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中线通水5周年、京豫携手共发展”大型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中线通水5周年、京豫携手共发展”大型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采访团采访水质监测人员

12月7日至9日,“中线通水5周年、京豫携手共发展”大型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大河网、南阳日报、南阳广播电视台等中央、省、市的28家媒体组成采访团,走进淅川、内乡、西峡、邓州等4县市,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的巨大生态、民生效益。

移民精神,大家来分享

12月7日,北京社会各界的30名市民代表和采访团成员首先走进淅川县,参观南水北调展览馆、陶岔渠首枢纽,乘船观赏丹江口水库,现场品尝从丹江口水库抽取的水样,市民代表和采访团成员“零距离”感受水质保障成果。

在南水北调展览馆,活动现场的展板上记录了南水北调工程从宏伟构想到建成通水以及通水5年来的历程和移民人的情怀。现场市民和采访团成员仔细观看,认真听取讲解,详细记录下一段段移民搬迁和保水质行动中的感人事迹。《中国财经报》高级编辑李存才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这次是他第二次来到淅川,在移民展览馆,当他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历程和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历史时,他数度哽咽,感叹工程的伟大。“这次来,我感慨万千,我看了咱们的移民情况,我很激动,我觉得咱们南阳人民尤其是淅川人民,确实为这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媒体代表,我们要认真宣传,学习这种精神,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成果”。

直饮丹江水,这水有点甜

“这就是我们在家经常喝到的水的源头啊!”站在陶岔渠首枢纽上,不少北京市民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丹江口水库,当游船行进至中央时,水质监测人员将一个深水取水器抛入水中,从水下6米处打上一壶清水。采访团成员纷纷将手中的镜头对准“新鲜出炉”的水壶,希望用镜头告诉更多喝着丹江水的市民,这一渠清水的来之不易。 清凉、甘甜,这是采访团成员在现场品尝丹江水后,给予的充分肯定。在了解到水源地及汇水区人民为保水质、护运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后,《北京晚报》记者程功说:“作为京城媒体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工程,包括通水之后沿途的1000多公里还有很多人在保水护水,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北方地区的人养成节水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让水源地的人民和沿线人民减少很大的负担。”

你送我甘甜,我携你发展

短短几天时间,采访团一行先后辗转来到淅川县、内乡县、西峡县、邓州市,走进企业、学校,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现场等地,了解京宛协作给南阳带来的变化。 在淅川县渠首附近,一条条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小巷,让人仿佛置身北京;在靠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地方,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摇篮;内乡县灌涨镇,来自北京的企业建成了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种植了200万株当地特有的伏牛山金钗石斛,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在西峡县丁河镇,北京市顺义区对口援建的猕猴桃小镇,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的好去处;在邓州市,北京市西城区援建的北京路学校,高标准建成的九年一贯制给当地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水丰了、河清了、钱多了、景美了,幸福指数也明显增强了。南水北调已经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诠释生态文明和民生民心的发展线。北京电视台记者赵文龙在行程即将结束时说:“对口协作、对口援助、产业帮扶,对当地就业的改善等,这些都包含在南水北调工程里,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有这样一个工程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这一趟来,我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