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影视蜃楼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声律:

此诗是非常严谨的五言近体律诗。颔联上比为平平仄平仄特殊句式;颈联上比的“中”通“钟”,钟意于。有人理解为中“招”的中(被酒灌醉),认为中本应读去声,为了合律可读平声,但这种变通自来是不被允许的。

2.对仗:

《赠孟浩然》的对仗极工,基本都是小字类工对。特别是圣、君的对仗极其巧妙。

3.章法:

首联起,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颌联承,顺势破题,对孟的“风流”作展开说明。

颈联转,进一步以事实赞美孟的高风亮节。

尾联合,又给孟戴了一把儿高帽儿,借机说明赠诗的缘由--"寻隐者不遇”。

4.试译:

因为是“赠”孟浩然,是给孟看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孟浩然就应该用第二人称,而不是第三人称:

我敬爱的孟老先生啊,您的风流倜傥天下皆闻。

您年轻的时候放弃了功名利禄,年老后归隐山林倚松卧云。

您偏爱清酒常醉倒月下,您迷恋花木却不愿侍君为臣。

您的德行像高山一样让我仰望,但今天啊我只能对空作揖来敬拜您的德艺双馨。[我想静静]

注:中圣,钟意圣人的简缩。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5.李、孟二人均才高八斗又不见用于上,不得一展平生抱负,故此惺惺相惜,时有酬唱互相“吹捧”[呲牙]


吟者Chijin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好了,回答就到这里啦,喜欢麻烦点个赞。 ☜



谋略秘籍


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这和赠者和被赠者的身份、经历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俩人的关系是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互相吸引、互相欣赏!

这首诗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此时,李白常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年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首联即直抒胸臆。“吾爱”表明自己作者情感导向,并作为全诗的抒情线索。进而概括其爱的原因,是孟浩然“天下闻”的“风流”

中间两联,具体写孟浩然的“风流”所在。“红颜”之际,正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指点江山、驰骋仕途,但他没有走寻常路,虽然“学得文武艺”,却不是“货于帝王家”。他“弃轩冕”不屑于达官贵人趋之若鹜的车马冠服为粪土,高卧松风白云之下,闲云野鹤一般,逍遥自在的做了隐君,而不是卑躬屈膝、垂眉折腰的去“侍君”。岁岁年年,直到“白首”之时。寥寥二十个字,一个高卧清泉、沐之白云、风流孤傲的雅士形象呼之欲出。

尾联又回到起点,只是感情逐步升华了。面对这样的孟浩然,李白只用了一个“仰”字,力拔千斤,将“爱”之情提升到一个亘古未有的新的高度,孟浩然的卓尔不凡、自然飘逸,令高山仰止,更让多少“汲汲于富贵”的读书人汗颜呢!

作者对孟浩然的仰慕钦佩之情,就这样跃然纸上,跳动在字里行间了。








一抹幽兰846


诗仙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下面我们来看看,全诗如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浩然潇洒情愿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





望忧草


《赠孟浩然》是不可多得的写人诗,整篇读完,人物形象就在眼前挥之不去,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佩溢于言表。好诗!

全诗如下: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李太白旨在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太白的诗从来就是一开头便扑面热情滚滚而来,我爱孟浩然啊,他风流倜傥,天下闻名,第一句诗便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一个“爱”,一个“风流”,首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并且吸引人们继续读下去:到底什么人物,可以让狂妄的李白爱不绝口,同时也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二、三两联便写了孟浩然到底有什么惊天地的作为,可以值得“爱”,描绘了孟浩然年轻时摒弃官职,白首时归隐,淡泊名利;常常月夜醉酒,迷恋花草不爱红尘功名,何其高雅的形象。通过二,三联诗的描写,孟浩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潇洒随性的形象跃然纸上,读罢印象深刻。孟浩然不爱仕途,爱归隐,弃富贵,爱淡泊生活,明月当空,把酒临风,花草之间,流连忘返,多么潇洒如风的人,孟浩然写活了,李白写诗的功力也展露无遗。

通过以上三联的抒写,尾联又回到主题,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品行比为高山巍峨峻拔,只能仰止,但是这山太高不可攀了,只能作揖膜拜了,李白又一次把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进一步升华,由爱上升到崇拜。感情奔放到极点。

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这种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写作完全可以借鉴,的确是高明的写法。


饭后停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8-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李白可以说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在此期间,他还写过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关的著名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别之情。

除此之外,他还写过《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等诗文给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文人相赠的诗,吹捧再说难免,再说了,李白还非常欣赏孟浩然。那么,孟浩然有没有这么大的名声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准备参加科举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参加诗词创作大会,写下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据说满座皆惊。连张九龄、王维都极为称道。那时候刚暂露头角的王维(701年左右生,应该比孟浩然小12岁左右),对他佩服不已,主动认他当老大哥,要替他扬名,亲自给他做画像,然后拿着他的画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样介绍他老哥的大作。一时之间名声大胜。


我们再看看他的朋友圈,王维、王昌龄、张九龄、张说等等,和当时的很多诗人有来往。那个时候的文学爱好者很多很多,孟夫子因为诗文显著,又比大部分盛唐诗人大一些,俨然是诗坛老大哥。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不同于孟浩然留给后世人寄情田园,淡薄名利,类似隐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还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孟浩然自称孟子后代,“家世重儒风”,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国平天下。

本来他结实王维、张九龄等人之后,是有很好的机会得到提携,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可惜被他搞砸了。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这天王维正在值班(诏金銮),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驾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动静有点大,王维也不敢隐瞒。唐玄宗也听过老孟诗名,就让他念首诗来听听,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开口就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圣人,一听这话,老大不高兴了:”你自己不曾来求官,怎么就说我抛弃你呢?你这不诬陷我吗?”

这就是”转喉触讳“的故事了。(这里历史也有几种不同说法,有说和王维一起,也有说是 张说、张九龄等一起的时候。要不说人朋友圈强大呢)

从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门算是关上了。

有人看到这里,常常会叹息不已。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哥们情商低啊。这样的人恐怕也确实不适合当官的吧。

但所谓人生不幸诗家幸。没有挫折,就没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诗篇吧?

一帆风顺的人生,像贺知章那样,我们记得最多的也就是回乡偶书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样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会有更多不同人生体验的诗句让我们铭记呢?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无望的孟浩然离京后,基本就在家乡襄阳渡过,有时也外出游历。寄情山水田园,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活脱脱一幅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赏。

三国志: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够仰望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总体来说在,这诗拍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确乎让人看见李白对孟夫子的敬爱之情。

这两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关系在里面。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作为老大哥,他还为李白的婚事操心,据说李白的第一位妻子当朝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就是孟浩然介绍的。


殘陽暮里酹江月


是不是想说怎样赏析?

赏析唐诗没有绝对固定的方法,但有两个最基本定式:

一是诗句字面意思和深层暗示——这首诗表面上写对孟夫子的崇敬,实际上在写什么?李白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呢?

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社会时事——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他的人生是个什么情况,比如被贬?比如落榜?社会上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有什么大事发生?

当然,我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用逐个翻译式的方法去理解汉语古诗词。另外,我们每个人因为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互相会产生偏差。

 

总得来说,你现在的人生是什么状态,你所读到诗就会给你相应的感受。有趣的是,我们在20岁时读一首诗是这样的感受,可能到了60岁再读,一定会有另一种理解。

 

所以,现在的你要如何去赏析《赠孟浩然》呢?





袁帅老师


此诗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颔联采用由反而正的手法,即由弃而取。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突出他的高风亮节。中间二联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是直接抒情,感情上进一步升华。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仰之情具体化,使诗在赞语中结束。 “高山”取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 “中圣”用的是曹魏时徐邈的故事 整首诗从“吾爱”到“可爱”最后归结到“敬爱”,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此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我们知道不管是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自己的偶像,古人也一样,无论是谁都有自己敬佩仰慕的人。而一向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的偶像就是孟浩然,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李白就成了孟浩然的小迷弟。

首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此句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颔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夫子自年少时便不爱功名利禄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时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过着隐居生活。

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月明之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是君王不迷恋花草胸怀极其豁然坦荡。

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联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比为巍峨高山峻拔挺立,令人仰止。只能自叹不可攀,而来赞美你的高洁。

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因李白与孟浩然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以上是本人对《赠孟浩然》的理解,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素袂薄衫


先分享一下这首古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唯独对一个人钦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对孟夫子的爱意毫不掩饰,在《赠孟浩然》中开头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说自己喜欢孟浩然道德高尚风流倜傥,一向眼高于顶的李白简直把孟浩然当做自己膜拜的对象。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