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去音樂會的時候你一定能發現,指揮是全場最受人尊敬的,可是整場演出下來,樂手們好像都不怎麼看他。


“為什麼樂手都不看指揮呢?”這樣的問題你一定又好奇又不好意思問,今天帶你解答這些“羞於啟齒”的小問題,讓你下次去音樂會的時候“整得”明明白白的。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No.1

為什麼沒人看指揮?他卻還在那“瞎比劃”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如果樂手都盯著樂譜看,不看指揮,那是是不是都不需要指揮呢?

當然不是。觀眾看到的只是他在臺上揮舞著指揮棒,其實在演出背後整個樂團對樂曲的解讀、排練的組織、對音樂的處理,都由指揮完成。

另外,演出中樂手在看譜之餘也會用餘光瞥指揮的手勢,指揮會在節奏突變、情感變換、強弱改變時用手勢、表情、身體語言提醒全樂團成員注意。

沒有指揮的樂隊就像一盤散沙,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他決定了作品的情緒和演出的質量。

No.2

為什麼管樂樂手會在演出中拆樂器?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其實…他們拆開是在倒口水…如果要說得文雅一點的話,是“管壁冷凝水”。

比如圓號,它的管道完全展開有3米,吹進管道的空氣遇到溫度低的管壁會凝結水珠,如果長時間不把積攢的口水倒掉,演奏時就會失誤“冒泡”(破音)。

通常拆管道水這個動作會在樂章之間的停頓時進行,圓號界的“老司機”有時候能把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

No.3

為什麼中、小提琴手要在肩膀上加一塊白色的布?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小、中提琴在一首交響樂曲中被@的機率很高,幾乎整場都在演奏,脖子與琴身長時間的接觸會擦傷皮膚,有些人可能還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塊白布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有些中、小提琴樂手就“夾”著白布上臺了,不過換成黑色可能跟衣服更搭哎。

No.4

為什麼交響樂團都穿黑色?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從18世紀起,交響樂團會被邀請到貴族和教會家庭演奏,他們為地位與僕人一樣,所以也跟僕人一樣統一著裝,穿黑色的制服。

現代的音樂從業者認為,穿黑色是為了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音樂上,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同時也為了保持舞臺上的某種統一性,黑色是大家認為能夠體現專業度的顏色。

再說了,統一黑色省錢啊,如果每次演出都不一樣,樂手們得多出一筆服裝上的開銷,這個置裝費樂團可不報銷呀!

No.5

為什麼大家都在演出時才調音,為什麼不調好再上臺?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像小提琴這樣的樂器對溫度比較敏感,長時間不校準,音高就會產生偏差。

所以樂隊首席會等到全體樂手就座了才調音,這也能起到提示觀眾音樂會即將開始的作用,久而久之這個步驟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音樂會禮儀。

那對的是哪一個音呢?答案是小字1組的A音,它是標準音,也被稱為音樂會音高(Concert pitch)。

是誰來給這個音呢?雙簧管是交響樂團裡所有樂器中標準音最穩定的樂器,所以就由雙簧管樂手來給。

No.6

為什麼樂手都上臺了還不背譜?

交響樂作品一般都十分冗長和複雜,所以讓樂手們在演出時背譜是不太現實的。

也許他們能把自己獨奏的部分背得十分流利,但是在合奏中,還要考慮到和其他樂器的配合。有時候不演奏時他也不能閒著,還要看著總譜數小節數,在準確的時間點進入。

雖然指揮會給到提醒的手勢,但是也要提前做好準備呀!

No.7

為什麼大提琴的“針”不直接杵在地上?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大提琴的底部有一根可伸縮長短的金屬棒,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

但是,現在很多場地地板太過光滑,樂手動作幅度過大仍會產生提琴不穩定的現象,所以就有了穩定帶的出現,像上圖那樣使用。

No.8

為什麼樂器要這樣佈局?

Emmm…這個問題有些專業了,涉及到交響樂團編制理論。

整體來說,一定是為了最佳的聲學效果。有時樂器的數量還會有變化,這就與作曲家的配器方法有關。

No.9

如果有人在合奏中失誤、彈錯音,指揮會知道嗎?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當然!指揮的耳朵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厲害,樂手們休想在合奏中“渾水摸魚”。音高上稍有一些偏差也許觀眾發現不了,但是在指揮耳中是十分“刺耳”的。

要是管樂失誤“冒泡”(破音),不僅指揮會知道,觀眾都會笑翻的。

No.10

為什麼有的樂手好久都輪不到他?看起來都要睡著了

「音樂百科」交響樂的十個“為什麼?”

這說的是萬年不會吹一個音的大號手吧!其實這取決於作品是否給這個樂器旋律。

有時,一個大號樂手等了45分鐘都不一定會吹一個音。在等待的時間,他有可能正閉眼數著小節數,也有眼睛不知道該看哪… 於是他們閉上了眼睛…

重要的是,在休止的過程中他們還要醞釀下一段演奏的情緒,還要準確無誤地數對小節數,這一點並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