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在中國傳統的繪畫中,往往一幅好畫會被很多人臨摹,畢竟很多人抱著看不到原作能看到摹本也挺好的心態。當然了,前提得是這幅畫得很好。但是這樣一來就容易有個問題,畫同一題材,誰畫的更好呢?

哪幅畫更好?這涉及到氣韻,骨法用筆……真要說起來話可就很長了,萃花今天帶來兩幅畫:《文苑圖》和《琉璃堂人物圖》,大家看完也能輕鬆判斷好壞,或者說,哪一幅更接近原作者表現方式~~~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文苑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之所以選這兩幅畫是因為,它們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文苑圖》與《琉璃堂人物圖》後半段內容幾乎一樣。畫卷描繪了王昌齡與詩友一起在江寧任所琉璃堂廳前聚會吟唱的故事,也有人說是錢起、劉長卿等人在琉璃堂宴集詠詩作文故事。管它是誰,就是在搞聚會!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琉璃堂人物圖》 大都會博物館藏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文苑圖》已經證實是宋徽宗走眼,他誤把畫作歸在韓滉名下(欲知詳情戳☞ ),事實是:它和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都是周文矩的作品。

這麼一來就比較好玩了,同一個人、同一題材的兩幅畫,到底哪一幅更接近原作呢?

之前我們介紹了著名鑑定家徐邦達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文苑圖》繪畫水準較高,應該是周文矩的真跡,也不排除是高手的臨仿本。今天我們不討論真假,就以大家能看得懂的方式還原周文矩畫作的原貌。

萃花仔細對比了兩幅畫內容相同的部分:(溫馨提示:《琉璃堂人物圖》萃花盡可能找到了高清圖,體驗不佳求放過)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上:《文苑圖》 下:《琉璃堂人物圖》

從右往左看:第一位是這個託著下巴的文人,請大家注意看鬍子對比: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鬍鬚:《文苑圖》裡的這位文人,手託著下巴的時候,鬍鬚居然是飄在外面的,在看的男同胞實踐後可以告訴萃花:將鬍鬚完全捋開託下巴,需要多長時間。《琉璃堂人物圖》中的這位仁兄鬍鬚和右手的倒是處理得很自然,鬍鬚被壓在手掌裡。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鬍鬚和手的邊緣地方比較難處理,又或者是《文苑圖》的畫師偷懶(不要把自己的毛病強加給別人好不好),就直接把鬍鬚畫在外面了?

看完鬍子我們看看眼睛:《文苑圖》中文人的眼睛更像是在正視,眼珠都居中;而《琉璃堂人物圖》中,文人的右眼能看出是在側視。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趴在樹上的文人身上。看這眼睛,是不是也是正面的效果?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都是正面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兩人的互動,《文苑圖》裡,兩人並沒有眼神交流,更像是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裡;而《琉璃堂人物圖》裡的側視,正好形成了託下巴的人和趴在樹上人的眼神對話,他們可能正討論著如何下筆。

不知道眼尖的你有沒有看出這兩幅圖的其他不同:萃花溫馨提示,共有兩處:兩人的帽子和下巴。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帽子:《文苑圖》中的帽子有個蜜汁凸起,細看《琉璃堂人物圖》才發現,原來這個凸起是這個文人帽子的另一個耳朵。這就很尷尬了,可能是畫師臨摹的時候不走心,忽悠了宋徽宗,奈何群眾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啊。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下巴:《文苑圖》的畫師給這個人加上了鬍鬚,在《琉璃堂人物圖》裡,這個人卻只有雙下巴,沒有頜下須的。

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鬍鬚,得根據參與集會的名單來確定,不過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在處理下巴到脖子的區域,《文苑圖》的畫師省略了很多線條,萃花不得不懷疑,他該不會是想用鬍子糊弄過去吧?

到了體現周文矩特色的戲份了,我們都知道周文矩以“戰筆”(畫畫的時候手是顫抖的)著稱,在兩個人物的衣袖刻畫上,哪一個抖得厲害些,想必大家心領神會了吧?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看完趴在樹上的文人,我們看看在一旁研墨的書童,他的頭髮可真是讓萃花操碎了心: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鬚髮:《文苑圖》裡書童的頭髮,用暈染呈現的效果就像戴了個密不透風的頭套,而《琉璃堂人物圖》的書童,用細毫一絲一絲勾出纖發,表情卻格外詼諧,大概是研墨真啊真開心~~~

同樣問題還出現在書童腳邊的小草上: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初看《文苑圖》裡的小草細節,這難道不是萃花刷過睫毛膏之後的樣子嗎?!!!對比《琉璃堂人物圖》的小草,畫師細心勾出來的小草,好像要更真實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個裝飾品,書童的腰帶也區別了兩者: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左:《文苑圖》 右:《琉璃堂人物圖》

《琉璃堂人物圖》中書童的腰帶,我們都能看出他腰帶的系法,這是畫師體現出來的空間感和體積感,但在《文苑圖》裡沒有這種角度,雖然這樣美感並沒有缺失,但好像就是沒有了高級感。哪種好,你們說了算!

看過萃花找出來的這麼多茬之後,再面對各路學者的觀點時,我們可能還需要細細推敲一下學者們的觀點了。

反正萃花是不信《文苑圖》是周文矩的真跡,如果是真跡,不可能清人摹的《琉璃堂人物圖》更準確地還原了畫作內容,看起來還更高級。畢竟帽子這一點,大家可都看在眼裡呢!

中國傳世那麼多繪畫有什麼用?可以拿來找茬啊!| 趣味藝術

當然,萃花也不是說《琉璃堂人物圖》就是完美的一版,只能說同樣為摹本,萃花更願意相信《琉璃堂人物圖》比較接近原作。

迄今為止,探討兩者關係的文章實在看花了眼,學者們的觀念也莫衷一是。希望大家在看完萃花今天的介紹後,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另外,還想問一問:諸位有沒有找出萃花列舉的這些不同點啊?如果有人找到了更多,那麼歡迎你留言告訴萃花~~~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