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往往一幅好画会被很多人临摹,毕竟很多人抱着看不到原作能看到摹本也挺好的心态。当然了,前提得是这幅画得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就容易有个问题,画同一题材,谁画的更好呢?

哪幅画更好?这涉及到气韵,骨法用笔……真要说起来话可就很长了,萃花今天带来两幅画:《文苑图》和《琉璃堂人物图》,大家看完也能轻松判断好坏,或者说,哪一幅更接近原作者表现方式~~~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文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之所以选这两幅画是因为,它们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文苑图》与《琉璃堂人物图》后半段内容几乎一样。画卷描绘了王昌龄与诗友一起在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也有人说是钱起、刘长卿等人在琉璃堂宴集咏诗作文故事。管它是谁,就是在搞聚会!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琉璃堂人物图》 大都会博物馆藏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文苑图》已经证实是宋徽宗走眼,他误把画作归在韩滉名下(欲知详情戳☞ ),事实是:它和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都是周文矩的作品。

这么一来就比较好玩了,同一个人、同一题材的两幅画,到底哪一幅更接近原作呢?

之前我们介绍了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文苑图》绘画水准较高,应该是周文矩的真迹,也不排除是高手的临仿本。今天我们不讨论真假,就以大家能看得懂的方式还原周文矩画作的原貌。

萃花仔细对比了两幅画内容相同的部分:(温馨提示:《琉璃堂人物图》萃花尽可能找到了高清图,体验不佳求放过)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上:《文苑图》 下:《琉璃堂人物图》

从右往左看:第一位是这个托着下巴的文人,请大家注意看胡子对比: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胡须:《文苑图》里的这位文人,手托着下巴的时候,胡须居然是飘在外面的,在看的男同胞实践后可以告诉萃花:将胡须完全捋开托下巴,需要多长时间。《琉璃堂人物图》中的这位仁兄胡须和右手的倒是处理得很自然,胡须被压在手掌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胡须和手的边缘地方比较难处理,又或者是《文苑图》的画师偷懒(不要把自己的毛病强加给别人好不好),就直接把胡须画在外面了?

看完胡子我们看看眼睛:《文苑图》中文人的眼睛更像是在正视,眼珠都居中;而《琉璃堂人物图》中,文人的右眼能看出是在侧视。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趴在树上的文人身上。看这眼睛,是不是也是正面的效果?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都是正面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两人的互动,《文苑图》里,两人并没有眼神交流,更像是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里;而《琉璃堂人物图》里的侧视,正好形成了托下巴的人和趴在树上人的眼神对话,他们可能正讨论着如何下笔。

不知道眼尖的你有没有看出这两幅图的其他不同:萃花温馨提示,共有两处:两人的帽子和下巴。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帽子:《文苑图》中的帽子有个蜜汁凸起,细看《琉璃堂人物图》才发现,原来这个凸起是这个文人帽子的另一个耳朵。这就很尴尬了,可能是画师临摹的时候不走心,忽悠了宋徽宗,奈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啊。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下巴:《文苑图》的画师给这个人加上了胡须,在《琉璃堂人物图》里,这个人却只有双下巴,没有颌下须的。

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胡须,得根据参与集会的名单来确定,不过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处理下巴到脖子的区域,《文苑图》的画师省略了很多线条,萃花不得不怀疑,他该不会是想用胡子糊弄过去吧?

到了体现周文矩特色的戏份了,我们都知道周文矩以“战笔”(画画的时候手是颤抖的)著称,在两个人物的衣袖刻画上,哪一个抖得厉害些,想必大家心领神会了吧?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看完趴在树上的文人,我们看看在一旁研墨的书童,他的头发可真是让萃花操碎了心: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须发:《文苑图》里书童的头发,用晕染呈现的效果就像戴了个密不透风的头套,而《琉璃堂人物图》的书童,用细毫一丝一丝勾出纤发,表情却格外诙谐,大概是研墨真啊真开心~~~

同样问题还出现在书童脚边的小草上: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初看《文苑图》里的小草细节,这难道不是萃花刷过睫毛膏之后的样子吗?!!!对比《琉璃堂人物图》的小草,画师细心勾出来的小草,好像要更真实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个装饰品,书童的腰带也区别了两者: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左:《文苑图》 右:《琉璃堂人物图》

《琉璃堂人物图》中书童的腰带,我们都能看出他腰带的系法,这是画师体现出来的空间感和体积感,但在《文苑图》里没有这种角度,虽然这样美感并没有缺失,但好像就是没有了高级感。哪种好,你们说了算!

看过萃花找出来的这么多茬之后,再面对各路学者的观点时,我们可能还需要细细推敲一下学者们的观点了。

反正萃花是不信《文苑图》是周文矩的真迹,如果是真迹,不可能清人摹的《琉璃堂人物图》更准确地还原了画作内容,看起来还更高级。毕竟帽子这一点,大家可都看在眼里呢!

中国传世那么多绘画有什么用?可以拿来找茬啊!| 趣味艺术

当然,萃花也不是说《琉璃堂人物图》就是完美的一版,只能说同样为摹本,萃花更愿意相信《琉璃堂人物图》比较接近原作。

迄今为止,探讨两者关系的文章实在看花了眼,学者们的观念也莫衷一是。希望大家在看完萃花今天的介绍后,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另外,还想问一问:诸位有没有找出萃花列举的这些不同点啊?如果有人找到了更多,那么欢迎你留言告诉萃花~~~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