在律師幫助下,雙方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然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寶圩村有部分群眾阻礙項目施工,致使推土機不能正常進場施工。結對幫扶山河村的律師第一時間趕了過去,向群眾現場宣講法律知識,指出阻礙施工行為可能承擔的法律後果,化解了矛盾,有效保障了項目的正常推進。2017年底,養蝦基地順利建成,雙方村民不僅不再發生矛盾,還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對群眾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能夠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宣州區委書記餘宏漢說,法治扶貧有助於幫助群眾在實現脫貧的同時,幫助他們在法治方面也變得“富裕”,真正將鄉村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文章來源 | 人民日報 記者 朱思雄 韓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