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40年打磨,家庭文化建設終成品牌——

8月上旬,海安文廣新局負責人一行來到了雅周鎮的迮莊、東夏、周機三個村,進行村級綜合文化中心驗收工作,結果令人滿意。這些中心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健身、書畫、圖書閱覽、電子閱覽等功能一個不落,是村民豐富精神生活的好去處。至此,該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創建工作完成率達百分之百。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雅周鎮地處海安西南部,與如皋、泰興、姜堰交界,是海安歷史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的誕生地,屬革命老區。該鎮十分注重家庭文化建設,鎮黨委書記劉建軍說:“雅周以擁有鄉愁館和各功能室的鎮文化中心為主導,以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為代表,40年來,不斷將家庭文化陣地做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帶動和引領鄉風文明。”

“1”到“83”,家庭文化室的雪球越滾越大

雅周擁有全省唯一的家庭文化協會,家庭文化室已然成為全鎮文化建設的靚麗風景。今年6月,省內多家媒體,來到雅周鎮供銷社退休職工顧昌明家裡採訪他創辦鎮上第一家家庭文化室的故事。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地理位置偏僻的雅周鎮也想著辦法擺脫經濟落後的局面。雅周人勞動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發家致富的技術和辦法,只能從報紙、書本和電視裡找”。當時,顧昌明便有了以知識為工具,助力鄉親們致富自強的念頭。於是,他騰出來自家房子,用工資訂閱《人民日報》《致富報》《南通日報》等報紙,還託朋友從外地購置了一臺黑白電視機,為周邊的鄉親們提供致富的信息和技術。

67歲的陸寶宏回憶:1983年,他在顧昌明文化室訂閱的報紙上讀到一則利用煤油燈孵小雞致富信息後,趕到高郵縣馬棚鄉的一個養殖場去取經。由於這個項目成本低,見效快,陸寶宏經小規模試驗後,第二年就開始擴大規模,第一個季度收入8000元。兩三年後,家裡就蓋起了瓦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顧昌明家庭文化室從第一批圖書擺上書架,第一份報紙送至信箱開始,至今已有40年。數十年間,顧昌明省吃儉用,購買報刊、添置設備、先後投入近40萬元。如今的顧昌明文化室包含閱覽室、電腦室、書畫室和陳列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門“取經”的鄉親也越來越多,累計接待群眾超過10萬人次。

40年間,顧昌明對家庭文化建設的執著精神,隨著書香傳遍雅周,許多人受到感染也紛紛加入顧昌明的隊伍。

2008年,鴨灣村的吳開滿創辦了位於雅周最西南的“邊區文化室”,堅持為本地和毗鄰的泰州蔣垛的村民們提供休閒閱讀服務;2011年,張莫天村5組潛心文學創作的陳茂才創辦了“詩詞格言書苑”,為社區裡的孩子們提供文學創作的輔導;2013年開始,在王垛村村民王德兵創辦的“夕陽紅娛樂室”中,老人們讀報下棋,談天說地,一派歡樂。

40年間,雅周已開辦83個家庭文化室,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成立。在鎮文化中心的一張地圖上,83個點如同夜幕上的星點,向外輻射著文化的光亮。至今,這些文化室共為村民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3萬多人次,惠及農民近萬戶次,助農增收千萬元,幫助發展個體工商戶300多個,化解社會矛盾400多起。

斗室播文明,一家帶一鎮。2007年3月,雅周鎮家庭文化協會成立。之後,在全民創業中,家庭文化室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光去年就舉辦宣講活動20場次,文藝匯演16場次,道德講堂16場次,受益群眾近3萬人次。

“1”帶“15”,綜合文化中心的格局越來越便民

雅周鎮文化站是一道別樣的風景,它臨近學校和社區,是周邊居民們十分熱衷的好去處。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步入雅周鎮文化中心,一股濃烈的文化味撲面而來,雅周的歷史文化、群眾創作的書畫藝術作品等,賞心悅目。設施除了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功能室外,還別具一格地設計了一間“鄉愁館”,展示雅周的習俗、民俗和風俗,這裡承載了雅周人滿滿的回憶。

採訪當日,不少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帶著孩子前來參觀。興雅社區的陳紅英帶著自己的孫女來到鄉愁館,指著一件件農具和以前的生活用品,給她講解。“這裡的許多老物件她都沒見過,所以感到很新奇。這也算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吧,讓她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易。”陳紅英說。

在現場看到,到文化中心圖書閱覽室來看書的人不少。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文化中心還推出了“書香野百合”文化志願服務,通過文化引領與志願幫扶來為兒童和老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文化服務。“四點半”學堂是文化中心為附近學校的孩子和家長提供服務的一個項目。雅周鎮文化站站長陸小明說:“孩子們下課往往比較早,如果直接回家的話一方面家長不放心,另一方面也缺少文化生活,我們提供的課堂可以把孩子們聚集起來,請志願者集中看護、教授繪畫等等,既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也解決了家長的煩惱。”

三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雅周除了鎮文化中心外,還在全鎮15個村建立綜合文化中心,打通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陸小明介紹,這些村級文化中心全部是按照鎮統一的標準創建的,功能俱全,為村民們的精神生活需求做好全方位的保障。村民們到文化中心,下一盤棋、聽一首曲、打一場球,已經成了觸手可及的休閒活動。

一個鎮級文化中心,15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雅周鎮的文化陣地形成了多層次的格局。

有了鎮、村文化中心為載體,雅周鎮在文體活動上下了不少功夫。“文化惠民”是雅周的重點工程。15個村的“樂一天”農民藝術節活動中,文藝演出、電影放映樣樣不少,尤其是趣味體育競賽勾起了民眾的極大熱情。今年恰逢建軍90週年,雅周鎮文化中心自主策劃了七一“詠黨情,頌黨恩”、八一建軍慰問演出等一系列活動。

這些惠民演出不僅在文化中心的舞臺上,更是走到了村民的身邊,走進了群眾的家門。3月30日,演出隊來到了東夏村優撫對象胡金旺、汪如穩等人的家旁,讓他們看了一場家門口的精彩演出。

文明鄉風,在千家萬戶越傳越芬芳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雅周鎮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呈現出一派新氣象。嶄新的馬路四方通達,新建成的社區樓房整齊有序,社區旁的幼兒園修建得充滿朝氣。目前,因拆遷搬到雅周鎮的就有2200多戶。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從村居的“村民”到社區的“居民”,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晚間的廣場舞成了社區居民們的新愛好。光是興雅社區附近就有著三個廣場舞的聚集點,每日天色一暗,熱愛廣場舞的居民們就三兩結隊來到空地上活動起來,周圍還不乏打籃球、打羽毛球的愛好者。

無論是鄉民村民還是搬遷後的社區新居民,都感受到了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對多姿多彩的活動產生了更高的積極性。鄉風文明就這樣在歌聲中,在舞蹈中,在演講中,在書籍中點點滴滴地滲入了雅周人的心裡。

文化浸染鄉風文明。羅洪豔是雅周鎮迮莊村的村民,20多年前從貴州嫁到雅周鎮。丈夫在外打工,她便撐起了家裡的一片天,一邊種地、養豬、養雞、養鴨,一邊照顧年邁的公婆,十年如一日地服侍二老,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2013年10月,丈夫因公摔成植物人。她不離不棄,一個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孝老愛親”這四個字,便是她的寫照。

海安市雅周鎮:傳習鄉風文明陣地廣闊

鄉風文明還在村民的歌聲舞蹈之中傳播。編舞、排戲、演出,擔任著家庭歌舞團團長的盧義蘭這些年來和一群喜愛歌舞的村民們一起走遍了雅周大大小小的舞臺。2000年開始,花甲之年的她就組織了大家一起共娛共樂,將道德理論和法律知識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她創辦的文藝演唱室全縣聞名,她也獲得了“海安最美普法人”的稱號。

在雅周,像羅洪豔、盧義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在他們的影響下,許多雅周人志願加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宣傳員的行列,在電動車上安裝文明宣傳旗,身背小喇叭微廣播,走村入戶宣傳文明倡議和村規民約,讓文明鄉風萬家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