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崇禎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5子,按說處在這個位置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他的三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先後夭折,到最後只剩下了大哥朱由校和他自己了。即便到了此時,皇位看起來和他也沒太大關係,因為朱由校繼位時才只有16歲,按正常情況看,他很快就會有自己的兒子,並最終傳位給他。然而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竟然沒有子嗣,這樣一來崇禎就成了唯一的繼承人。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崇禎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此時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已經風雨飄搖,而且朝政大權還被東廠掌印太監魏忠賢把持,魏忠賢當時被人們稱為“九千歲”,勢力遍佈朝野。崇禎繼位之初,魏忠賢並沒有把這個年僅16歲的皇帝放在眼裡,依舊作威作福,崇禎表面不動聲色,暗地裡卻命人收集魏忠賢的證據。然後突然發力,一舉將魏忠賢及其黨羽剷除。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崇禎此舉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朝野上下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即使我們從後世的角度看,崇禎誅殺魏忠賢也屬英勇之舉,與康熙殺鰲拜不相上下。誅殺魏忠賢讓崇禎變得極度自信,但自信一旦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剛愎自用。三年之後,崇禎親自將當時抵抗後金最得力的一代名將袁崇煥處死,並對朝臣們說:“袁崇煥通虜謀叛,罪不容誅。爾廷臣習為矇蔽,未見指摘,今後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崇禎給袁崇煥定了一個“通虜謀叛”的罪名,把他當成了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禍首,還說群臣都被袁崇煥給矇蔽了,言下之意就是隻有他一個人是清醒的。然而己巳之變時皇太極是自喜峰口、遵化、薊州一線進犯的,這些地方都是薊遼總督劉策的轄區,和袁崇煥有多大的關係?相反最終還是袁崇煥率祖大壽等人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皇太極解了崇禎之圍。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對於袁崇煥,後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這樣說“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李濟深更是表示“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崇禎殺袁崇煥不僅自毀長城,還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後果。當李自成兵臨北京時,崇禎下詔勤王,可地方將領卻無一人肯應召,其中就包括擁有數十萬大軍的左良玉。有了袁崇煥的教訓在,誰還敢來啊!

崇禎死前後悔殺了魏忠賢,為何卻對殺袁崇煥毫無悔意?

按正常情況來說,崇禎此時應該後悔自己殺了袁崇煥,袁崇煥不死的話他也不至於如此狼狽。然而事實卻是崇禎至死都沒有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一絲悔意,相反他卻對他殺了魏忠賢后悔不已。當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和群臣束手無策,此時他身邊的太監曹化淳對他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聽聞此言,是什麼表情呢?史書記載:聞此言,上(崇禎)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崇禎後悔了。在他看來,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或許真能改變時局。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一個作惡多端的太監身上,卻對被錯殺的一代名將毫無悔意,大明的滅亡也就毫不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