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王家衛,一個把電影當作藝術來看的人,從《重慶森林》到《花樣年華》再到《一代宗師》,墨鏡王用他的視角帶領著我們一步步感受著藝術電影裡的魅力。但在王家衛早期的執導生涯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旺角卡門》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業劇情片,是一部夾雜著愛情與友情的黑幫電影,在旺角光影斑駁的街頭下,講述著年輕人奮不顧身的故事。但儘管只是一部簡單的黑幫愛情電影,《旺角卡門》也至少要看三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第一遍,看劉德華與張曼玉的愛情。青春就是沒有明天,因為不用考慮明天會怎樣,所以更能珍惜現在的你我,這是《旺角卡門》裡劉德華與張曼玉帶給我們愛情的思考;第二篇,看劉德華與張學友的友情。是兄弟就一輩子不會拋棄你,《旺角卡門》裡劉德華與張學友的情誼並不是江湖上所謂的“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這種友情甚至大過了愛情;第三遍,看張學友與命運的對抗。張學友飾演的烏蠅是電影裡色彩最鮮明的一個角色,他卑微、他懦弱、他浮誇,但他背後卻是所有小人物對抗命運掙扎的縮影,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過去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的影子。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王家衛在拍《旺角卡門》之前一定讀過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因為《旺角卡門》裡的烏蠅跟《孔乙己》裡的孔乙己實在是太像了。首先兩人都是卑微得連一個正經名字都沒有:一個叫烏蠅,烏鴉與蒼蠅的組合;一個叫孔乙己,字帖上面隨意相連的三個簡筆字。兩人都是從出場開始就毫無意義的存在;其次兩人的性格和經歷非常的相似,一樣的好高騖遠卻又不腳踏實地:烏蠅賣了兩天魚丸就撒手不管去惹怒託尼(萬梓良飾)被打得不成人樣,而孔乙己替人抄書做了不到兩天就不見了筆墨最後偷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斷了腿;但兩人真正最大的相似之處還是在於思想價值觀上,兩人都固守著微不足道的體面而在生活中失去了方向:烏蠅願做一日英雄,但選擇的卻是用自己的命去換一時的名聲,孔乙己始終保持著知識分子的清高,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偷竊。兩人都把身份看得太重,而把生活看得太淺。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烏蠅想要的只是出人頭地證明自我,孔乙己想要的只是堅守知識分子的底線保持自我。他們要得並不多,為何最終成為了所有人取笑的對象?他們卑微、無知、懶惰,這是他們的錯,但在這些個人缺陷的背後,更多的是社會的無奈。做人總得有所追求,而他們所處的環境卻註定了只會讓他們的追求變成一種笑話:烏蠅的可憐之處在於“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他渴望照顧好家人做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但身為社會底層的他卻不偷不搶永遠積累不到成功的資本,唯有拿命去換錢。當他拿著安家費在託尼面前叫囂的時候,他那些歇斯底里的吶喊全是被生活壓抑已久的咆哮;孔乙己的可悲之處在於“舉世皆醒唯他醉”,對知識的盲目崇拜讓他一直以文化人自居,但不懂得營生讓他不上不下活成了個異類。在那個解決溫飽比什麼都重要的時代裡,沒有人對他的之乎者也感興趣,他的存在使人快活,可沒有了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從1919年《孔乙己》裡的孔乙己到1988年《旺角卡門》裡的烏蠅,時隔70年兩個角色卻如此的相似,孔乙己就是舊時代知識分子裡的烏蠅,而烏蠅就是香港黑幫社會里的孔乙己。當我們帶著對人物命運的思考再去看《旺角卡門》時,你會發現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劉德華的帥與張曼玉的純,而是張學友的苦。當他吊兒郎當賣魚丸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懶散,但未曾發覺他內心的不甘;當他把賣給父母的冷氣機丟下山崖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失敗,但未曾體會到他內心的失落;當他最後撇下阿華獨自衝向警局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固執,但未曾感受到他那刻的解脫。這些場景在70年前的孔乙己身上也曾發生過:當他排出九文大錢買酒的時候;當他拿出茴香豆分給小朋友的時候;當他穿著長衫從不欠錢的時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有時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出現在我們眼前。

《旺角卡門》張學友:黑幫下的吶喊,卻是現實中的孔乙己

最終,張學友憑藉《旺角卡門》裡的精彩表演獲得了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烏蠅一角也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角色之一。初次看烏蠅,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搞笑的曠世奇才,再次看烏蠅,你會被張學友鞭辟入裡的精彩演技所折服,最後再看烏蠅,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卑微的小人物的背後都是無窮無盡的辛酸,就如同曾經的孔乙己一樣。生活不易,向每一個掙扎中的小人物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