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英特尔、AMD这样的微处理器产业?

曾传新


当你说到英特尔和AMD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过,美国的企业诸如苹果,微软那些崛起的主要年份,上世纪80年代,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直到90年代进入克林顿时代,美国的科技在基因组图和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大跨越。这些跨越是如此的集中以至于这里面肯定存在某种触发因素,那么这个触发因素是什么呢?老生常谈的一个法案,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由美国国会参议员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1980年由国会通过,1984年又进行了修改。美国专利法第18章,在拜杜法案之前,所有的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所有权为政府所有,在拜杜法案之后,政府的大量积压专利向私人部门转移,实质上拜杜法案打通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专利之路,也就是专利的商业化道路,这里面也同时盘活了大量美国院校的专利技术。

我们知道专利权保护实质上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垄断来奖励研发行为,这使得研发出现了超额的投入,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未来的科技,但是在研发上面很明显是讲求一种投入产出比,一些领域本来个人投入激情不足,比如登月,私人在一开始就没有这种需求,所以这方面的科研是政府在开始的时候推动的。但是这部分专利虽然研发出来了,但是没有人去考虑运用于民用产品。所以一直以来各国都在想办法用激励的方式盘活这些专利,美国的拜杜法案从结果看是做到了。如今美国很多的初创企业来自于大学校园,大量的专利通过利用校园的设施获得,继而通过校园专门设立的专利商业化机构对外进行销售,无论是占用公司股份的形式,还是直接买断的方式,交由市场去开发专利,继而校园获得更多的资金,去搞更多的研发。

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芯片公司,实际上大量的技术是通过技术积累来实现的,芯片也是如此,要多层次的研究基础,并非信手拈来。而苏联时期知识产权是否可以实现私有呢?这个问题基本上就不用我们回答了吧,那个是计划经济,一定层面上专利法都不存在,所以研发结果都是目标性的,而且是国有的,也并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即使苏联对于研发的科学家也是激励的,有奖励的,但是这些技术依然是不实用的,很多的技术就躺在了那里,而没有被商业化开发,成为制造利润的工具。

这就像当年读书,有兴趣的学科你总能学很好,没兴趣的学科老师天天让你留到十点你还是学不好,因为兴趣实质上是因为做好的事情能够自我激励。在激励这一点上面,很明显,美国的效率比苏联高很多。到了俄罗斯时代,不但是国力上和美国拉开了差距,科技上面的差距也很庞大,这个差距在早年的苏联时代已经奠定。


凯恩斯


昔日,苏联科技实力用强大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不夸张,至于为何没有孕育出英特尔、AMD这样的微处理器产业(半导体厂商)?实际上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说苏联

当年,在美苏冷战初期,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处于领先位置。可是,苏联在选择电子技术发展方向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相对老旧的电子管技术是情有独钟,而非着眼于更先进的晶体管及集成电路(芯片)技术。而且,苏联曾一直想方设法让电子管变得更小型化以提升自己的电子技术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电子行业一度是被苏联当作军用高科技技术行业。苏联不仅十分重视自己的电子行业,还对该行业进行严格管理。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让自己的军用武器装备更加简单、可靠、成熟和易生产,觉得电子管技术很成熟,利用该技术容易研制出大功率电子元件。干脆集中主要的精力于电子管小型化的研究方向上。另外,苏联技术专家们在对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作选择的过程中,分析认为模拟电路更成熟,更适用于电子管,便大力发展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的模拟电路。

苏联选择电子管技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都对此持支持的态度。有媒体引用赫鲁晓夫说出的一句原话:“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强过晶体管,今后苏联就不要搞什么晶体管了,我们要集中主要的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在那个年代,结合苏联当时的体制,赫鲁晓夫这番话,等同于是给晶体管技术判了个死刑。

之后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有些工程技术人员终于意识到,真空电子管小型化这条路基本走到头了,如若要让真空管体积再缩小一个数量级,所需费用必然是个天文数字。美国等西方国家研制出的集成电路,已能在0.5平方厘米的硅晶圆片上集成14万个晶体管了。苏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向世人们证明了一个真理,电子管小型化最终根本比不过晶体管集成电路。甚至有人还从中得出一个推论,苏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出错,也是导致苏联在冷战中逐渐落于下风的原因之一。

后来,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在集成电路芯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进而抢得信息技术革命的先机,在军、民电子技术行业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且依靠信息技术产业创造出旺盛的市场需求。美国产业结构由此成功升级换代。苏联错失了在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先优势,自身产业升级换代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以至在全球成为一个油气等资源输出大国。

不过,也人提出了与前面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即当初苏联并非完全不重视晶体管技术。比如,1950年苏联研发出第一个晶体管,1953年苏联研发出第一台带有晶体管的作为部分元件的大型计算机,1957年苏联研制出第一个硅晶体管,1961年苏联研发出全晶体管的大型计算机。再比如,当时苏联在半导体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水平其实是相当高的,甚至在某些电子元件设计上,还有着很深的基础和造诣。

后说美国

美国在集成电路行业占据领先地位,除了早年美国对本土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给予大力扶持,以及有着市场化(竞争)大环境、产业链支撑等外,美国本身还有过一些了不起的集成电路技术人才。“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生于英国,从3岁起在美国生活、读书、工作、创业。“集成电路之父”杰克·基尔比生于长于美国,曾在德州仪器工作过。英特尔共同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同样生于长于美国,在业界可谓是个传奇人物……

1955年,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返回故乡硅谷圣克拉拉创业,并在当地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次年,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布兰克、克莱尔、赫尔尼、拉斯特、罗伯茨和格里尼克,这八位年龄均不过30岁的青年科学家,因仰慕威廉·肖克利的大名,相继从美国东部来到硅谷,追随威廉·肖克利以共创事业。后来,这八位青年才俊选择与威廉·肖克利分道扬镳。于1957年共同在硅谷创立仙童半导体。威廉·肖克利称这八个人为“八叛逆”,后又改口称他们“八个天才的叛逆”。

引述网络上一段文字:“仙童半导体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企业,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还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电子、电脑业界的‘西点军校’。曾有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从这家公司走出,书写了硅谷一段辉煌的历史。”

到1967年,仙童半导体的年营业额达到2亿美元,在那时可谓是个天文数字。据一位曾经进入过仙童半导体的华裔博士亲口所述,“一旦你进入仙童半导体,就等于进入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仙童半导体的危机逐渐显现。“八叛逆”中的克莱尔、赫尔尼、罗伯茨首先离开仙童半导体创业。之后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出走仙童半导体创业。1968年,“八叛逆”中最后两位,即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带着格鲁夫脱离仙童半导体,共同在硅谷创立英特尔。另外,杰瑞·桑德斯带着七人从仙童半导体出来后,于1969年在硅谷共同创办了AMD。至于后来英特尔、AMD在集成电路行业中的发展史,在此略过。

综上可得:美国能够孕育出英特尔、AMD等微处理器厂商,应该是与美国有着市场化的环境、勇于创新的人才精英和配套的产业体系是分不开的。


我为科技狂


前苏联作为二战之后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虽然综合国力相比美国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在科技,军事等方面,可以说是不遑多让的。然而,美国诞生了全球知名的客运飞机制造商,全球顶级的汽车制造商以及领先于世界的信息技术巨头企业等等令人羡艳的所谓“高端产业”,前苏联在这方面却是乏善可陈。因此,时不时就会有人问:“为什么苏联的XX技术那么强大,却没有诞生世界一流的XX产业?”

前苏联没有出现英特尔和AMD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要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解读。从某种意义上,前苏联先进的技术没有转化成相应的产业,也是前苏联在冷战中失败,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

虽然说造成前苏联在信息技术产业落后的原因很多。比如说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的容量等等方面都会有影响。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前苏联的国家思维。

冷战时期,前苏联的科研技术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前苏联的一门心思跟美国搞对抗,国内建设没有跟上。我们国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扩大内需”,说白了就是要提高民众收入,老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反过来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这种想法,和美国的策略是极为相似的。通过军民结合,互相促进,既提高老百姓生活,也增强国家实力。国家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是一种投资行为。相对而言,前苏联的太多的精力用于军事实力的提高,大国力量的展示等方面。国家的很多投入,单纯变成了消耗甚至浪费。此消彼长,实力差距必然不断扩大。尽管前苏联在某一段时期内,通过非常手段缩小了跟美国的差距,最终却是不得不败下阵来。这种过于强调对抗,试图打败对手而不是壮大自己来确保霸主地位的思维,是冷战思维的重要精神内核。

除此之外,前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相比于市场经济,本身就不利于产业发展,这也是导致前苏联的强大技术难以转化为先进产业的重要原因。不过,计划经济本身就是前苏联国家思维的导致的一种结果呈现。因此,归根到底是国家思维,或者说是国家发展方针的问题。

前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是很发达的,但却没能转化为民用产业,庞大的军费开支成了严重的负担。而美国人的做法就要精明很多,他们把军用技术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部分,积极做民用产业化的尝试。以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例,美国的GPS成功推广到了全世界,而前苏联/俄罗斯与之类似的格洛纳斯(GLONASS)则几乎只剩下了军用价值。

美国虽然“免费”让全世界人民使用GPS,但是发展依托GPS诞生的产业链,美国人具备了先天优势。除此之外,由此带来国家形象的提升,远远比登月之类的大事件更为深入人心。美国人发展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确花了不少钱,但是回报惊人。相比之下,前苏联的和其继承者俄罗斯的格格纳斯,回报则要小得多。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的各个领域当中。

美国的技术研发投入很大,同时也在努力追求把部分技术民用,让科研成果变成经济产出的动力,从而有能力不断扩大投入。前苏联的技术研究投入巨大,产出较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因此,虽然凭借国家意志的强力驱使,前苏联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军事实力)可以跟美国分庭抗礼。但是举全国之力发展重点项目,必然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乏力。因此,军工产业极度发达和民用产业停滞不前并不矛盾,反而关联紧密。这个时候再去思考为什么前苏联没有出现大飞机产业,没有出现英特尔这类微处理器巨头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所有的精力主要都投入军工产业了,自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民用产业做好。


镁客网


苏联不仅没有这样的信息企业,人们甚至都不大知道苏联有过什么著名企业。苏联存在的就是“国营石油公司”,“国营钢铁公司”之类。半是企业半是政府机构。初期可以集社会资源集中发展一下,后期就陷入官僚体制的僵化之中。

如果单算产能,苏联这些国营企业会达到世界前例。比如苏联航空公司是当时世界上运输里程最大的公司,比泛美之类大得多。但它根本不是一家真正的企业,而是国家机构。

苏联也创办过国营半导体公司之类。但因为都不是独立的企业,随着苏联解体,这些国家机构就都不存在了,其资产被寡头们分拆购买。


科技文化郑军


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 轻重工业严重不均 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苏联的衣服和鞋比中国的服装鞋贸的质量就差多了 不美观 不重视精工制造 精密机床等高精尖产品不能自己生产 更何况cpu这样的信息心脏了 体制上不开放 忽视科技研究 傻大黑粗 笨重也是人们对苏联产品的真实描写 关键部件都得从西方和日本进口 再加上这些国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苏联 内外的因素一结合 导致苏联难以诞生因特尔和amd等一大批科技企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不会是苏联发起


社总千象


首先这个苏联这个叫法就不对了,在苏联时间,美国也没有出现英特尔,AMD,这样的企业呀,美国之所以那么强,科技那么发达,是在二战早期时候,网罗了大批犹太科学家,战后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以现在得一些列的高端科技全部在美国,不过苏联的航空工业也还是不错的,苏联科技也不落后.


IT叙事


有部电影,斯大林之死,斯大林病重的时候,满城找不到医生,全在监狱里。苏联有最牛逼的武器,因为这是统治集团的需求,老百姓的需求呢?面包店都是空的。美帝牛逼之处,打球最好的黑人在NBA,挣钱有道的犹太人在华尔街,最适合当码农的印度人在硅谷,能说到做到的脱口秀明星商人进了白宫。


夜屠灵


美苏冷战时期,苏联一门心思打核大战,全心全意研究晶体管,电子管就没当回事,结果核战也没打起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俄罗斯内乱,上来的领导人都是经济盲人,加上国内政冶勾心斗角,铁腕独裁,所以在国际上声誉很差。其实俄罗斯包括苏联不是没有相关产业,而是不太重视,不宣传造势而以!


梦中人1977


苏联那时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注重发展重工业,把自己大部分资源都放在了重工业上了,自然也不会把资源用在发展有关消费电子行业的微处理器上。其次是市场资源完全被政府垄断,企业的经营和老百姓生活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上,企业生产什么和老百姓消费什么,都有政府说了算,也自然没有形成所谓消费市场,企业没有自主权,也自然不会有去研发微处理器这种前沿技术了。


菜鸟飞歌


了解一下。虽然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和美国对抗但是苏联依靠的不是精工。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加上自己大量的资源所以让苏联有和美国对抗的资本至于轻工业和精工。你是在搞笑吗。如果把苏联和美国对比我认为和中国的北方南方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