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周人,姬姓部族,興起於關隴之地。父系來自姬軒轅(黃帝),母系來自姜神農(炎帝)後代有邰氏,為姬姓與姜姓長期通婚之後裔。《史記》等文獻記載的周人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和元妃姜嫄的兒子后稷(棄)。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姬亶(周太王)長子姬泰伯,次子姬雍,末子姬歷。姬歷之子姬昌(周文王),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姬發之弟姬旦(周公)。武王伐紂,建立周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後姬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國開國於前十一世紀,亡國於前三世紀,享國八百年。現在多數的姓源於姬姓。

周人先祖世系

《史記》記載的周人先祖世系為:

第一世祖 黃帝,世嗣少典氏。《史記》載:黃帝“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曰有熊氏;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在位百年,傳於玄囂。

第二世祖 玄囂,名摯,黃帝次子。邑於窮桑,故號曰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zhuān,xū)。

第三世祖 橋極,玄囂之子,未即位。生子駿,嗣位,是為帝嚳(kù)。

第四世祖 帝嚳,橋極之子。以其肇於辛,故號高辛氏,都於亳(bó)。元妃有邰(tái)氏女,曰姜嫄,生稷(jì);二妃陳鐸氏女,曰慶都,生堯;三妃有娥氏女,曰簡狄,生契;四妃訾(zōu zī)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七十,子摯嗣立。

第五世祖 后稷

《史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史記 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棄居稷官,故為后稷”,子孫世襲其官,十五而至周武王,遂有天下。后稷卒,子不窋立。

第六世祖 不窋,后稷之子。《史記》載:“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生子鞠陶。

第七世祖 鞠陶,《史記》載:鞠,不窋之子,因右手掌紋如“鞠”,取名“鞠”,又作鞠陶,夏末周族部落首領。生子公劉。

第八世祖 公劉,《史記》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

第九世祖 慶節,公劉之子。

第十世祖 皇樸,慶節之子。

第十一世祖 弗差,皇樸之子。

第十二世祖 毀喻,弗差之子。

第十三世祖 公非,毀喻之子。

第十四世祖 高圉(yǔ),公非之子。

第十五世祖 亞圉,高圉之子。

第十六世祖 叔非,亞圉之子。

第十七世祖 古公,名亶(dǎn)父,叔非之子,又稱“古公亶父”。廣施仁政,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追尊為太王。

第十八世祖 王季,季歷,古公之三子。殷牧師加封西伯,追尊“王季”。

第十九世祖 昌公(文王),繼承其父伯爵,故稱“西伯昌”。周朝建立,定都鎬京,追封為“文王”。

公元前1122年,文王崩,太子發即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奭(shì)、畢公高為左右,興兵伐紂,諸候尊武王為天子。

周建國後,把慶陽一帶稱北豳,把為北豳開發建立不朽功勳的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劉並稱為“三王”或“三聖”。

今人考究:

周族是活動於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部族,傳說周人與殷人出於同一族源。《史記·殷本紀》雲:“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女,為帝嚳次妃”,《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按此則周與殷同出於帝嚳部落,周人的祖先“棄”和殷人的祖先“契”是同父異母兄弟,二者同祖同宗。但是,關於“棄”和“契”的出生,司馬遷接下去寫到,“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傳說殷人始祖契是因其母吞玄鳥卵而生,而周人始祖棄則是其母踐巨人跡感孕而生。

這則神話傳說反映出殷、週二族的圖騰崇拜不同。一般來講同祖同宗之間的圖騰崇拜亦應基本一致,圖騰崇拜的區別顯示出二者並非出於同一源頭。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個周人的世系:

《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蠒,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海內經》: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這裡帝俊(帝嚳)生后稷與臺璽,臺璽生叔均,但周人的世系裡沒有臺璽和叔均,可見先周的世系周人自己都朦朧得很。

現在流傳的那些殘存下來的周先祖的名稱,有些可能根本不是父子關係。因為在周人歸附大商之前,還是一個落後野蠻的民族,文化水平極差,對於自己祖先的問題本來是很不關心的,他們的祭祀、文化基本上都是跟著商人學來的。等他們開始學著要祭祀祖先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先祖們的世系已經很模糊了,只能把還能記得的幾位祖先勉強湊合起來,形成一個斷斷續續的譜系。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周人追溯:

《國語·周語》與《史記·周本紀》載: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遵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無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載武王,以致戎於商牧。

先周世系依次為:棄(后稷)—不密—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昌(文王)—發(武王)

補充:

《國語 周語》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鶉及駟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後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乎有七律。

《漢書 律曆志》釋:自文王受命而至此十三年,歲亦在鶉火,故傳曰:“歲在鶉火,則我有周之分野也。”師初發,以殷十一月戊子,日在析木箕七度,故傳曰:“日在析木。”是夕也,月在房五度。房為天駟,故傳曰:“月在天駟。”後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鬥前一度,斗柄也,故傳曰:“辰在斗柄。”明日壬辰,晨星始見。癸巳武王始發,丙午還師,戊午度於孟津。孟津去周九百里,師行三十里,故三十一日而度。明日己未冬至,坻星與婺女伏,歷建星及牽牛,至於婺女天黿之首,故傳曰:“

星在天黿。”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言“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指的是周人母系是姜姓之女。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之時,亦多有與炎帝部族聯姻的習俗,這裡周人皇妣大姜則與伯陵是親屬關係。伯陵或逢伯陵,為殷商時姜姓諸侯。《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而《漢書•地理志下》:“齊地……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伯陵,殷木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史書言姜子牙是東海人,是商末姜氏後裔。故把姜子牙封到齊國,亦有封到先祖故地之意。其實不僅齊國是姜姓,分佈在山東省一帶,尤其是北部和膠東半島紀國(壽光)、萊國(黃縣)、聶國(荏平)、向國(莒縣)、鄣國(平陰)、州國(安丘)、夷國(煙臺)、狄國、鄣國(連雲)等亦都是姜姓之國,其中姜嫄之姜就是出自這裡。

另外分化的姜姓支國,還有“姜、厲、伊、耆、巳、列、封、逢、殳、江水、呂甫、申、謝、汲、齊、許、焦、井、艾、丙、向、崔、廬、章”等等。

四象、十二辰、十二星次、二十八星宿與二十四節氣對應關係如下圖: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星象分野圖:

「原創」周人先祖世系考

古星象圖:以上為南,以左為東

古代把十二星次和地方對應起來,叫做分野。天黿屬於北方玄武(天黿也有別的解釋,但在這裡指齊的分野是很清楚的),對應十二星次的玄枵,玄枵由二十八宿中的虛、女、危三宿組成。古代二十八宿對應地上諸國叫分野。然而後世玄枵的分野是齊,而在克商之時,還沒有齊國。故伶州鳩這番話亦是出於後世的編造或推算,是以後來齊國天黿的分野代指前朝的故地。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虛中也。”楊伯峻注:“玄枵有三宿,女、虛、危。虛宿在中。”《史記·天官書》“北宮玄武虛危 。”唐張守節正義:“虛二星,危三星,為玄枵,於辰在子, 齊之分野。”《晉書·天文志上》:“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玄枵,於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 。”

故《國語,周語》言:“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前者天黿乃是指有周得國之時,星象分野所在;後者天黿即指周人的皇妣大姜是伯陵的後代,母族伯陵居住地方是天黿分野齊地之意。

很顯然天黿不是一個氏族,亦非黃帝有天黿之稱,而是對星體的叫法。郭沫若釋天黿即軒轅,《國語.周語下》周朝人說“我姬氏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百度百科在解釋“天黿”的時候也說黃帝的圖騰是黿,即龜鱉之屬,更是不應該有的錯誤。

周人的祖先棄的母親是姜原,而父親的是高辛氏,定都於亳(河南商丘)和山東比鄰。高辛源自少昊氏,少昊氏發源于山東曲阜。有人認為,姜原是母系氏族過來的,姜原發源於陝西,父親高辛是杜撰到正史上的,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最難令人信服。帝嚳定都於亳,與東夷相鄰,娶東方炎帝姜氏之女是自然而然的事,反倒是跑到千里之外的陝西娶姜氏之女才令人生疑。今人考究上古歷史,一感到自己不對,就說某某傳說或記載是假的,卻不知經過幾千年傳下來的歷史和傳說推敲起來巧合而毫無破綻。

炎帝、黃帝之後,兩族之間多有通婚。黃帝娶方雷氏,帝嚳娶姜嫄,帝嚳娶陳豐氏之女慶都生伊堯于丹陵,從母伊姓;商紂王娶姜王后,周文王祖母之太姜,周武王娶邑姜等等。尤其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東夷也不是獨立於炎黃之外。五帝之時,炎帝后裔分佈遍佈河南和山東,隨著黃帝族系的擴張,少昊氏、高陽氏、高辛氏、高堯、帝虞、夏朝的強大,姜姓炎帝后代慢慢退縮到山東半島,這就是周代為什麼那麼多的姜姓集中到山東半島的原因。近代,宋代的《路史》“炎帝初都於陳,又徙魯。”亦非信手捏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