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昔日武汉如今荣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兴,还是垮了?

昔日武汉如今荣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兴,还是垮了?

去武汉过把瘾,算不上一时冲动。毕竟,先前嚷嚷了好久也没去成。

穿桥而过的地铁,不似市里路线的那般疯狂,行车速度相对均匀。安静坐在车窗边,观望着窗外繁华与传统建筑相叠加。

165条江河、166处湖泊、11座长江大桥、9条地铁线路、几百条公交路线,纵横交错间,似乎没有任何一张图片能够完整地展现“大武汉”。

至少遍地香樟那斑驳的路基,粗壮的行道树都在诉说着:武汉这座城的年代,已经很远很远了。

01

第一束光纤的萌芽

昔日武汉如今荣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兴,还是垮了?

以武钢、武船等“武字头”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看做武汉的一张“名片”。

上世纪90年代,可能是武钢人心目中较为辉煌的时代。那时候逢年过节,武钢人排长队领取鸡鸭鱼肉等物资,大包小包拎回家。

这昔日的辉煌,也一度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刚解放那会儿,武汉“窝”在中国腹地的地理位置,占足了优势。国字头的大型企业纷纷落地武汉。1958年,为了实现“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重工业布局,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与企业相继向武汉涌去。

用老武钢人的话来说,武钢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王国,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发电厂、快餐公司甚至饮料品牌,“只要能想到的都有”。

在武钢的辉煌时代,1976年3月,我国第一束光纤刚刚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诞生。

当时的中国光通信市场,被西方7个国家8家企业占领。还鲜有人意识到,在武汉诞生的第一束光纤将是一个传奇的开始。

1982年,我国首个光纤通信实用工程——武汉"八二"工程顺利实施。当年年底,这条从汉口到武昌,穿城区跨长江,全长13.6公里的市话光缆正式开通启用,标志着我国开始走进数字通信时代。

可以说,“八二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发的光纤通信技术已由基本技术的准备阶段,发展到实用化、定型生产和应用推广阶段,也同时成为武汉通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顺着光电通信的势头,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黄德修向武汉市政府提出“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并发出“未来50年,武汉的发展要靠光电子”的呼声。

事实上,“中国光谷”并非一开始就落在武汉东湖之畔。当时不下10个城市出台过发展光电产业、建设“光谷”的规划。

改革开放往后,武汉“九州通衢”的区域位置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城市扩张成为大势。

所幸,武汉咬定光电产业这个“垛口”冲锋,2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3000多位教授,近万名科技人员及大批工厂企业,不断为光纤赋能。

三年后(2001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通信技术、激光产业基地,也促成了“武汉·中国光谷”的落地。

至此,有人指出,武汉仍是一座工业城市。

2011年到2015年,武汉工业产值仍持续领先中西部,以东风、武钢为代表的国企为城市的经济支柱之一。

02

大刀阔斧的产业转型

然而,在不少武钢人印象中,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武钢等企业效益已经出现下滑,最直接变化是福利没了。

这只是个开始。2015年12月,一则新闻在武钢引起轩然大波。新闻中透露,武钢集团计划3个月内“裁员”1.1万人,其中武钢股份将裁员6196人。

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年,整个行业都遭遇了“严冬”。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其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从2015年7月开始,连续12个月亏损,每月亏损额都在1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加上投资收益等项目,合计全年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

次年3月,时任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现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未来武钢在武汉本部的产能将会逐渐减量,从当年的1800万吨,压减至1500万吨甚至1000万吨。

或许,武钢逐渐衰落的事实,更能充分地诠释:传统优势产业被替代,过剩产能被压缩是大势。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合并完成后,宝钢集团持股52.1%,武钢集团持股13.48%。

据接近去产能化改革的知情人士透露,此番改革的压力很大,加上合并,武汉前前后后大概消耗了上万名产业工人。

昔日,在武钢干到退休、养老,度过圆满一生曾是很多武汉人可期的未来。放眼望去,坐落在青州区的武钢,周围依稀错落交织着大片大片的老旧加工制造厂、生活园区。

这个曾经“驾乎津门,直追沪上”,却总被扣上“中部塌陷”帽子的大武汉,改革的底气更多来自新兴产业的成长。

03

光谷新城兴起

从2015年武汉的工业数据,可以多少看出些端倪。数据显示,2015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3.2%,同比下降3.82个百分点;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5.7:5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更早之前,湖北省产业结构便已处在转型关键期。2013年,时任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曾指出,只有集中资金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才能完成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北斗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抓手,其发展恰逢时机。

当年(2013年),许克振要求成立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筹集2亿资金用于支持北斗高端芯片研发,加快推进北斗产业园区建设,将产业园建设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

牵头发展北斗产业的重任便落在了原测绘局的职能之下。

此后,由武汉大学和武汉市政府出资成立的武汉导航院、湖北地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导航院牵头成立的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并在东湖开发区落地北斗产业园。

用时一年左右,2015年11月,梦芯科技发布完全自主创新的40nm高精度消费类北斗导航定位量产芯片,成为北斗大众化应用和推广的重要里程碑。

相应的北斗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武汉导航院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陆续为地信集团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以及梦芯科技的北斗芯片提供重要基础设施。

顺应中部崛起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肩负“追光逐芯”的武汉光谷开始出现新兴产业的聚集效应。

2015年,发展存储器芯片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长江存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组建,武汉新芯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随着2018年底,国内第一个集通信和定位融合的芯片发布,北斗定位与通信产业的关联变得更加紧密。

今年4月,由武汉新芯牵头,67家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产业联盟。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正以长江存储为核心,打造先进存储产业集群。

这一产业链条下,华为、联想 MO-TO、小米等一批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也陆续聚集在此。

新一轮的发展,包括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诸多机遇汇集,也遭逢包括全球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等在内的诸多变故。

“武汉的产业结构正悄然生变。”武汉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离不开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大刀阔斧的改革。

曾在宝钢、武钢等大型国企就职的马国强,一边心系成千上百家企业的诉求,一边站在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口,对产业发展似乎有更深刻理解。

近期,央视《对话》节目走进光谷未来科技城。时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录制中,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轮共跑的格局,成为马国强反复强调的重点。

时至今日,武汉在一五期间建立的国家重工业基地——武字号,现在基本上被兼并了。

04

新洲航天基地落地

一如60年前的“武字头”,在光谷、在新洲,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正平地而起。

面对商业航天的风口,航天科工集团联合武汉市政府早先一步下好“先手棋”,提出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2016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该基地总投资1500亿元,成为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根据方案,基地核心区位于新洲区阳逻经济开发区双柳古龙产业园,占地8平方公里(11800亩)。以新洲区阳逻商业航天城为核心平台,以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三大支撑。

次年(2017年),依托落户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与航天基地,航天科工火箭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模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

为开拓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快火箭研发与生产能力,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落地航天基地。

正在快速推进的火箭产业园规划在实地探访下愈发清晰。据科工火箭相关负责人介绍,火箭公司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投资建设的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9月份具备初步使用条件,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并形成年产50发火箭的生产能力。

这一火箭产业园的落地,更多依托新洲区的港口运输。

放眼新洲航天基地周边,投资近50亿的武船双柳基地与中交二航局,势必成为航天产业集群效应的助推。

继商用火箭项目后,航天科工集团的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天基互联网“虹云工程”也陆续落户。

与火箭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卫星产业园正在进行基础结构建设,计划明年投产,卫星产业园区将打造全国首条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卫星的生产能力。此外,航天科工电磁防护材料、和泰新材料等项目已于上半年启动建设。

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航天科工行云公司、中遥智图等项目已入驻基地航天产业港。一些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公司虽有签约意向,但更多在观望中。

当下,基地正围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进行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和招商。未来,将推动湖北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

在另一头的车都、在临空港,与航天基地对望的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也已悄然落地。

这座曾“消失在新兴经济的版图”的中部城市,正如武汉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预判,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并继续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