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祕訣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只有愛情才能使婚姻神聖,只有使愛情神聖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毋庸置疑,神聖的愛情是一段好的婚姻得以延續的保鮮劑。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卻認為:貧賤夫妻百事哀。

人們在主觀上認為婚姻與愛情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共通。畢竟,相戀的人只談感情,而真正步入婚姻、朝夕相處的人除了談情,也談牛奶麵包,雞毛蒜皮。

在物質生活與精神之愛表面的衝突之下,人們總結出:沒有愛情的婚姻未必不幸,而不談錢的感情則不會長久。

那麼,一段婚姻情感中,物質真的佔據主導性地位嗎?如果不談物質,我們還有沒有獲得幸福婚姻的其他途徑?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先生,在其作品《麥琪的禮物》中給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答案。

《麥琪的禮物》講述的是一對美國底層貧民夫婦,在聖誕節前夕割捨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為對方準備聖誕禮物的故事。小說以一種詼諧的基調展開,憂而不傷,令人捧腹之餘又發人深思,給讀者帶去更多關於婚姻經營的啟示。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1、表面上寫貧窮帶來的不幸,事實上是寫雙方的擔當與理解

在小說《麥琪的禮物》中,主人公吉姆和黛拉是美國底層勞動人民,他們的薪水微薄,生活窘迫,蝸居在一間狹窄的貧民公寓之中。歐·亨利通過大量的現實細節描寫,勾勒出了一對貧困夫婦的艱難窘境。

(1)薪水微薄,入不敷出

歐·亨利對數字非常敏感,他在小說中運用大量的數字對比,塑造了吉姆和黛拉這樣一對幾近赤貧的患難夫妻。吉姆是一個22歲的青年,他從事著社會底層的工作,每週的薪水只有二十元,而黛拉則是一個全職主婦。夫妻二人每週的微薄收入只夠勉強支付租金和基本生活開銷,幾乎沒有結餘,正如小說開篇數字“一塊八毛七”給予人的震撼。

在勞動所得僅夠維持基本生活成本的情況下,這對夫妻的生活充斥著赤貧的絕望。一塊八毛七的結餘是黛拉不斷討價還價的結果,也是她對貧困生活的最後一絲倔強。

同時,也恰恰是因為這一塊八毛七,體現了黛拉對丈夫的理解。面對生活暫時的貧窮,黛拉沒有選擇去指責,而是選擇了理解與適應。無論是在雜貨攤上和攤主爭論地面紅耳赤,還是在屠宰戶跟前的軟磨硬泡,這些都體現了黛拉對金錢的珍視,對丈夫辛勤勞動的體恤。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2)門庭冷落,簡陋不堪

除了囊中羞澀,這對夫妻的蝸居之所也將底層生活的困頓展現得淋漓盡致。歐·亨利運用各種誇張的描寫,盡顯底層人物的悲哀。

“樓下門廊裡有個信箱,不過沒一封信會進來,還有個電鈴,只有鬼才按得響。”

“房間的兩扇窗之間嵌著一面壁鏡……照這種鏡子,需要身材相當纖瘦且身段靈活,通過一連串狹長的影像大概拼湊出自己的樣子來。”

兩段描寫,寥寥幾筆,勾勒出了黛拉和吉姆在貧困線上掙扎的窘狀。對於生活貧困,毫無資源背景的二人來說,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單調的,既無社交,也不存在其他精神層面的娛樂。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只有一粥一飯的思量和數不盡的艱難考驗。

好在,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們並不去過度關注貧窮本身,而是更多地關注彼此的愛。吉姆堅持努力工作,為家庭負重前行;黛拉則給他帶去擁抱和溫暖,他們通過在彼此身上汲取愛和力量,共同對抗生活的不堪。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2、表面上是寫生活的細枝末節,事實上隱含了幸福婚姻的密碼

人們常說,好的婚姻全部表現在細節裡。吉姆和黛拉的生活環境看似不幸,但是這樣的境況卻沒能阻止他們給對方帶來的幸福。幸福婚姻的密碼是什麼?歐·亨利其實已經在這本小說裡面全部告訴我們了。

(1)婚姻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存在的意義在於提醒“我愛你”

前段時間,韓國有一則,名為“你變了,我們離婚吧”的短視頻火了。主人公是一對已經結婚多年的夫婦。他們曾經經歷重重考驗走在一起。然而,在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因為過於習慣對方而漸漸失去了相愛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多數陷入婚姻危機的夫婦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日子一久,人們容易忘了最初那個執著說愛的自己,忘記了去實現每天擁抱親吻說愛對方的誓言。他們其實可能不是不愛了,只是忘記了應該如何去愛。

重新將目光投射到小說的細節,歐·亨利筆下的這對夫妻,他們即便身處底層,也能苦中作樂,因為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雙方都很注重儀式感,他們無時無刻不在以語言和行動告訴對方,我們深深相愛著。

“無論什麼時候詹姆斯·狄靈漢·楊先生下了班,回到樓上自家公寓裡,都會聽到一聲“吉姆”,並得到一個熱烈的擁抱——當然是來自詹姆斯·狄靈漢·楊太太,也就是剛向大家介紹過的黛拉了。”

吉姆和黛拉,非常典型的一對社會苦人,卻很善於用自己的方式弱化生活中的苦難。這個方式便是在困頓之際,相互用愛感染對方。人們之所以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不是說貧窮本身是一種原罪,而是貧窮背後常常伴隨著無人擔當、無暇去愛的困境。

因此,婚姻儀式感的意義就在於,抓住每一個表達愛意的機會,讓相愛有跡可循併成為兩個人的習慣。時時在表白、永遠在溝通,這是經營婚姻的一種至高境界。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2)以欣賞的眼光去注視你的愛人,你的愛人也將欣賞你

在小說中,吉姆和黛拉一直以來感情深厚,沒有受到客觀條件的左右,很重要的一點是雙方都懂得相互欣賞,發現彼此身上那些美好的特質。雖然小說中對此沒有明寫,但是細節之處盡顯夫妻二人之間的欣賞。

小說以黛拉作為敘述者展開描寫。當黛拉為吉姆選擇錶鏈作為禮物時,她跑遍了周邊地區的店鋪,無關乎價格,只為了尋找一條能夠配得上吉姆的鏈子。

當黛拉終於找到那條鏈子時,她對鏈子的評價是:它和吉姆一樣沉靜而寶貴。並且稱讚那條鏈子是除了吉姆之外,任何人都用不了的好東西。

黛拉一遍遍對這條鏈子讚不絕口,其實也是她內心對丈夫的一種高度讚揚和欣賞。

更值得玩味的一處細節是,黛拉在日常生活中是個擅長砍價的婦女。然而,恰恰是面對這條昂貴的鏈子,她沒有跟店主講價。因為在黛拉心目中,這是唯一可以配得上吉姆的鏈子,和一般的東西不一樣。她堅信鏈子的價值,其實也是在肯定吉姆的價值。

當然,在吉姆心中,黛拉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正如他的那句告白:我覺得任何東西——不論是髮型、修面、洗髮之類的都沒法讓我少愛我家姑娘一丁點兒。

雖然生活不盡人意,但是兩個人都從內心認可對方的價值這一點也足以讓這樣的感情歷久彌新。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3)愛到深處,無悔付出就是雙方最大的默契

一段好的婚姻,絕對離不開付出。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付出絕對不是單方面的付出,也不是雙方不在同一頻道的盲目付出。

為愛的人付出,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儘自己的力量去滿足對方所需。在好的愛情當中,一個人的付出,可能在外人看來是一種犧牲,但是在相愛的人心中,這是一種任何東西都無可比擬的滿足感。

在歐·亨利先生的另一篇小說《愛的犧牲》中,主人公喬和德麗雅是一對夫妻,也是一對藝術從業者。但是,窘迫的生活也讓二人開始苦惱是否要繼續從事藝術創作。

出於對丈夫的愛,妻子德麗雅主動放棄了藝術,瞞著丈夫去了一家洗衣店當女工,從而支持丈夫的事業;令妻子沒想到的是,丈夫和她的想法如出一轍。為了支持自己的事業,丈夫也瞞著自己在從事燒鍋爐的底層工作。

這對夫妻對彼此心有靈犀的付出和本篇小說的結局異曲同工。在故事的最後,黛拉為了給丈夫買錶鏈,不惜賣掉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一頭秀髮,而丈夫為了給自己買一套名貴的梳子,偷偷賣掉了身上最昂貴的懷錶。

這樣的故事結局,其實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一種寬容。在現實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在相互付出這一點上很難達到高度的一致。

人們常說: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如果兩個人的感情從一開始就不對等,一個無限付出,另一個肆意揮霍,那麼,單方面付出的那個人就容易感到疲憊。因此,在一段成熟的感情抑或婚姻之中,付出和愛都是相互對等的,正如黛拉和吉姆之間那般默契。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3、看似小有遺憾的結局,事實上是莫大的圓滿

小說的結局在出人意料之餘又蘊含著淡淡的哀傷。對於這對身處美國底層社會的小夫妻而言,他們陰差陽錯地犧牲掉了自己身上最寶貴的財產。二十元的錶鏈和昂貴的梳子對於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可能意味著合身的新衣、嶄新的傢俱、豐盛的食物等。

可是,因為種種巧合,這兩個年輕人似乎都送了一份並不明智的禮物。這樣一個結局看似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構築了歐·亨利大師的一大文學特點——歐·亨利式結局。

這個看似遺憾的結局事實上是歐·亨利筆下最完美的一種結局。如果黛拉送了吉姆錶鏈,而吉姆沒有賣掉自己的懷錶,他就沒法送出黛拉心儀的昂貴梳子;假設吉姆送了黛拉梳子,黛拉不賣掉頭髮,她也無法用一塊八毛七為吉姆購置禮物。

歐·亨利先生匠心獨運,以這樣一個結局襯托出感情的高貴之處。足夠相愛的兩個人不管在怎樣的境況之下,總是想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對方最好的東西。

每當說起婚姻中的愛和奉獻,我便想起民國才女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一生純良,不捨愛與自由”,這句話,我覺得用在這兩人身上再貼切不過。

一個是文學界的奇女子,一生浪跡天涯,嚮往黃沙大漠;一個是執著浪漫的痴心漢,無論她去往何處,他都義無反顧。荷西為三毛放棄了原本的生活,遠赴他鄉,而三毛為了荷西甘願成為洗手煲羹湯的巧婦。

沒有什麼能比相愛的兩個人堅信對彼此的愛更為圓滿的結局了。正如小說結尾中寫的:

在所有送禮物的人之中,這兩位是最為聰明的。在所有交換禮物的人之中,他們也是最聰明的。

《麥琪的禮物》: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幸福婚姻的秘訣

4、結語

歐·亨利的這篇小說歌頌了現實生活中,平民百姓為愛犧牲、為愛奉獻的精神,也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婚姻的經營之道。當然,除了婚姻和愛情,這篇小說同樣站在批判現實主義的高度,無情地對當時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中為彼此犧牲的精神也顯得更為可歌可泣。

當然,這篇小說同樣也從人性的角度向讀者展示了底層勞動人民內心純樸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歐·亨利曾說:人世間所謂的生活是由大哭、抽泣、破涕為笑組合而成的,而在這之中抽泣佔了絕大部分。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總要無可避免地面對一些苦難,應對生活出的考題。也許苦難一時半刻也不能得到化解,但是人活著,就一定要相信愛,為愛做點什麼。因為唯有愛,無論何時何地,都具有一種乘風破浪的力量,讓人的心靈變得更加強大,讓一個人加倍地去熱愛生活。

同時,我們一定也不要忘了,苦難面前,每一個心中有愛、熱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END.

我是曉讀君,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每天為你用文字註釋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