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我军著名的“没良心炮”?敌人被炸或许没被炸死,但也被震死了!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火炮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使用一个空汽油桶,在汽油桶的内部填充作为发射动力的弹药之后,把捆扎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这个时候点燃底部的发射药,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药包抛射到150-200米的距离上,然后在掉落的目标爆炸,实现损坏敌人碉堡的目的。这款大炮就被命名为“飞雷炮”。飞雷是一种解放军创造的自制武器。他还有一个更加闻名遐迩的名字——没良心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火炮很少,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官兵们创造了一种令人丧胆的武器——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药包发射器。这种又称炸药抛射筒的武器的主体就是一个空汽油桶,在其内填充发射药后,把捆扎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然后点燃发射药,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药包抛射到150-200米的距 离上。

我军著名的“没良心炮”?敌人被炸或许没被炸死,但也被震死了!

这种武器口径绝对惊人——桶有多粗,口径就有多大,巨大的炸药包产生的强烈爆炸冲击,所过之处,碉堡,人马都会被炸飞。许多被炸倒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却七孔流血,是震死的。弄清这种情况后,国民党军把这种东西干脆称作“没良心炮”。说到底,这种炸药抛射筒和200年前的重型臼炮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大仰角使用,射程较近,但威力惊人。该武器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进而用以攻城,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1947年晋南战役之后研究发明的成果。据资料显示当时,聂佩璋曾在东北军铁甲部队任过大队长,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调入太岳1分区后,他为部队和民兵培训爆破能手,同时还研制石雷。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工兵连连长。这是一支新组建的连队,其工兵技术一片空白。年近40 岁的聂佩璋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摸爬滚打边讲边示范,不久就带出一批工兵技术骨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军著名的“没良心炮”?敌人被炸或许没被炸死,但也被震死了!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常在敌人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伤亡很大。仗是打赢了,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聂佩璋心里不停地盘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呢?”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但他反复琢磨了很久,仍没有结果。何不让大家动动脑筋?“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炸药送出去?”“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对呀,聂佩璋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聂佩璋带领技术人员开始研制飞雷。他们上山点火、下山看结果,反反复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终于使炸药包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可聂佩璋心里并不轻松。他想,炸药包是飞送成功了,但两个小时挖一个土筒,却只能抛送一次,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必须要搞一个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此后,他们又不断改进技术,以求发挥飞雷的最大威力。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他们用抛射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用抛射筒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美称“天女散花”)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

我军著名的“没良心炮”?敌人被炸或许没被炸死,但也被震死了!

“飞雷炮”参加过多次攻城任务,但其大显神威还是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中。黄维兵团进攻失利,改为防御,认为我军炮火不强,无奈他何。但他不曾料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挨我一个重型炸药包就成一片废墟;其密集的兵力防御更不堪“天女散花”一击。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飞雷炮巨大的炸药包在爆炸的时候,能够产生强烈的爆炸冲击,所过之处,无论是碉堡工事还是人类等生物都会被炸飞。许多被炸到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却发现他们的七孔一直在流血,其原因就是被震死的,这么大口径的炸药在你的上空爆炸,不被震死才怪。因此后来就有敌军称呼这种大炮为“没良心炮”。由于捆扎的材料比较容易着火,因此抗战的士兵就使用不容易着火的黑电话线来捆扎炸药,因为黑电话线有柏油和几层玻璃纤维,再加上当时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电话线,还很长,直接把敌人的电话线切断就可以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啊。在我国武器匮乏的年代,解放军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这样一款飞雷炮,在大口径武器稀缺的时代,飞雷炮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