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維蘇威火山大概是世界最負盛名的活火山之一了,站在火山口邊緣,紅褐色的固結熔岩清晰可辨。今天,這座火山依然不時地噴出噴出氣體,人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座危險的火山就會再次甦醒。

維蘇威火山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公元79年的那次大規模噴發,熾熱的火山灰吞沒了10公里開外的龐貝城,直到1600多年後,這座火山灰下的城市才重新被後人發現。

如果16世紀末,人們在發現刻有“龐貝”字樣的石塊時稍加挖掘,或許這座著名的古城可以早一些重見天日,但一直到18世紀初,在維蘇威火山山腳下發掘出女性雕像時,人們還一直堅定地認為這只是那不勒斯海灣沿岸古代遺址中的文物。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1748年的某天,一群探險者偶然發掘出被火山灰包裹的人性遺骸,這才發現厚厚的火山灰下埋藏了上千年的古城龐貝。

今天,經過200多年的持續開發,龐貝古城已成為意大利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座被定格在1600多年前的古城中,人們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精彩。酒肆、青樓、決鬥場等娛樂場所,檔案館、會議廳、政府機構等行政建築,幾乎往後數百年間,後人能想到的城市設施都一應俱全。

在《龐貝:一座城市的生與死》中,瑪麗·比爾德將為我們繪製出一幅活色生香的龐貝市民生活場景圖:麵包房的烤爐中新鮮點心即將出爐,角鬥場裡角鬥士正浴血廝殺,兩層樓高的商業大廈中售賣著葡萄酒和來自東方的絲綢等商品,酒吧的吧檯上人們邊聊天邊喝酒。如果說,此前對龐貝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那場凍結了時間的悲劇中,《龐貝》一書則將為這座沉默了上千年的死亡之城賦予生命。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縱情生活的人間煙火氣息


公元78年,在龐貝城的主幹道間,有一家超大型的麵包店,這家麵包店集研磨穀物、烤制面包和銷售於一體,除了烤制和售賣麵包,這家麵包店也是個寬敞的餐廳。

客人們可以直接在餐廳購買麵包作坊生產的食物,也可以自帶食物前來用餐,這倒是像極了今天具有茶歇功能的麵包店。只是和今天的麵包店相比,龐貝城的麵包店並沒有很好的就餐環境,人們需要穿過研磨麵粉的牲畜棚,才能到達這裝飾精美的餐廳。

如果說麵包店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城中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那麼飯飽後的喝酒,則純粹是為了娛樂而生的了。

龐貝的阿波坦查大街上,一家酒肆的牆上出現了一些女性的名字,或許這就是當時在酒肆中工作的女性侍者的名字。人們常常將羅馬統治時期龐貝城中的酒肆與越軌行為聯繫起來。收藏於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龐貝古畫,就很好地佐證了考古學家的觀點。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這副古畫源自一家酒肆的內牆,畫面中,喝酒的客人有的在與女伴親吻,有的在和同伴玩骰子,這些描述飲酒的場景中,常常摻雜著性和遊戲,也體現了彼時龐貝人對肉體歡愉的追求。

儘管街道兩旁商業娛樂設施繁華,卻依然難掩龐貝城糟糕的衛生環境。

走在龐貝城的街道上,你會發現街道兩旁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街道上凸出的墊腳石。之所以將人行道建造成高出路面數十釐米的樣子,主要原因就是髒。

龐貝城的街道不僅是用於通行的道路,也是傾倒生活垃圾和商業廢物的場所。比如房間內沒有完善盥洗設施的家庭,就會將積攢的排洩物倒在大街上,僅此一項,每年的丟棄量就約達6500噸。一旦趕上了雨天,街道就會城市的排水渠,磅礴的雨水也將沖洗掉堆積的垃圾。

2000年前的龐貝城中,既洋溢著食物和美酒的芬芳,也常常充斥生活垃圾的腐臭,但無論是好聞的香氣還是難忍的惡臭,都是古人們縱情生活的氣息。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羅馬教諸神庇佑下的城市


不誇張的說,龐貝城中的各種神祗形象數量,甚至比城中居民的總人口還要多。

從廣場上的巨型天公朱庇特頭像,到為天平配重的諸神信使墨丘利半身像,從“尤里烏斯··波利比烏斯”之家的太陽神阿波羅青銅像,到私人浴室中對愛神丘比特的諷刺像,龐貝城裡的男神女神幾乎隨處可見。

公元前91年,包括龐貝在內的意大利盟邦與羅馬帝國揮戈相向,這場叛亂是為了獲得羅馬的公民權和隨之而來的庇佑以及投票選舉權。毫無意外的,羅馬帝國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並將叛亂的龐貝等意大利聯盟收入麾下,從此,龐貝成為羅馬帝國的龐貝,羅馬城的歷史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了龐貝文化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這滿城的羅馬神祗。

和現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其他宗教不同,古羅馬是信奉多神教的。這允許他們有許多神祗,甚至會發現新的神祗。對個人信徒來說,他們不必遵循某種教義,並可以在諸多神祗中自由選擇自己的保護神。對於這些守護自己的神祗,教徒需要做的僅僅是願望達成之後,用以還願的祭品。

多神教對統治龐貝的羅馬帝國來說,也是鞏固政權的有效工具。因為新的神祗可以不斷被引進,新神也可以來自凡人,羅馬元老院常常會宣佈一位去世的皇帝成了神,皇帝轉化而成的新神就會在死後,享受到來自羅馬帝國城邦信仰者的供奉。

與其他宗教相同,羅馬宗教存在的本質也是統治階層維護統治的工具,他們在神廟中舉辦祭祀儀式,將死去的皇帝封為新神。龐貝市民的宗教信仰與皇權信仰融為一體,這大概是龐貝人發動戰爭也要成為羅馬帝國公民的原因。其實,保護龐貝的並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神祗,而是彼時強盛的羅馬帝國。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2000年前的龐貝古城,城市邊緣建造著可以容納2萬人的露天競技場。角鬥士之間的廝殺,以及人與野獸間的對抗就在這裡舉行。拜倫在《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中“以屠戮供羅馬人慶祝”的句子,描述的就是角鬥的場景。

角鬥比賽中,有時是人與人之間角鬥,但更吸引觀眾的則是人與野獸間的搏鬥。戰勝了兇猛的熊或野豬等大型野獸,會讓角鬥士一夜成名,並收穫鉅額財富,但對大多數角鬥士來說,等待他們的只有死在野獸利爪和尖牙下的命運。

公元前91年的那場戰爭,讓龐貝成為羅馬帝國的一份子,也為龐貝帶來了羅馬帝國的享樂主義。而在關於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記載中,我們亦可以看到被火山灰掩埋前龐貝的影子。

羅馬帝國的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原名蓋烏斯·愷撒),在位短短几年裡,建造了著名的龐貝劇院,還修繕了許多年久失修的神廟和城牆。卡里古拉酷愛角鬥比賽,角鬥比賽也一度成為整個羅馬城乃至帝國麾下的龐貝貴族們最愛觀看的娛樂項目之一。

繼位初期,這位年輕的皇帝以慷慨之心贏得了元老院的支持,但很快,其荒淫奢靡的生活讓其失掉了民心。提比略在位23年國庫中積攢的27億塞斯特斯,被繼位3年的卡里古拉消耗殆盡。

27億塞斯特斯是什麼概念呢?彼時羅馬軍團士兵的年薪大約900塞斯特斯,卡里古拉一個人就揮霍了300萬羅馬士兵的年薪。在位不到4年的卡里古拉,生活中除了慾望還是慾望,這亦在社會中助長了享樂主義的風氣。

人們酒足飯飽後,去找姑娘、看默劇,看鬥獸場上的流血廝殺,以慰藉永遠無法滿足的獵奇之心。享樂主義的盛行,讓所有人失去了危機意識。從皇帝到百姓,每個人都想方設法追求更大的愉悅和刺激,卻對潛在的危機視而不見。

公元41年,暴虐荒唐的卡里古拉被刺身亡。

公元62年,龐貝發生了劇烈的地震,地震後,人們重建城市,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

公元68年,醉心奢靡享樂的羅馬帝國繼任者尼祿被迫自盡,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就此終結。

公元79年的某日,維蘇威火山口出現了“雪松狀”的烏雲,有的人發現了異象後舉家逃亡,也有的人為了滿足愚蠢的獵奇心,選擇留在城裡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幾天後,熾熱的火山灰淹沒了城市,那追求刺激的好奇心和承襲自羅馬帝國的享樂主義一同被埋葬在厚厚的火山灰之下。

從復活的死亡之城龐貝,看享樂主義盛行的羅馬帝國

1600多年後,這座被凍結在時光裡的羅馬城市重見天日,酒肆、鬥獸場、街道和遇難者,提醒著來者它是個正常運轉的城市,但龐貝的價值遠不止如此。《龐貝》一書中,那些鐫刻在龐貝歷史上的傷疤和牆上塗鴉的故事,正以龐貝城為縮影,帶人們看到羅馬帝國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