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

寻根拜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自幼生性顽劣,好打架斗殴,言语轻佻,还不肯学习,明太祖朱元璋就对他非常厌恶,朱棣自然也不太喜欢他。

朱高煦只比朱高炽小2岁,都是徐皇后所生,但两个性格反差极大,朱高炽沉稳好静,宅性仁厚,且喜欢读书,但有一点是朱高炽比不上的,朱高煦长的高大挺拔,力大无穷,而朱高炽是体态肥胖,身体蠃弱。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和朱高炽一同入朝奔丧,舅舅徐辉祖见他礼节不够端庄就告诫他,要多向哥哥学习,他不但不听,临走还偷走了徐辉祖的宝马。


朱棣一生只有三个儿子,且都是徐皇后所生,三子是赵王朱高燧,有一次,朱棣令三兄弟去参拜朱元璋的孝陵,朱高炽由于太胖,脚又有点残疾,需要由两名内侍搀着走路,即使这样,还是不小心跌了一跤,走在后面的朱高煦不但不去搀扶,还讥讽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此话一出,连朱高燧都听不下去了,责怪道:“你怎么能这样说他,他可是我们的长兄,又是当朝的太子”,气的朱高煦怒目圆睁,挥拳要揍朱高燧,最后还是朱高炽劝解开的,你想,后来朱高煦去联系朱高燧一起造反,朱高燧又怎么可能与他同流合污呢?

朱高煦在朱棣起兵靖难时,确实是立有大功,朱高炽留守北平,他随朱棣出征,经常作为前锋,在白沟河之战中,他率精骑兵冲锋在前,在朱棣兵败东昌时,他及时赶到,浦子口又是他解的围,可以说,如果没有朱高煦,朱棣不是战死就是被捉了,在浦子口之战胜利后,朱棣曾兴奋地抚摸着他的背说“我儿真是英武,世子不如你”,就是这句话,让他想入非非。


1404年,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皇太子,尽管朱高煦立有战功,但平时品格太差,朱棣封他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自持有功,就是不肯前往,后来行事更加放纵,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1415年,朱棣将他改封青州,他还是不愿前往,在朱棣率兵北伐之时,朱高煦的违法之事多达数十起,朱棣知道,再这样容忍下去,对太子必将是个威胁,于是剥夺其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由于太子求情,朱棣才收回其命,但令他即刻去乐安就藩。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朱高煦之子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心腹入京,伺机叛乱,朱高炽知道后,采用柔性方式将其化解,没有追究他的罪行,仍命其回乐安。1425年,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截杀太子,由于时间仓猝,没有成功,太子继位后,朱高煦提出了许多请求,朱瞻基都一一答应。


1426年8月,朱高煦学父皇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造反军就众叛亲离了,朱高煦只得出城投降,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处死朱高煦,但朱瞻基念及叔叔的辈份仍留其一命,回京后将其关在西安门内,后来朱瞻基去探望他,他用脚故意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这时才发怒,你造反我都没杀你,还好吃好喝地供着你,不就念着你是我的长辈吗?今天来看你,你就使阴招,一定要惩罚你,于是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没想到朱高煦力大无穷,竟然把缸顶起,朱瞻基遂命人在缸周围点燃木炭,将朱高煦在缸中活活炙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朱高煦是不是废物我们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也是父亲宠爱之下教育的失败者。
朱棣一生有4子,除了幼子幼年早殇以外,剩下三个儿子后来都长大成人。
而且这三个儿子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因此大家都是嫡子。
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因为天生体态肥大,因此朱棣很不喜欢,加上小时候小儿麻痹身有残疾,所以越发看不惯。
所以朱棣十分偏宠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尤其是老二朱高煦,不过虽然亲爸爸喜欢老二,但是爷爷朱元璋却不喜欢这个孙子,洪武年间,朱元璋诏令秦、晋、燕、周四王世子养育在京城,并参加学习教育,这本来是好事。
然而只有朱高煦一个人比较特殊,他不喜欢学习,可能也是经常跟着他父亲(朱棣)舞枪弄棒习惯了,所以十分骄纵,虽然讨厌,但毕竟还是自己的孙子,洪武二十八年,19岁的朱高煦被封为广阳郡王。
根据史书记载,朱高煦秉性骄纵不法、生性凶悍,即便是父祖还在的时候,也是这一个脾气,建文帝时期,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一同入朝,但朱高煦一点了不老实,游手好闲,常借皇族身份欺压官民,有时候甚至直接下手杀人,朝廷更多怨憎燕王之心。
这也是朱棣后来很不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不过朱高煦这种脾气秉性,不能够安分守己,但是为将还算是不错,加上同样是征战起家的父亲,朱高煦的表现就十分亮眼的,就连朱棣本身都曾希望朱高煦未来能够有大一点的成就。
只可惜也就到此为止了,朱棣的奸滑程度,朱高炽本身作为嫡长子,实际上只要他不死,不犯错误的情况下,基本山地位就已经很稳固了,朱高煦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只是朱高煦本身看不清这一切,他本来就个性冲动,加上父亲之前的宠爱,让他逐渐的忘乎所以。
武将们虽然都喜欢朱高煦,并请求立他为太子,但朱棣也许是看到了这个儿子的脾气秉性,因此始终没有同意。
朱高煦这时候就开始撒泼打滚,当年朱棣还没有登基为皇帝,他就嚣张跋扈,如今更是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除了不肯就藩以外,还一直暗中打击太子党势力,永乐十三年,朱棣强令朱高煦就藩,然而朱高煦竟然敢无视皇帝指令,打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甚至还私自招募了3000精兵。
朱棣死后,虽然朱高炽秉性仁厚,但朱高煦仍未改变多少,其行为一如既往的嚣张跋扈,并在宣宗年间起兵造反,事实上经过朱棣削藩政策以后,藩王的势力已经大为衰减,朱高煦也不过只是跳梁小丑一般,最后哭哭啼啼委曲求全的向自己的侄儿投降。
朱高煦为将或许可以,但他脾气恶劣,秉性冲动,实在是没有人君的本分。

漫步史书


朱高煦比窦娥还冤,和父王在前方冲锋陷阵,瘸腿哥哥守在家里养得肥肥胖胖,胜利后因为是次子,当不了皇帝;皇兄死了,还是轮不上他,大侄子接了班,搁谁都气不顺。其实是世袭制度惹的祸。

朱高煦是个猛将

说起朱高煦,得朱元璋说起。朱元璋的大儿子死的早,选继承人时他还是按世袭制的规矩,立了大孙子朱允炆。朱元璋知道他儿子朱棣不满意这个决定,就把他封为燕王,离京城远点,省得惹事。

野心和距离无关,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让他大儿子朱高炽在家看门,自己带着二儿子朱高煦以“清君侧”为名,率军直奔京城,谋取皇位。朱高煦天生猛将,总是冲在队伍前面,白沟河之战,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在山东交战时兵败东昌,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从乱军之中救出老爸。靖难之役时,朱棣军队多次濒临危难,都是经过朱高煦浴血奋战转败为胜。

老爸忽悠他卖命

在夺皇位的战争中,朱高煦确实立下汗马功劳。朱棣常说朱高煦很像自己。为了让他在战场上卖力气,经常给他个糖豆吃,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棣大差点没乐死,大声说:“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儿子,给我使劲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说:"努力干!世子常常生病。"这名话有太多内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暗示他常常生病,可能无法胜任继承人的重任,或不会活多久。朱高煦听了老爸的话和打鸡血一样,率军直接冲入敌阵,一鼓作气将南军击退。

立储时发现被老爸涮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棣终于把侄子朱允炆赶跑了,当了明成祖。在考虑立储之事时,朱棣变卦了,他忘记在战场上向朱高煦说的话,以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来的,且为人仁厚贤德,因此作为储君。朱高煦性格暴烈,过失太多,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憋气啊,出生入死夺得天下,储君位置还是被坐在家里,养得肥肥胖胖的哥哥抢了,自己被支到万里之外当藩王,不肯前往藩国。朱棣也觉得有点过分,也就默许朱高煦留在南京。

心里不痛快经常搞事

朱高煦觉得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傲气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就这样心里还是不痛快,就经常搞事泄愤,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朱棣怕朱高煦搞出大事,就改封地为青州,想从南京支走他,但他仍不愿前往,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为,兵马使徐野驴去维持秩序时,朱高煦竟然用铁瓜锤将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怒不可遏,剥夺了他的官职,把他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哥哥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杀了和他一起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皇兄以德报怨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明仁宗。朱高煦看到父亲死了,便准备抢夺皇位。他哥哥知道后,没有责备他,却将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都封为郡王,想以些安抚他。

朱高煦却不领情,依然藐视身体有残疾的皇兄,原来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是瘸子。有一天,兄弟俩去陵墓祭拜,朱高炽一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面打趣说:"前面那个人栽了跟头,后面的人警觉了。"刚说完,听到后面有人说:“还有更靠后的人警觉啊!”朱高煦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侄子朱瞻基,这话里有话啊,于是他又恨上了这个皇位继承者。

设埋伏刺杀侄子

朱高炽身体确实差劲,刚当了一年皇帝就挂了,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心中不高兴啊,哥哥死了,侄子继位,还是没自己的份,于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设下埋伏截杀皇位继承人朱瞻基,但信息不灵通,错过了时机,刺杀没有成功。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贼心不死,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散发刀箭、旗帜,掠夺老百姓的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重视,亲自带兵征讨。朱高煦生性残暴,平时飞扬跋扈,不体恤手下的人,动不动就杀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干了。城内叛军听说皇帝亲自征讨,都密谋反水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知道后觉军心散了,大势已去,造反不会成功,于是出城投降。

玩游戏被烤成乳猪

朱高煦投降后,群臣纷纷上奏请求杀了这个祸害。宣宗却不忍心,留下他一条命,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

后来,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没想到他的这位叔叔却恶搞他,伸出腿来绊了皇帝一个跟头。对朱高煦一向宽容的宣宗因为个小举动,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真是个猛人,孔武有力,竟在缸里将300斤的大家伙举起来,宣宗一时也来了情绪,要玩就玩个刺激的,于是命令手下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大火烧红了铜缸,这下朱高煦神气不了了,活活被烤成了乳猪。

朱高煦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心里却容不下一奶同胞的哥哥和血脉相连的侄儿,死盯住皇位不放,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聋王异史


朱棣能够成功地发动“靖难之役”并且“篡得”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三个人居功至伟,排名第一位的是道衍和尚(朱棣称帝后赐名姚广孝),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第三名才是太子朱高炽。

姚广孝对于朱棣夺位是居首功的,从始至终他都在为朱棣出谋划策,虽然他是文臣,但是他同时还做着武将的事情,比如用兵策略,战术安排等等都是由姚广孝亲自参与制定的,而且在古代配享太庙的荣耀基本上都是武将获得的,但姚广孝最终配享太庙,享受着荣誉至极,所以说他排第一名当之无愧(虽然嘉靖年间他从太庙搬了出来,那是因为嘉靖皇帝信仰道教,而他是佛教徒)。朱棣进行“靖难”之时,都说世子朱高炽帮助朱棣巩固大本营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主要的运筹帷幄者是姚广孝,所以说朱高炽是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才能守住的北平大本营。

那么为什么朱高煦的排名反而在太子朱高炽之上呢?

第一、太子之功有多一半是靠的姚广孝。

第二、朱高煦作为次子随朱棣出征,数次在危难之中拯救朱棣性命,可以说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功高盖世。

朱高煦真的那么不堪吗?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尤其是明史本就有些混乱,先有朱棣篡改前史,那么他的后代也保不准会修改,毕竟历史在重演,这次不是叔叔杀侄子,而是朱瞻基(朱高煦的侄子)杀了叔叔朱高煦,但是即便修改和隐晦也会留下些蛛丝马迹,所以朱高煦在笔者看来并非那么不堪,反而还略显英武。

相传朱高煦长的很帅,而且非常勇猛有胆略,但太子朱高炽身体臃肿肥胖,行动不便,朱棣在最初并不喜欢朱高炽,朱棣认为次子朱高煦更像自己,所以很喜欢他。

“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明史.朱高煦传》

这是引用自明史的一段话,我们从中可以窥探一二,这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朱高煦被送到朱元璋身边,他很不讨爷爷喜欢,在朱元璋死后诸王的子嗣又都送到了京城当人质,而他的舅舅徐辉祖(徐达的儿子)很讨厌他,将他视为无赖一般,朱高煦百无聊赖就把舅舅的马偷走了,然后北渡,途中还杀了很多官吏和老百姓,朱棣起兵后,朱高煦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喜欢他,说他最像自己。

这段话本来就是胜利者书写的,省略号都是一些不堪的话,但是细细的分析一下,这个说法确实经不起推敲。

第一,朱允炆继位后,一同进京做人质的还有朱高炽,朱高煦感觉到了堂兄朱允炆要对父王朱棣下手,他偷了舅舅徐辉祖的马是为了带哥哥离开京城,不想让父亲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功亏一篑,不想让自己成为父亲的负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

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炽一回到北平,朱棣便起兵了。

第二,这段话也说了朱高煦在战场上数次解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点总没有假,功劳还是有的,但是朱高煦的人品被贬斥的一文不值了,这完全就是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立场来记述历史,未免有点太小气了。

朱高煦为什么一直觊觎太子之位?

这事得赖朱棣,净瞎许愿还不办事,肯定人家有意见啊!

“成祖称帝,论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赞世子守北京。寻召还,进兵部尚书。帝起兵时,次子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明史》

《明史》上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朱棣跟朱高煦许愿让他做太子,而且在朱棣称帝后群臣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时,朱棣还含含糊糊的给他们推辞了,还不止一次。

“顾长子虽有仁厚之资,而智识未充,行业未广”——《明太宗实录》

本来朱高煦没想做太子,是朱棣总许愿,当大臣们一再推举朱高炽做太子时,朱棣自己还屡次三番的推辞,这种做法能不让朱高煦往自己身上想吗?朱棣的所作所为真的会让朱高煦误解的。

所以说,正是由于朱棣对太子人选说辞的含糊不清,又屡次给朱高煦创造制造幻想的机会,瞎许愿真的害死人啊,要论坑儿子谁最牛,朱棣排第二,没人称第一。

总结:

朱高煦并非是那般不堪,应该也算是文武双全,可惜生不逢时,朱棣老了便学起了朱元璋,要搞“嫡长子继承制”,也算是为自己“正名”的一种做法,朱棣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笼络朝中士大夫们的心罢了,可是却寒了为他出生入死万军中屡屡救险的次子朱高煦的心。

朱高煦把侄子朱瞻基绊倒,其实也是在发泄不满,“九五之尊”宣德帝感到耻辱,便命人在他身上扣了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铜缸,朱高煦勇武过人,虽年岁已大,但仍然能够举起铜缸奔跑,这才惹恼了宣德帝,命人用火烧铜缸,朱高煦遂死。

朱棣称帝,朱高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自己却被侄子用火烧死,不得不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是多么的贴切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他的父亲是幸运的,自古至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永远也不好改写,只能有“悲哀”两个字形容他了吧。



鸿涵先生


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焖鸡”,完美地阐释了“不做死就不会死”的含义。

朱高煦本来是前途一片光明,不是长子,却有机会问鼎皇位,就算是做不了皇帝,也可以做一个快乐的王。

翻开历史,皇家的尔虞我诈、兄弟相残比比皆是,可像朱高煦这样皇帝老子偏袒,皇帝哥哥仁慈、皇帝侄子宽容都无法让他满意,还要上窜下跳,自我作死的皇家子弟可不多见。

皇帝老子明成祖朱棣偏袒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生性凶悍,行事乖张,属于从小就不走寻常路的家伙。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曾经跟着他哥哥朱高炽一起到京城去。当时,他们的舅舅徐辉祖看到他品行不好,怕他在京城天子脚下惹上些是非,就暗暗告诫他要小心处事。如此好心,朱高煦不但不收敛,还偷走了徐辉祖最心爱的宝马。

从京城回去的路上,也肆意而为,杀死驿臣等,引得朝廷中的大臣都指责他老子朱棣。

不过,这小子打仗是一把好手。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得朱棣反叛。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表现突出。率领的军队作战勇猛,他自己也悍不畏死,冲锋陷阵,为朱棣的取胜立下了大功。

在这中间,他多次率奇兵,救父亲朱棣于危难之中。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又被建文帝军队打败了。朱棣体力严重不支,自以为再无活路时,朱高煦带一支军队冲杀进来。朱棣大喜过望,对他说道,我已经精疲力尽,要靠你努力杀敌了。在朱高煦的奋勇杀敌下,朱棣得以逃脱。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明史 朱高煦传》

关于这次救朱棣性命,《明通鉴》还有另一种说法。当时,朱棣还用手抚摸着朱高煦的背说,你多努力,你大哥(世子)身体有很多疾病。这意思就很明显了,你哥哥朱高炽身体不好,你有的是机会(朱高炽的情况我们等会再介绍)。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明通鉴·卷十三》)

也因为朱高煦多次救了朱棣,等到朱棣做了皇帝后,对朱高煦是真的不错。

朱高煦因救驾有功,加之本性就乖张凶悍,做了很多不法之事,但朱棣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驸马王宁和淇国公丘福等劝立朱高煦为太子时,朱棣为之犹豫不决。当时,朱棣大儿子本性仁慈,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世子(亲王的嫡长子,世袭亲王的爵位,相当于皇帝的皇太子)。最终,朱棣认为朱高煦犯的过失太多,不适于为储君,而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将朱高煦封为汉王,以云南为其藩国。便朱高煦认为将他封这么远,对他不公平,赖在京城不走。明成祖也奈他不得,只得随他。

朱高煦于是变本加厉,甚而以唐太宗自居,并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公元1415年,明成祖再将他改封到青州,并多次催促他都不肯就藩。这种种行为,终于让明成祖认识到他想夺嫡的野心,也了解到他多达十多次的违法事实,准备将他贬为庶人,全靠他的大哥太子朱高炽极力请求,才免于被处罚。

其实,朱棣将朱高煦封到云南这些地方,实际上是要保护他。古代觊觎皇位的王子,在父皇死后,都容易被坐上皇位的兄弟杀戮。朱棣既然不立他为太子,就想让他远离京城,过上快乐的藩王生活。这不失为一种对他最好的保护手段。

(明仁宗朱高炽)

皇帝哥哥明仁宗朱高炽仁慈的对他

前面说了,朱高煦想要夺嫡的意图被朱棣发现,准备将他废为庶人时,是他的太子哥哥朱高炽为他求情。

从我们所熟知的皇位之争的情节来看,对于这个想要与自己争储君的兄弟,朱高炽本应该想方设法的除之而后快。可是,仁慈的朱高炽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为弟弟求情。

朱高炽,朱棣的大儿子,为人仁慈宽厚,只是身体偏胖,且是个瘸子,形象不太好。但在他做了皇帝后,体恤百姓,虽然只当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但历史评价不错,所以庙号为“仁宗”。

说实话,朱高炽对这个想夺他帝位的弟弟也真的不错。

公元1417年,明成祖永乐十五年,明成祖再将朱高煦封到安乐州(即今天山东惠民),并让他马上就藩。这次朱高煦不改再违抗,只得来到了安乐州,只是心中愤愤不平,悄悄准备谋反。朱高炽知道后,多次写信去劝诫他,朱高煦都不为所动。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朱高煦一方面积极派人进京,准备篡位,让他在北京的儿子朱瞻圻做内应。朱高炽知道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让他进京加以厚封,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都封为郡王。

朱高炽如此对他,朱高煦却不思感恩。不到一年时间,朱高炽病死,当时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准备截杀,只是准备不足,让朱瞻基逃过一劫得以到北京继承帝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

皇帝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宽容对他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对他这个想要杀他的叔叔,依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即帝位时,对于朱高煦的封赏比其他的王府都要优厚。

朱瞻基对于朱高煦的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可谓是有求必应。这样的对他,朱高煦本应该满足了,但他却把朱瞻基的宽容看成是软弱,反而更加骄横。

公元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终于忍不住,在山东起兵造反。但由于他不得人心,且策略失误,在明宣宗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时,城里的士兵都密谋要抓住朱高煦,献给皇帝来洗脱罪责。这种情况下,朱高煦只得开门投降。

就算是朱高煦已经谋反,朱瞻基都并未杀他,并力排众议,放过了他,只是将他囚禁在皇城的西安门内。

按说,朱高煦已落到这一步了,是该消停一下了。可是,他的做死还没完。一次,明宣宗想到了这个叔叔,就去探望他,朱高煦居然用脚勾了一下,故意将明宣宗绊倒。

这一下,明宣宗再也不能忍了。盛怒之下,将他扣在了三百斤重的铜缸里面,用木炭烤死了朱高煦,并杀了他的几个儿子。

(朱高煦)

朱高煦终于把自己做死了。

朱高煦遇到这样好的兄长和侄子,虽然不能做皇帝,但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他的藩王生活,子孙也能尽享荣华富贵。却生生的把自己做死了,还害了儿子的性命,这真的算得上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范啊。


看到这里的朋友 ,对于朱高煦做死自己的行为,您还有什么看法,欢迎赐评!


挚守静笃


说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焖鸡”当然是搞笑,朱高煦确实是被焖在一口大缸里,被活活烤死了,死状十分凄惨,他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猛将,却是一个蹩脚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难,哥俩会是一辈子的好兄弟,长子朱高煦会袭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当郡王,这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谁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认命了。


但朱棣后来还是造反了,并且成功了,这下就麻烦了。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

朱高炽形象不佳,身体不好,是个大胖子,而且腿有点瘸,不便外出活动,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杀杀,所以朱棣主要是让留守燕京,负责保卫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数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挡了大量南军的围攻,为朱棣争取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朱高煦人高马大,能打能杀,经常亲自上阵砍人,无论相貌和形象还是爱好特长,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随朱棣南征北战,一路打到南京,还多次在危险关头不顾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将群体中威望很高。


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功勋,原本不相上下,但父亲总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儿子,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显偏爱次子朱高煦。

嫡长子继位,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原则,和长子世袭王位一样,但朱棣无意中的一言一行却让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难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时的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败,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喜出望外,对朱高煦说“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为鼓励朱高煦,朱棣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努力吧儿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没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帮我;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给你;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我直接把皇位传给你。

朱棣到底是哪层意思谁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却认为这是老爹许诺传位给自己的信号,他倍感振奋,亲自率军队力战,终于把南军击退,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实证明,面对两个儿子更偏爱次子的现实,即便立朱棣后来还真是动过立朱高煦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终还是坚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种招数,就是赖在朱棣旁边,朱棣让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种借口不去,就像一个赖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后来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谋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实在忍无可忍,差点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在朱高炽的讲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从繁华的青州贬到偏僻的乐安(今属山东)。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乐安就藩,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皇储的梦想。

朱棣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乱伺机叛乱,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机会,便没有动手。

过了没几年,明仁宗因病去世,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准备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却在乐安,距离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认为这是一个千载良机,便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然后自己抢得皇位,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朱高煦半路扑了空,朱瞻基躲过他的埋伏,顺利进入北京继承了皇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对自己这个野心极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赏拉拢,对朱高煦的上书也一一照办,但朱高煦一看自己这个侄子是个软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学习,也搞一出靖难之役,夺取亲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没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还没完全准备好造反,明宣宗已经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朱高煦一看没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纷纷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决定放朱高煦一马,他把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有一天,明宣宗过去探视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对,在自己侄子从旁边走过时,居然突然伸出脚把朱瞻基绊了一个狗啃泥。

这下朱瞻基丢了大脸,再好的脾气也压不住了,但他的反应也很搞笑,下令让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着调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将出身,他勇武有力,奋力一起,竟把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一看吓坏了,害怕他跑出来对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来,命人在铜缸周围堆积柴火,将之点燃,在一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朱高煦发出嗷嗷的惨叫声,最后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把人活活烤死的过程极其惨烈,但整个过程中,朱瞻基毫不怜悯,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后,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儿子全部诛杀,可见在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中,再心软的人也会变得铁石心肠,因为谁心慈手软,死的就会是谁。

明朝史料并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难中的功劳和贡献,但纵观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虽有野心,却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以致屡屡失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的蹩脚野心家,是对朱高煦的准确评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 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说一句良心话,朱高煦最后落的个被鼎“焖”的下场,他老爹朱棣得负主要责任。

朱高煦本就是个比较莽的人,性格生就飞扬跋扈,凡事只讲喜欢不喜欢,做事从来是顾头不顾尾。这样的人,若有武略,就该让他踏踏实实地行军打仗,若要让他从政,于人于己都将是一场灾难。可是他老爹朱棣不。每次在作战时,为了表彰他的屡次相救,对他疯狂地暗示,动不动就语重心长地拍着朱高煦后背说:“加油吧!你哥哥病着呢!”

当时,朱高炽是遵太祖训正儿八经的皇储,不出意外的话坐江山只是时间问题。这时朱棣动不动给朱高煦说这句话你说是什么意思?是暗示自己要努力,等哪天哥哥死了就传位给自己?还是说眼看哥哥身体不好干脆把皇位给自己?总之凭借着自己屡次救父亲于危难之际,老爹总该不会只是说让自己努力点替哥哥分忧吧?!



(朱高炽)

说到这儿,大家说朱棣坑不坑。我冒着被万箭穿心或者被乱刀砍死的危险每次在乱军中救你出来,结果你难道就只是每次摸摸我的后背和我说“加油,你哥哥还病着呢!”?!就是想让我多给哥哥分忧?!

这还不算最坑。更加坑的是。从此朱高煦就围绕那句“你哥哥还病着呢”对圣意展开了疯狂的揣测与试探。

先是被赐藩云南,后是到青州,朱高煦都没有去,就赖在北京城不走了。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看看老爹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没想到朱棣还真姑且纵容了他。

这也没什么。然后朱高煦又更进一步对太子党成员展开了疯狂的陷害与诬枉,甚至把谢晋等都弄死了。连朱高煦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朱棣连这也能忍了。

(朱棣)

这下对朱高煦来说,心就放到肚子里了。他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老爹的本意还是想让自己继位的,只是碍于太祖遗训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于是向自己暗示哥哥身体不好,让自己加油在哥哥死后好夺取皇位。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对自己一系列的纵容与姑且。这就是老爹对自己的鼎力暗中支持啊!

在这种思维下,对朱高煦来说,这问题可就大了。

在这种思维下,朱高煦到死都认为,这大明的江山本该是自己的。因为我们从后来他做的种种愚蠢的不可能的事儿来看,似乎看起来他才是顺圣意承大统那个人,其他人都是乱臣贼子。

直到最后造反失败被朱瞻基囚禁,他都抱住了这个死理。

(影视:朱高煦)

大家想想,自己为阶下囚,好端端地伸脚去绊皇帝做什么?太荒谬,太匪夷所思。一个敢绊?一个还真就敢被绊?是朱高煦有病,还是他朱瞻基有病?自己居然会在一个曾意图造反杀自己的人面前毫无防备被绊倒?

这故事,这情节设计太蹩脚了。

思来想去就两个可能。

一、朱高煦还抱着江山本该是自己的,你们都是乱臣贼子的死理。只有不服,才会去绊朱高煦。以朱高煦的莽夫性格来说,解释得通。至于有没有绊到,那就看朱瞻基怎么说了。自己侄子想让自己死,不倒也得倒。

二、朱高煦绊朱瞻基从头到尾就是朱瞻基自编自导自演的鬼把戏。就是他想找个借口杀朱高煦。也不排除朱高煦确实出脚了,但多半没倒,然后自己顺水推舟。

接下来的一幕更搞笑。

朱高煦把朱瞻基绊倒后,朱瞻基恼羞成怒便打算报复恶作剧自己叔叔一下,用一个三百多斤的铜缸把他给盖住。没想到自己叔叔天生神力,愣是把大缸顶起四处乱窜,差点把自己顶飞。朱瞻基见这也制服不了他,恼羞成怒干脆让人用火把他焖死了。



这说辞,真要信了,恐怕智商都得回炉重铸了。

三百多斤,我可以理解朱高煦确实天生神力顶得起。但若是真有顶得大缸四处乱窜到朱瞻基害怕伤到自己的那种神力,朱高煦直接把大缸顶飞就好了,轮得到老老实实等你把柴火添好焖自己?就是朱高煦在缸里察觉不对劲,凭他的神力加着有大缸隔着大火,顶着它跳出火海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怕就怕的是这缸又大又重远远不止三百斤。大家想想连朱高煦这种人都能被踏踏实实地在缸内被焖死,恐怕不是三百斤的缸啊!起码得是唐朝程咬金他们焖李道宗那种过千斤的大鼎才行。

否则难道说朱瞻基还害怕朱高煦跳出缸故意让一群大汉把缸压住,然后用一把火一起烧了?

(右上角鼎:朱高煦之死于明一朝榜上有名)

总之不论怎么说,分析来分析去,都说不通。来来去去就只有两个可能:

一、缸远不止三百斤,把朱高煦罩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而被活活焖死。

二、即使缸仅三百斤。凭朱高煦神力。朱瞻基也势必做了其他手段以让朱高煦踏踏实实待缸里被活活焖死。

总之,他朱瞻基要杀朱高煦,谁也拦不住,哪有人绊他。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朱高煦,莽夫尔!而且傻的可怜。

很多史事,越看越不对劲,越分析越有趣。一句话:成王败寇,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不书


都别抢,我来答。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很火,除了造型让人难以接受的朱元璋以外,朱高煦的桀骜不驯再次刷新了观众的认知。当然,这是电视剧为了渲染朱高煦的人物性格刻意为之,真实情况下,朱高煦当然不敢那样对自己的父亲朱棣说话,但是在现实中,朱高煦确实又是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他并不全然是不堪的,换言之朱高煦这个人不能简单的以“脸谱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缺少谋略、城府和智慧的人,是一个典型的“项羽式”的人物。

  • 作战勇猛,有朱棣风范

其实朱棣是非常欣赏自己这个次子的,这和他本身是一个武将出身,而且精神上尚武有关。尤其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候,他更需要像朱高煦这样作战勇猛的将领支持和帮助自己,而不是像朱高炽那样的大胖子只能坐守大后方。所以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朱棣欣赏之余对朱高煦轻易许下了承诺,最终差点重演“玄武门”的悲剧。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煦得到父亲的承诺,在战场上自然更加卖力。毕竟这时候不是替父亲,也不是替大哥朱高炽打天下,而是替自己打天下。而且在决定性战役“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还救过朱棣,这也就不难怪朱高煦更加得到父亲朱棣的赏识了。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明史·朱高煦传》

另一方面,朱高煦的勇猛彪悍也是得到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认可的: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

综上所述,这些事例都说明朱高煦是一个不错的武将,打仗是很勇猛厉害的,这也让朱高煦拥有了和大哥朱高炽角逐太子之位的资本。因此朱棣入主南京以后,在册封太子这个问题上他犯了难,从内心来说,朱棣更加倾向于册立朱高煦。

但是朱高炽又没有犯什么过错,而且当时李景隆围攻北平的时候,朱高炽还成功的守住北平。另一方面朱高炽还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而且朱高炽还是他的爷爷朱元璋亲自指定的世子,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炽这两个孙儿,朱元璋的喜好憎恶是非常明朗的。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明史·仁宗》);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这些事例说明,朱高煦这个人在性格上是存在着巨大缺陷的,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两回事,善于打仗的人不一定善于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朱棣自己也不禁泛起了嘀咕,所以朱高煦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有将才,却没有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冷静、克制和稳重。

  • 桀骜不驯,骄横跋扈的一面


当天下已经落入朱棣的手中时,朱高煦那种作战勇猛的优势也就变得荡然无存了。但这位缺少谋略和城府的武将却后知后觉,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和形势,或许在朱高煦的心里隐隐认为,由于朱棣曾经许诺过让自己当太子,虽然现在大哥朱高炽成为了太子。

但是自己只要把朱高炽扳倒,自己不就能够顺利的成为太子吗?

其实朱高炽如果这样想的话并没有毛病,确实只要他扳倒了朱高炽,他并非没有机会入主东宫。毕竟事在人为,但是从朱高煦后期的表现来看,他显然并没有成功的通过种种手段把自己抬高到一个远胜于朱高炽的地位上,以及把朱高炽贬低到一个让朱棣足以动起废黜念头的层面。

  1. 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扳倒朱高炽,朱高煦可以说动用了自己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一面诬陷朱高炽,一面在私底下紧锣密鼓的积淀自己的武装力量。正如徐辉祖对他的另一个评价: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朱高煦注定是那种不会安分守己的人。

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大获全胜回京,朱高炽由于没有及时到城外迎接父亲的銮驾,朱高煦就在朱棣面前诬陷朱高炽说他有不轨之心。朱棣对于太子监国本身就不是很放心,因此一怒之下将朱高炽的一众东宫臣僚打下诏狱,好在匆匆赶来的杨士奇为朱高炽开脱,才使得朱高炽免于被朱棣责罚。

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

此外解缙在帮助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问题上出了大力,所以也招来朱高煦的仇恨。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的时候,由于朱棣不再京城,解缙就跑去东宫和朱高炽见了一面,当时由于是朱高炽监国,解缙去见朱高炽实际上并无不妥之处。

但这件事被朱高炽拿来大做文章,由此诬陷解缙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因为这件事,导致解缙和大批官员受到连坐而死。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政治斗争一种无可避免的冲突和损害,但是朱高煦为了击败对手,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这恐怕也预示了朱高煦无法得到群臣支持,以及大明在他统治下极有可能面临一个更加混乱的处境,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失败反而是值得庆幸的。

除了在政治上打击朱高炽,朱高煦私底下又紧锣密鼓的积淀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不把增加自己的私人护卫,远远超过藩王所需要的武装力量。永乐十三年,朱棣将他改封在青州,但是这位藩王到了青州以后,却干起了纵兵劫掠的事情,这实在是有失藩王身份。

最严重的是,他还击杀了青州兵马指挥徐野驴,越级使用天子礼仪和器物。

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明史·朱高煦传》

实际上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朱高煦仗着自己帮助父亲打天下时建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日益骄纵,渐渐显露出不轨之心。而这种不轨之心逐渐为朱棣察觉,永乐十四年朱高煦遭到杨士奇等人的告发,他的这些烂事才被朱棣知晓。

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以问蹇义。义不对,乃问士奇。对曰:“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还宫。居数日,帝尽得汉王事,削两护卫,处之乐安。”——《明史》

但从朱棣处理朱高煦的结果来看,显然是在偏袒朱高煦,仅仅只是以削除他的护卫为结果。这无疑滋长了朱高煦的不轨之心,从另一方面来说,朱棣内心也不愿过度打击这位曾经对自己有大功的儿子吧,毕竟他曾经像李渊一样许诺给自己的这位儿子以太子之位,如今却食言,而这种带着一丝纵容和愧疚的性情恐怕也是把朱高煦越推越远的依据。

而他的那位大哥朱高炽对他也是一再的纵容和忍让,也是导致朱高煦最终造反的一个原因。早在朱高炽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屡次写信告诫这位不省心的弟弟,让他安分守己,待他登基为帝以后,对朱高煦又是溺爱有加,金钱财物都是大把大把的给,朱高煦有什么要求都是一一应允。

仁宗数以书戒,不悛……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其实观察朱高煦这个人,恐怕不难发现他就像那种由于家庭的溺爱以及有失管教下培养出来的“坏孩子”,父皇以及父兄对他的无限纵容加剧了他内心的那一丝叛逆。导致他错误的把家长的宽容理解为懦弱,因此才得寸进尺,言行举止越发没有规矩。

从这个层面来看,恐怕朱棣和朱高炽也是在自食恶果,最终为自己溺爱的行为买单。从后来朱高煦反叛的举动来看,其实朱高煦并不是铁了心要造反当皇帝,因为明宣宗一御驾亲征,甚至连战争都还没有开始打,朱高煦就害怕的投降了。

其实这个举动表明:

朱高煦之所以一直想要造反,就是心态没有摆正过来。他觉得父亲朱棣既然承诺了要册封自己,但最终却食言,所以心里很愤恨,不甘心。但朱棣这个父亲又没有察觉到这个爱子在心理上出现的微妙变化,包括他的兄长朱高炽又一味的对朱高煦忍让和纵容。

朱棣对朱高煦的纵容为了弥补心中的一丝愧疚,朱高炽对这个弟弟的包容虽然是一种大度,但就是在两种善意的退让之下,却给朱高煦造成一种错误的幻觉,最终让朱高煦心中的那一丝不甘心和侥幸越发炽烈,最终毁灭了自己。

所以说溺爱害人,朱高煦之所以愈走愈远,朱棣和朱高炽也难辞其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也永远不应该把别人的爱当成自己为所欲为的资本。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哟~


围炉谈史


历史上的朱高煦可不是一个不堪的人物。不论是朱高煦的父亲朱棣,亦或者是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再或者是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他们对朱高煦的评价都很高。但朱高煦有能力归有能力,但可惜命不好,排行老二。所以朱高煦即使能力再强也依旧和皇位无缘。但朱高煦这个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那就是不服输。朱棣时期朱高煦就和朱高炽争斗不休一直给朱高炽下绊子。朱高炽时期,朱高煦由不安分一直小动作不断。到朱瞻基时期,朱高煦干脆起兵造反了。真可谓生命不息造反不止啊!

朱高煦生性凶悍异常,而且行事作风非常的毒辣。既不爱学习,又言语轻佻不是什么稳重之人。所以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曾经召燕王朱棣的儿子到京城学习。朱棣的长子,也就是被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十分博朱元璋喜爱。而自私狠毒行为浪荡的朱高煦却被朱元璋所厌恶。朱元璋的态度自然也影响了朱棣。而且朱高煦也没少给朱棣找麻烦,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朱高煦越发的肆意妄为,甚至还经常无故杀人取乐,他的这种做法把朱棣也坑的不浅,当时朱棣也多受朝廷的指责。

但朱高煦这个人虽然放荡不羁肆意妄为。但是确实也很有本事。朱棣造反后,朱高煦随同朱棣一起造反。朱高煦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而且还数次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自然也十分欣赏这个儿子。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本身就是一个大胖子,而且身体不太好。所以朱棣就对朱高煦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棣说这个意思可能就是鼓励朱高煦的手段。但朱高煦却错误的认为朱棣这是支持他争夺储位。所以在朱棣篡位成功称帝之后,朱高煦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夺。

朱棣继位后就面临着要立太子的问题了。本身朱高炽身为朱棣世子,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然就会成为太子。但朱高煦在征战过程中其战功赫赫也使得很多臣子资源追随朱高煦。所以很多大臣都建议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朱棣虽然自己篡位夺权。但他内心之中还是十分认同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所以朱棣还是坚持任命朱高炽为太子。没当上太子的朱高煦开始暗中对付朱高炽并且陷害朱高炽想要扳回一局。朱棣虽然明知道朱高煦的野心,但想想朱高煦的功劳也就不忍心刻意逼迫他了。但朱高煦越来越肆意妄为。之后朱高煦更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第二自居。这就让朱棣无法接受了。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可是老二杀了太子哥哥又把皇帝老爹给赶下台了。所以暴怒的朱棣决定重惩朱高煦,废除他的藩王之位贬为庶人。但太子朱高炽是个老好人,不愿弟弟被废,所有在朱高炽的求情下,朱棣杀了一批朱高煦的亲信又把他赶到了封地自生自灭。

但朱高煦并不感激朱高炽,相反还一直默默等待造反的时机。朱棣死后朱高煦原本想暗杀朱高炽,然后自己继位。但在朱高炽的一系列安排下,朱高煦的阴谋没有成功。朱高炽继位后对弟弟朱高煦依旧很好,加官晋爵,钱财珠宝也丝毫不吝惜。但朱高煦就是不领情。后来朱高炽死后,朱高煦又截杀回京继位的朱瞻基。但刺杀失败。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这个叔叔依旧尊敬有加。但朱高煦还是不领情。最终起兵造反。

朱高煦造反后,很快就被朝廷大军镇压了下来。原本朱瞻基只是废了朱高煦父子,并没有杀害他们。毕竟杀叔叔的罪名也不好听。但朱高煦依旧我行我素,在朱瞻基去探望他的时候,朱高煦故意绊倒朱瞻基看朱瞻基的笑话。结果朱瞻基大怒才命人以缸炙死了朱高煦,而朱高煦的儿子也尽皆被杀。纵观朱高煦一身可谓是生命不息,造反不止了。但最终结果也是悲惨异常。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朱高煦被明宣宗朱瞻基做成“瓦罐焖鸡”,看起来残忍,但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所谓“瓦罐焖鸡”,就是他被放进一个大铜缸中,再在大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活活炙死。

一、朱高煦依仗着自己是皇子皇孙,自幼就是“小恶棍”。

朱高煦的爷爷是明太祖朱元璋,老爸是明成祖朱棣,重要的一个堂兄是明兴宗朱允炆,哥哥是明仁宗朱高炽,最重要的一个侄子也是弄死他的侄子,是明宣宗朱瞻基。

他自幼生性凶悍,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起被朱元璋召往南京学习时,调皮捣蛋,殴打其他世子,无心向学,言行粗鲁。朱元璋对朱高煦这个孙子,甚是讨厌,但看在他是皇孙的份上,在他16岁那年,封他为高阳郡王。

朱高煦18岁时,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他和哥哥朱高炽入朝觐见。但他漫不经心,引来文武大臣的不满。舅舅徐辉警告他别太嚣张,小心脑袋搬家。他将舅舅徐辉的警告当耳边风,甚至偷了徐辉的宝马跑去玩耍。兴致来时,视官民命如草芥,想杀就杀,想动刑就动刑,毫无法纪。

公元1399年,朱高煦20岁。朱棣向朱允炆发起靖难之役,争夺皇位。朱高煦兴奋不已,跟随朱棣杀向南京,并且在战争中,曾经救过朱棣的命。这是他的得意之处。他认为自己功劳巨大,而他的哥哥朱高炽武艺一般,只能留在北京防守,所以很看不起哥哥朱高炽。

二、朱棣夺位成功,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颇为不满。

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夺位,在面对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他感到左右为难。

长子朱高炽,是个大胖子,爱研究儒学,颇为儒雅仁慈,虽然不能亲自参与进攻南京的战争,但他留守北京时,谋略过人,成功抵挡住朱允炆部下的进攻,而且与满朝文武大臣相处得不错。

次子朱高煦,也是个大胖子,武艺超群,在随自己攻打南京时立下赫赫战功,处事风格也与自己颇为相像,但谋略上,朱高煦明显不如朱高炽。

朱棣权衡再三,一方面按照传统应立长子为太子,这符合法度礼俗,另一个方面朱高炽没有明显过错,而且仁慈待人,这对治理天下必然有利。最后,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

为此,朱高煦极感不满,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功劳显赫,凭什么让这个只会读书的哥哥朱高炽当太子?于是他遂生不轨之心。

朱棣明显感到朱高煦蠢蠢欲动,于是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想将他打发得远远的,以免他对朱高炽不利。朱高煦很生气地说,自己何罪之有,要去万里之远的云南?朱棣无奈,只得让他去往南京。

在南京期间,朱高煦更肆无忌惮,他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常自负地以唐太宗自比。

不久,朱高煦又增加两护卫,为非作歹之事越来越多。他又多次挑拨离间,陷害太子朱高炽,导致良臣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1415年,朱棣又将他被改封到青州,但他死活不肯前往。朱棣大怒,但看在他功劳巨大的份上,没有动杀机,就继续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而且私底下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增加自己的实力。

三、朱高煦的作死之路。

1416年,朱高煦36岁。明成祖朱棣到南京视察,文武大臣列举朱高煦违法之事,竟然高达数十起。朱棣怒火中烧,剥夺了朱高煦的爵位,囚禁于狱中,并拟将他废为庶人。

仁慈的太子朱高炽,认为朱高煦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在父亲面前极力为他求情。朱棣便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遣散,以免他继续祸害。

朱高煦37岁时,朱棣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这一方面希望他悔改,另一个方面以防他对太子朱高炽造成威胁。

但是,自负的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生愤恨,认为这是对他的极不公平,继续招兵买马,准备谋反。太子朱高炽得知后,多次致书朱高煦别作死,但是朱高煦已经丧失了理智。

1424年,朱高煦47岁,明成祖朱棣逝世,朱高炽即位。朱高煦谋反之心,更加强烈,让在京城的儿子朱瞻圻,窥视朝廷的一举一动。更派他的心腹潜入京城,伺机起兵。

明仁宗朱高炽知道后,一贯仁慈作风,没有生气,而是将这个弟弟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了他的俸禄,仍然命他返回乐安,不要在京城兄弟之间干戈相向,而且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但是朱高煦不领情,依然伺机谋反。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在位时间8个月。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临,趁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时,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但是由于行动仓猝,没能成功。

朱瞻基顺利继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他老爸朱高炽的仁慈作风,没有杀这个叔叔朱高煦,反而更加厚待。

然而,朱高煦却认为这是朱瞻基软弱无能的表现,更加飞扬跋扈。朱高煦47岁时,在山东正式起兵谋反,朱瞻基无奈之下,只能发兵征伐。朱高煦虽勇武,但实则有勇无谋。很快朱高煦被围困在城中,数日便投降被俘。

这种起兵谋反之罪,换成别的皇帝,早就将他碎尸万段了,但朱瞻基依然没有杀朱高煦,可谓是仁至义尽,只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但朱高煦给脸不要脸,不作死就不会死,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肆无忌惮地故意用脚绊倒。

明宣宗朱瞻基大怒,认为朱高煦已不可救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知悔改,终于忍无可忍,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不知死活,竟然还敢凭的大力,将大缸顶起来。朱瞻基怒不可遏,遂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