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中線通水5週年、京豫攜手共發展”大型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中線通水5週年、京豫攜手共發展”大型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採訪團採訪水質監測人員

12月7日至9日,“中線通水5週年、京豫攜手共發展”大型媒體集中採訪活動舉行,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北京電視臺、大河網、南陽日報、南陽廣播電視臺等中央、省、市的28家媒體組成採訪團,走進淅川、內鄉、西峽、鄧州等4縣市,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的巨大生態、民生效益。

移民精神,大家來分享

12月7日,北京社會各界的30名市民代表和採訪團成員首先走進淅川縣,參觀南水北調展覽館、陶岔渠首樞紐,乘船觀賞丹江口水庫,現場品嚐從丹江口水庫抽取的水樣,市民代表和採訪團成員“零距離”感受水質保障成果。

在南水北調展覽館,活動現場的展板上記錄了南水北調工程從宏偉構想到建成通水以及通水5年來的歷程和移民人的情懷。現場市民和採訪團成員仔細觀看,認真聽取講解,詳細記錄下一段段移民搬遷和保水質行動中的感人事蹟。《中國財經報》高級編輯李存才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這次是他第二次來到淅川,在移民展覽館,當他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歷程和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歷史時,他數度哽咽,感嘆工程的偉大。“這次來,我感慨萬千,我看了咱們的移民情況,我很激動,我覺得咱們南陽人民尤其是淅川人民,確實為這一江清水永續北送,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作為媒體代表,我們要認真宣傳,學習這種精神,讓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成果”。

直飲丹江水,這水有點甜

“這就是我們在家經常喝到的水的源頭啊!”站在陶岔渠首樞紐上,不少北京市民發出這樣的聲音。 在丹江口水庫,當遊船行進至中央時,水質監測人員將一個深水取水器拋入水中,從水下6米處打上一壺清水。採訪團成員紛紛將手中的鏡頭對準“新鮮出爐”的水壺,希望用鏡頭告訴更多喝著丹江水的市民,這一渠清水的來之不易。 清涼、甘甜,這是採訪團成員在現場品嚐丹江水後,給予的充分肯定。在瞭解到水源地及匯水區人民為保水質、護運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後,《北京晚報》記者程功說:“作為京城媒體人,我們有責任讓更多的人知道、瞭解南水北調這項偉大的工程,包括通水之後沿途的1000多公里還有很多人在保水護水,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讓北方地區的人養成節水習慣,舉手之勞就可以讓水源地的人民和沿線人民減少很大的負擔。”

你送我甘甜,我攜你發展

短短几天時間,採訪團一行先後輾轉來到淅川縣、內鄉縣、西峽縣、鄧州市,走進企業、學校,來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現場等地,瞭解京宛協作給南陽帶來的變化。 在淅川縣渠首附近,一條條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的小巷,讓人彷彿置身北京;在靠近南水北調中線乾渠的地方,萬畝軟籽石榴基地成了當地百姓致富的搖籃;內鄉縣灌漲鎮,來自北京的企業建成了現代化智能連棟溫室,種植了200萬株當地特有的伏牛山金釵石斛,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在西峽縣丁河鎮,北京市順義區對口援建的獼猴桃小鎮,成為人們休閒度假、文化娛樂的好去處;在鄧州市,北京市西城區援建的北京路學校,高標準建成的九年一貫制給當地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水豐了、河清了、錢多了、景美了,幸福指數也明顯增強了。南水北調已經不是一條簡單的調水線,更是一條詮釋生態文明和民生民心的發展線。北京電視臺記者趙文龍在行程即將結束時說:“對口協作、對口援助、產業幫扶,對當地就業的改善等,這些都包含在南水北調工程裡,包括生態環境的改善,都是有這樣一個工程所帶來的連鎖效應。這一趟來,我感覺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