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文 | 烟雨客


诗词中的春秋笔法,极为常见。在不能多言的时代,不平则鸣的准则显然是不适用的。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始于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烟雨夜读 |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些可谓诛心之论,比如郑伯克段于焉等。


历史上的很多记载也是春秋笔法的具体运用。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从小就有射箭的才能,曾“数日辄造精艺,下马发无不中”。从表面上看,《国朝献徵录》似乎是在承认并夸奖朱高炽出神入化的射术。


看似夸赞,实则贬抑。古人射箭,讲究的是骑射。毕竟在战马上使用弓箭,其机动性和威力要比步射要高得多。那么朱高炽为何一定要“下马”射箭呢?原来,朱高炽实在太胖了,战马根本无法承受他的重量,因此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马下射箭。


烟雨夜读 |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焦竑明褒实贬,拐着弯儿嘲笑朱高炽长得胖呢!对此学者王夫之评价说:“此为史家之曲笔矣”。《明通鉴》记载,朱高炽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扶着,而且还走不稳,稍不注意就会摔倒。朱高炽太胖,体力虚,有足疾,脸上的肉太多,眼睛视野窄,路都看不清。


读书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要揣摩每个字的内涵所指。


李商隐的《楚吟》,也是有所指向的一首讽谕诗。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字面上看,《楚吟》是抒写楚人的感情。《高唐赋》写楚襄王同宋玉登上高唐台上,所以说“山上离宫宫上楼”。在台上谈到神女的事,说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楚天长短黄昏雨”,暗指楚王只是追求声色享乐,不再接近贤人,所以宋玉无愁也自愁。


烟雨夜读 |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借楚王来指唐皇,也是感慨世事,但又不能明言。何焯批:“

长晷短景,但有梦雨,则贤者何时复近乎?此宋玉所以多愁也。”。可谓一语中的。


蚕妇

唐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的辛苦,从早忙碌到晚,一刻不停,无心欣赏美景,整日劳作。她并非是不爱慕繁华,只是世道艰难,否则那些黄金屋里的人都要冻死了。


来鹄(?-883年),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年)咸通(860- 874年)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不得志的来鹄,满腹才华不为所用,也如这蚕妇一般,织出了美好的云锦,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烟雨夜读 |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