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股市:論白馬股暴雷

今年以來重點關注的舜宇,持倉的騰訊、伊利相繼暴雷,業績不及預期,伴隨的是股價暴跌。舜宇、騰訊屬於長期高成長、高估值,而當業績不能兌現高成長,便帶來估值、業績的“雙殺”。

高成長的股票往往對應高收益,然而也潛伏著高風險。伊利主要是17年白馬牛市漲幅太多,而業績增長緩慢,帶來的估值回調。接下來還是分析一下熟悉的伊利。

媒體報告:伊利股份曾經是2017年的明星股,在去年5-7月三個月內迎來30次以上的密集投資調研。龍頭地位和消費升級的樂觀情緒,使其股價從16元猛漲至35元,總市值翻倍增長。但這一估值與業績增長並不匹配,去年伊利股份的淨利潤增速只保持個位數增長,500億市值蒸發也反映出市場期望的落空。一方面,老對手蒙牛正在持續追趕。蒙牛與伊利被稱為中國乳業雙雄,二者在液態奶、酸奶等多個領域正面競爭,還包括在奶源和營銷渠道上的爭奪。伊利雖然在國內乳業位居第一,但市場優勢地位並不明顯。在今年上半年,蒙牛的毛利率首次超過了伊利:蒙牛毛利率39.22%,伊利毛利率38.67%,蒙牛近5年的毛利率持續上升,伊利則停留在了兩年前的水平。

事實上伊利已經蒸發了600多億市值,半年100多億的銷售費用,高達32%的銷售費用率,顯示出伊利對蒙牛,並沒有茅臺對五糧液一樣碾壓性的優勢。以貴州茅臺VS五糧液為例,2017年茅臺銷售費用29.86億,銷售費用率5.13%,2017年五糧液銷售費用36.25億,銷售費用率12%;五糧液付出了比茅臺更多的銷售費用,只獲得了茅臺三分之一的利潤。對於伊利的判斷還是過分樂觀了,龍頭的優勢並沒有如預期那麼強勁, 在2017年從16到35的翻倍行情中,17年年報營收增長12%,淨利潤增長6%, 扣非淨增長17%,PE一度高達32倍; 而來到18年年中,淨利潤增幅更是隻有3%;在這樣的基本面下, 一番殺跌也是合情合理。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巴菲特的一番訪談:

巴菲特:總統對鋼鐵公司採取措施,這個事件對股市下跌或許有助推作用,但不是股市下跌的決定性因素。

前幾年,股市一直大漲,但公司的盈利、股息都沒有同步上升。股市能脫離基本面往上漲,當然也能往下跌。

問:有些股評師經常從股市表現,來判斷未來的情況,這次大跌預示著什麼呢?您能講一下嗎?

巴菲特:從歷史情況看,有時候股市預測得非常準,有時候股市預測得一點也不準。就拿過去四五年來說,股市節節攀升,按說應該預示著經濟欣欣向榮,結果經濟並沒有繁榮。與五年前相比,公司的盈利並未增加,股價漲幅卻超過了50%。我看這次下跌不是預示著什麼,而是糾正之前錯誤的預測。

問:您認為這次大跌的真正原因具體是什麼?

巴菲特:媒體紛紛報道股市大跌,當時肯定有些人是被迫清盤的。上週股市下跌了6%,有些人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最後被強平。有些人的資金來源是不合規的銀行貸款,他們也被迫斬倉。結果引發踩踏現象,越跌越厲害。

至於這波下跌完沒完,我就不知道了。

股市能脫離基本面上漲,當然也能往下跌。如果你是在17年白馬牛市啟動之初以一個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入,比如說17元,那麼現在你依然獲利42.47%,年複合收益率超過20%。如果你是在牛市後期,比如說以33買入,那麼你已經虧損26.6%,並且還將面對可能的下跌。保守預計,2018淨利潤增長5%至63億,以63*20PE(伊利PE長期處於20~30之間)計算其估值為1260億,下跌空間14.34%;再以極端情況打8折計算,其估值1008億,下跌空間31.49%;而伊利的未來相信不止千億營收,百億利潤。30之上沒有遠見減倉或者賣出,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在跌倒20附近殺跌,長期來看也不會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今年以來,伊利應該說是多災多難,從年報不及預期,董事長事件,到中報不及預期;一波接一波負面消息,使得股價搖搖欲墜,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然而回首過去十年,伊利依然是A股中給投資者帶來最高回報的公司,而現在伊利短期增速放緩,但是市場份額依然在提高,高端產品依然在暢銷,跟蒙牛的營收差距也在小幅擴大。至於消費降級,大家喝不起牛奶,純屬無稽之談,不見伊利、蒙牛營收仍然高歌猛進。

當前大多數的白馬股都如伊利一樣,從略又泡沫跌倒一個合理的價格。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並不見得。當下最好的選擇可能還是慢慢熬,緩慢加倉。

再好的公司也需要一個好價格。如果好公司、好價格依然遭到大幅下跌,那隻能等待。

投資理論上是很簡單的事情,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然而實踐起來也很難。如何保持敏銳,洞察公司每一點基本面的變化,以及因為各種變化而累積形成的質變;如何動態評估公司價格與價值的關係,並調整持倉;如何應對市場大幅下跌中,持倉市值的大幅下跌,心態上的不舒服,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進步。(作者:梧桐樹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