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薛寶釵的關係一直被很多讀者庸俗化,這也是高鶚後四十回續書帶來的副作用,用“金玉良緣”和“寶黛愛情”之爭,將釵、黛兩人完全對立起來,而立足《紅樓夢》前八十回,寶釵和黛玉是絕對的閨蜜關係,雖然她們之間一開始有些許矛盾,黛玉將寶釵視為“情敵”,但自從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兩人交心之後,就完全成了知心好友。

毫不誇張地說,賈府眾多姊妹,唯一能入薛寶釵法眼的還就是林黛玉了!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除了林黛玉,姊妹中跟薛寶釵看似親近的還有一個人——史湘雲,第三十七回“蘅蕪苑夜擬菊花題”中,薛寶釵主動從自家拿了幾大簍螃蟹,幫助史湘雲渡過了“做東道”的難關,史湘雲對薛寶釵本來就無比崇拜,經歷此事之後,對寶釵更是感激有加,甚至拒絕讓賈母另給她找住處,轉而搬去了蘅蕪苑跟薛寶釵一起起居。

不僅如此,史湘雲在各個方面維護寶釵,比如書中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芸軒”,薛寶釵在寶玉房內做襲人剩下的針線活,恰好被林黛玉、史湘雲看到,黛玉自己覺得好笑,便把史湘雲拉過來一起看,史湘雲卻在背後也不願意說寶釵的壞話,反而處處維護寶釵:

林黛玉見這個光景兒,連忙把身子一藏,用手握著嘴,不敢笑出來,招手兒叫湘雲。湘雲一見她這般景況,只當有什麼新聞,忙也來一看,也要笑時,忽然想起寶釵素日待她甚厚,便忙掩住口;知道林黛玉不讓人,怕她言語之中取笑,便忙拉過她來。——第三十六回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請看,即便是在背後,史湘雲也不願意說薛寶釵半句壞話,可見她對寶釵的敬愛是真心的,從小失去父母的史湘雲,在薛寶釵這個大姐姐這裡,得到了近乎“母親”式的體貼關愛,甚至稱“要是有寶姐姐這個親姐姐,沒了父母也使得”,史湘雲是以真心對待寶釵的,她希望跟寶釵成為交心好友。

可事實上,寶釵只是拿史湘雲當一個小妹妹而已,不論是閱歷、心性,史湘雲的境界跟寶釵都差的太遠,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寶釵不可能拿湘雲當知心好友的,就好比一個歷經世事的中年人,如何跟一個才上初中的中學生交朋友?因此,薛寶釵心中,自己跟史湘雲之間僅僅是由交情在維繫著,遠遠到不了史湘雲所期盼的交心!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第七十四回抄揀大觀園結束後,薛寶釵深感“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立刻搬離了大觀園,甚至沒有提前通知史湘雲,就這麼風風火火地搬走了,這讓史湘雲傷心了好一陣子。

反觀林黛玉,她有著“心較比干多一竅”的聰明才智,對人情世故又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只有她能跟薛寶釵站在一個高度交談,關於這一點書中有一個經典的例子,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中,寶釵和探春一起探討大觀園改革的事情,由此事又聯繫到《不自棄文》和姬子書,李紈在旁打趣道:“叫了人家來,不說正事,且你們對講學問。”此時薛寶釵有一段經典之論:

寶釵道:“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世俗去了。”——第五十六回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林黛玉也是如此,第四十二回“瀟湘子雅謔補餘香”中,林黛玉表現出自己的幽默感,她打趣劉姥姥是個“母蝗蟲”,逗得眾人大笑,寶釵表示了自己對黛玉這種“高級幽默感”的讚賞:

寶釵笑道:“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面,也就盡情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井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她用春秋的筆法,將世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更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全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第四十二回

史湘雲那麼崇拜寶釵,為何寶釵卻拿她當小孩,反將林黛玉當作知己

大家將寶釵此兩處的言論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其內在本質都是一致的。薛寶釵和林黛玉的思想境界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俗氣,她們用最凜冽的目光看到事物的本質,然後將其中的道理抽象化,比如劉姥姥在大觀園內吃飯狼吞虎嚥,吃相難看,林黛玉在這個現實的基礎上,輔以文化意味的“母蝗蟲”來評價劉姥姥,既減少了粗俗,又形象生動描繪出了劉姥姥的窘相。而在現代管理學上,化具體為抽象,是每個管事者必須具備的高級能力,無疑薛寶釵、林黛玉都具備這種天賦。

《紅樓夢》中有“釵黛一體”之說,此言得之。史湘雲永遠只能當一個小妹妹,遠遠眺望著薛寶釵,但寶釵和黛玉,卻能實實在在地站在一樣高度交流,所以薛寶釵在大觀園中,自始至終能有資格成為她朋友的,只有林黛玉一人而已。

本文引文均來自《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80回本,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