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也算海洋强国,为何倭寇能如此猖獗?

一代天蕉194719518


如果说明朝是海洋强国,只能是在明成祖时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确实算得上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强国。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人员多达27000多人,船队有200多艘大船组成。最大的船长达48丈,即159米,宽18丈,即59米,和现代驱逐舰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大船。郑和船队成功的远洋航行,充分证明了明朝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郑和船队虽然规模庞大,在大洋称雄一时,但是他们不像西方地理大发现时的冒险家一样,一是为了经济贸易,二是为了殖民扩张。郑和下西洋肩负的是寻找建文帝下落的政治使命。等到确认建文帝确实不在海外,他们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从此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远洋活动了。

明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禁止民间海运通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锁国政策。另外,远洋活动需要巨额投入,如果没有丰厚的回报,这样的远洋活动是难以为继的,所以,海洋强国的地位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明朝政府虽然明文规定禁止民间海运通商,但是因为国际贸易巨大利益的诱惑,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世界各国的冒险家,都想来中国大捞一把。这些冒险家中日本人最多,因为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被沿海百姓称为“倭寇”。

倭寇使用的船只,最大的长达100尺,宽达30尺,船壳厚达七寸,超过了明军战舰的规模。据记载,极盛时期,每天有大小1200多艘船只在沿海活动。他们勾结当地士绅,欺压民众,猖獗一时。

郑和下西洋100多年后,到了嘉靖时期,皇帝迷信道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严嵩专权后,政治腐败,人民贫困,财政崩溃,军纪松弛。嘉靖32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与汉奸汪直、徐海勾结,在浙江,江苏登陆,抢掠几十个城市。因为明军军纪涣散,军无斗志,纷纷溃逃。这一事件彻底震惊了朝野!

因为倭寇对明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得明朝政府下决心消灭它们,彻底断绝倭寇之患,于是先后派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位将军率军去抗击倭寇。经过长达十年的战斗,终于消灭了猖獗一时的倭寇。





聂安东


大明海贼王——从为祸一方到“守国门”

明代时期的倭寇猖獗,是根据明朝中央政府的政策变化而变化的,且性质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性质上的改变了。

一、元末明初时期的倭寇

事实上,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倭寇犯边的记录了,只是当时主要侵犯的地区是朝鲜半岛(元初是行省,后来通过娶公主,才被允许成为属国)。因此到了现代后,就很少提及元代时期的倭寇犯边。


“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勾引本夷为犯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主要原因是有两个,一是日本本土施行了海禁,导致日本急需的中土产品急缺。二是忽必烈攻打日本。(是先于南宋末年时海禁,后元朝发动战争)

因此朱元璋建立明帝国时,历经了差不多百年的时间,日本倭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航海经验及获取了中土修建的海船。比如张士诚的军队中,就有一支纯“倭人”组成的卫队。

明朝建国之时,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当时需要面对残元在传统汉家北地(陕西、山西)、西南边陲等地的固守,以及其他起义军组成的政权(如川蜀区域)。

因此,现代网络最著名的那道白话文圣旨就出现了——“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其实这时刻的倭寇,主要组成更多是其他反对明朝的反对势力组成,并非完全是“倭寇”。

比如张士诚统治时期,就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水师,经商、或者曾从海路送一批粮食到元大都(燕京)。

另外元朝时期,注重商业,因此元时广东区域历来都是对外通商口岸,在《元史》中就记载了广东水师攻打东南亚各国。

所以这些忠于张士诚或元朝的水师,在明军攻来时,有部分是逃到海上,沦为海寇,而后勾结“倭人”,或是装扮成“倭人”,沿海攻击明朝实质控制区。

故而这个时期的禁海令及“倭寇犯边”的性质并非是明朝禁止对外贸易及联系,而是一种统一战争形式下的、对反对势力坚清壁野的战略。

二、明早期的“海禁”政策内涵、及海寇状况

在看明史时,有一种错觉,仿佛之间朱元璋一朝一直都在禁海。可是当仔细探究时,又会很奇怪,朱棣永乐三年,从哪里弄来的强大水师,来支持“郑和下西洋”的?

要知道,一个合格的水手、舵手、船长可是需要培养许多年才能完成远航的,要不也就不会有那句“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了。

朱棣时期的海禁很严,但是由于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水师的存在,因此这个时期的“海禁”性质就跟他爹朱元璋时期就有所不同了。

1、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2、(十月,永乐大帝派遣人出海告诫)“逃若在彼者,咸赦前过,稗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俊,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

"逃若在彼者,咸赦前过"其实这句话并非是朱棣的原创,早在千年前的汉武帝同样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当时汉武帝说是是长城的作用,长城可不仅仅是用来防御草原游牧的,同时还拥有禁止“逃民”。

因此,可以这样推断,朱棣即位后,立刻在永乐二年时,对内、外发布了命令,先是禁止民间造远洋海船,后对于之前反抗他爹朱元璋的反对势力是既往不咎,只要“稗复本业”,就可以“永为良民”。

到了永乐三年,还没有回归的“海外之人”,就要承受郑和舰队的雷霆战火,就如陈祖义,洪武初年其家族外逃,随后他成为海盗,历经十多年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

所以这个时期的“倭寇”、“海贼”,基本被郑和下西洋时,教育得成为了“良民”。

可朱棣并不满足于此,当郑和返航后,带回的财富使得朱棣在肃清大明周围海域的海寇后继续“迷失”了,“海禁”反而更加严格。此时的“海禁”性质变了,不再是朱元璋时期针对反对势力时的了,而是针对国内的私营商人。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豁番货,违者依律治罪。”——明成祖朱棣给交趾布政司的旨意“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大明律》

《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张明富先生就已经在此书中明确述说了一切了,南宋和元朝时期,私营商人走私逃税过多,同时也冲击了官营的利润,因此明成祖朱棣不仅仅要扩充他的钱袋子,还要看住谁敢窥视他的钱袋子。

三、明中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状况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工部尚书黄福的话很是有趣,直接来了个对比手法进行朝堂对奏:

“……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征交阯、北伐沙漠,而供给未尝乏绝。近年以来无大营造征伐之费,当有数年之积,而仓粮每岁仅足,设有水旱之灾、征调之用,将何以给之。”

明面上是跟朱瞻基抱怨钱不够用了,实则是告诉朱瞻基,“你爷爷靠下西洋,赚得盆满钵满的,你是仔卖爷田不心疼“。

这番对奏是在宣德五年四月丁酉记时说的,然后到了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朱瞻基再次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甚至宣德九年(1434年),还有明朝指挥使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

宣德十年朱瞻基死了,明英宗即位,在一群文臣的运作之下,终止下西洋贸易,最终哪怕是明英宗复辟成功,太监再次建议开海依旧没能成功。

但是“禁海令”依旧不断在重申……于是乎,“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这个时期,“倭寇”开始逐年不断增长,毕竟只有陆上的政策,海上的炮火已经被皇帝囚禁起来了,大不了全家找个海岛依旧能继续生活。

四、明中后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状况

在日本的《海船史》中提到了一点,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基本是九死一生(18次遣唐使,只有8次回国)。可到了明朝后,明正德时期,日本的使者所乘坐的船只不再是日本所造,而且借用国内的大船,略加改造。

明英宗的复辟,带给了明皇朝覆灭的种子,为了镇压反对者,明英宗启用了权臣,虽然最后又用文臣覆灭了这些权臣,可同时又赋予文臣内阁的高权利、高职务(之前的内阁最多也就正五品,此时已经是正二品官员)。

导致了朝政日趋腐败,明朝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废弛,御僻力量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尤其是南方豪强对卫所的军屯田的侵蚀,又致使了大量所谓军人逃亡,军队缺员严重,战斗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等等恶性状况加剧。

1、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泊主,辄望见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明史》2、“浙、闽海防久隳,战船、哨船十存一二”

甚至是卫所军官害怕出海驻守海岛,私自将卫所内迁,导致原先驻军的海岛被海贼所占据。

(大明的海贼王时代开启了)

因此到了嘉靖年间,“倭寇”从之前的癣疥之疾,逐渐成为动摇明朝统治的局面。

为什么是嘉靖?

主要是因为在嘉靖之前,明朝虽然没有废除“禁海令”(主要是朱元璋挖的那个坑),但是已经施行了勘合贸易。可嘉靖即位后,嘉靖二年,在浙江爆发了倭人争贡之役,两个大名的倭人为了争夺勘合贸易权,大打出手,最后在众臣提议和嘉靖的认可之下,全面“禁海”,中断一切贸易。

要知道,在明英宗复辟之后,已经有大量人员为了“讨生活”,进行海上走私贸易,取代之前朱棣——朱瞻基时代的官营贸易。

虽然这些私营商人,时商时盗,可至少还不会做得太过。结果嘉靖一个“断人财路”,已经在不断整合之后的华人海盗团体就不敢了,因此嘉靖在位45年里,“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尤其是王直,他的五峰海商集团,一度控制了日本萨摩国的松浦津。

嘉靖在位的45年,一部大明之海贼王在中国海域、日本海域、南洋海域上演了,这些“海贼”可不仅仅为祸中土,上岸劫掠、攻城掠地,他们还发行自己的规章制度,一度打得刚步入大航海时代的西洋人都要按他们的规则办事。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嘉靖皇帝死后的明穆宗(隆庆皇帝)认可的道理,随后修改政策,开启了“隆庆改革”。有效缓解了因嘉靖皇帝时期,明朝官员诱杀王直而导致的“海贼”集团再次整合成“虎鲨”的可能性。

虽然隆庆皇帝因“嗑药”早逝,但是万历皇帝即位后,虽没有政策上延续隆庆的开海,可是禁海令已经形同虚设。

因此那个攻城掠地的“大海贼”时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时代开启了,一个亦商亦匪的海盗王再次出现——郑芝龙!直至到他的儿子,“海贼守国门”的郑成功死后……大明的海贼王与明朝一起落下了帷幕。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一、当时日本国内处于战乱时期,很多日本武士被迫失业,当时日本的很多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联合一些流浪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趁大明海防空虚之际,趁机掠夺大明富裕的东南沿海,在抢夺大量财宝后,很多日本浪人和武士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二、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以至于沿海的渔民和商人失去了生计,也使得日本国内的很多商人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于是倭寇联合了一部分海盗和失去生计的渔民,倭寇里面很多都是中国人,比如:王直就曾经和倭寇合作,对明朝海边的百姓一路烧杀抢掠,根本就没什么后顾之忧。

三、明朝实施的屯田制度,严重影响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明朝后期部队军官吃空饷,军队内部训练荒废,军队人数严重不足,军队里大多是老弱病残,很多军队看到倭寇甚至还没有交战就望风而逃了,而倭寇很多都是训练有素的武士和浪人,他们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也非常强悍,曾经有一支五十多人的武士流窜大明国土三千多里,一路上杀害明朝士兵和百姓多达四千多人,一直到了南京城下。

四、明朝内部腐败严重,嘉靖皇帝不理内政,朝廷内斗非常严重,严嵩一手遮天,一些有能力的人比如:朱纨和张经都被其杀害,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后来朝廷重用了戚继光等一批民族英雄,戚继光带的兵训练有素,军队纪律良好,而且武器先进,经常会以少敌多,经过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倭寇祸乱终于被平息了下来。

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宁波港口:在明朝沿海的对外商贸口岸中,宁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宁波与日本直线相对。很多日本商人往来明朝,都要在宁波港口登陆。明朝建立初期,倭寇猖獗,为了防范日本的袭扰。朱元璋曾下令福建布政使对日本驶向宁波的商船,要严格检查后,才能停泊宁波港。

嘉靖年间,时任提督浙闽海防军务的朱纨下令砸掉了双屿港的贸易市场。日本商人和宁波周边靠贸易为生的人,他们的饭碗被砸掉了,没办法只能铤而走险了,最终导致了嘉靖时东南沿海倭寇大乱,明朝损失惨重。


公元前


每当官员试图剿灭他们就会引发暴力对抗,而这常常导致城镇失守。统治者的昏聩阻碍了中国打击海盗的努力。明朝后期的历史就像宣传民主制度优势的广告。有一位陈溢酒香另一位抛下大任,住进皇家园林研究长生不老的炼丹术,更有一位皇帝长达二三十年拒绝上朝,追求炼丹术的。这位就是1521年至1567年在位的嘉靖皇帝,他将帝国交到了宰辅组成内阁手中,但大臣们只关心个人的进退,而不是东南沿海的海盗之患!

在明朝嘉靖时期,抗击倭寇成为朝廷最为烦心的事情,而此时北方边疆的鞑靼部落又派兵南下,可以说明朝前后受敌。只是让人不解的是,明朝号称有280万的兵力,靼落部落也不过10万大军,而倭寇最多也才5万人,不管是怎么打,明朝都应该以绝对实力碾压。

为啥区区5万的倭寇明军一直剿灭不了?

1,明军实际人数没有那么多,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扫平战乱需要众多的兵力,但随意征兵却让百姓生活受苦。爱民如子的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军制,其明军数量高达120万,到了临终前兵力达到了180万,正是有了这群强兵,他大力反腐,也没人敢出兵反叛。

到了永乐军队高达220万人,主要还是明军战事频繁,而明军的战斗实力逐年下降,不过此深有不少军户逃走,因此总兵力并没有这么多,应该在200万左右,到了明英宗时期,兵力号称多达280万,不过朱祁镇率兵50万却被2万瓦剌军队打败。如此来看,50万是个虚职,最多也就十几万兵力,这样来看,280万军力,真实人数应该在100万左右。

2、江南兵力空额太多,和平年代明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各个安逸享乐驻扎在各地的军队空额现象眼中,特别是江南地区空额率高达70%。而嘉靖执行海禁后,倭寇不满,发起了对明朝的攻打,这些人的实力强横让明军节节败退。当时70多倭寇攻打南京,南直隶号称有12万大军,结果官兵却让百姓过去抵抗,实际上兵力只有7000多人,他们的战斗力太弱,能打败就见鬼了。而5万倭寇对明朝骚乱,其实这些队伍中有很多都是东南沿海的商人,他们对海禁政策不满,没有了营收后,转而自称是倭寇和关军厮杀,说到底还是嘉靖帝断了后路,他们不得不防!

以上就是我关于明朝也算海洋强国,为什么倭寇能够如此猖狂作出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李友


首先,我不认为明朝是海洋强国,对明朝而言,最出名的莫过于郑和的无敌舰队,但是这个舰队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虽然舰队十分庞大,但是如果真的用来实战,效果有待评估。宣德时期,郑和进行最后一次下西洋,这个舰队再也没有出现过历史舞台上,此后明朝基本没有进行过什么大规模的海战,也没有组建什么像样的海军,对付倭寇的方法,也都是趁其登陆进行围歼。嘉靖时期,胡宗宪以俞大猷为将领组建为了水军,征讨汪直、徐海,结果根本打不过,还是靠徐渭的计谋,从内部瓦解了他们得以取胜。

其次,倭寇猖獗的原因有明朝的原因也有日本的原因。一方面明朝实施海禁,海上作战能力较弱,缺乏抵御海盗的能力;另一方面,适逢日本内乱,这些日本浪人在本国混不下去,只好冒险来明朝沿海讨生活;再者,明朝内乱加剧,一些明朝本土人士借机当了海盗,很多势力较大的海盗团伙,领导人是明朝人,倭寇只是他们的打手。


文史并蒂


认真读大明王朝1566,你会知道当时官商勾结,大作海上贸易,大家有钱赚肯定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些倭寇都是海盗带回来的,都为为大海盗头子汪直、徐海卖命的。当时日本处于它们国家的战国时期,这些失败者的手下在日本待不下去了,只好出海营生,结果碰到了海上霸王汪直和徐海这两支舰队,都被收编了,海盗就是以抢劫卫生,靠了岸抢沿海居民,抢完就跑,这些倭寇不是一般的倭寇,大都是武士或浪人,都生怀绝技,不好对付。最后还是被胡宗宪和戚继光干掉了。其实明朝海军是当时最强大的舰队,参考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郑和舰队军士比南洋一个国家士兵还多。厉害吧,绝对的超级舰队,相当于现在的美国航母舰队。


新说点评


明朝是海洋强国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永乐时期的明朝,才是海上强国。

下面咱们说说,倭寇为何猖獗。

倭寇是乌合之众?

把倭寇提升到军事角度来说,有人也许会不同意。一直有人说,倭寇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么说的人,应该没有仔细的了解过当时倭寇的战斗力。要说海盗是乌合之众当然没问题,但是,倭寇绝不是。


大明1555年,有一股四五十人的倭寇,扫荡了半个南方,直接抢到了南京城下,想抢谁抢谁,当时的明朝,号称有守军二十万,还是没遏制住这帮倭寇。有文记载:《明史·日本传》“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后有人统计这伙倭寇造成的损失:横行三省共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

由此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乏战斗力惊人的。很多都是在日本内战中败阵下来的武士,虽然战败,但是毕竟经过战争历练。有实战经验啊。

而且,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倭寇,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伙。而且还有战术。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有记载: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居高临险,坐待我师,只至日暮,乘我惰气而出。

也就是说,先采取守势,等对面官兵的气势下来了,再伺机而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倭寇是有组织有战术的军事组织,而不是一群流氓,乌合之众。

明军才是乌合之众?

那么,当时,明朝的军事情况如何呢?

明朝号称常备军 二百多万。按道理,用人堆也堆死倭寇这5万多人了。但是,仗不是这么打的,也一定不能这么算。

明朝当时的常备军是军户制。什么是军户制,就是说这一户家庭里,要保证出一个老爷们去当兵。无条件的。

明朝的备军,就是根据这个军户的数量统计出来的。但是,由于当时军人转业后的待遇实在是差,在加上战争死亡率高,所以,这人数。根本就是书面上的。

就算有些人去当兵了,由于长年没战事,没征用过,所以,个别的都让人指派干别的了,还有甚者,借人给自己家当奴仆去了。严重的地方,守军人数百之一二就不错了。

就是这种守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当时,可用的兵,没有那么多。战斗力也是不行。

再有,明朝当时的武官没什么地位。作战指挥员的水平普遍较差。由于政治黑暗,很多都是关系户。

即使通过正经渠道考上来了,当时对于武官的笔试要求,只是会几个大字就行。这是当时文官集团的小猫腻。他们不想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全才。听话会打仗就好。

所以,当时想找一个懂策略谋划的作战指挥家,比较难。普遍水平低下。

虽然难,但也不是没有。即使兵够将足,还有一个问题得解决——粮草军需。

当时根据制度,部队的军需是由中央统一配发,但是这个统一,是再由中央摊派给下面的各个政府机构。

举个例子,张三军队需要3000石粮。由浙江下的8个县城给凑齐,每个县城多少多少。可是,到了送军需的时候,不是他没有,就是他不够。最后这3000石,能收上来多少。得看人家意思。

所以,还想马儿跑,还不给吃草。这当时明朝的军事体制,乌烟瘴气。当然,整个朝庭,也是被政治斗争搞的乌烟瘴气。

题外话, 戚继光,是如何胜的呢?

戚家军这个就不介绍了,就算不知道戚继光是明朝的,也知道由戚家军这一说。我们就看看,戚继光做了什么?


首先,戚继光为帅,这个将领水平不够的问题解决了。

其次,戚继光申请招兵改革,他专门招农村出来的志愿兵。就是心甘情愿来打仗当兵的人。并对他们进行道德政治改造。让他们懂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类的道理。并且,尽量保证军需粮饷的按时供应。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提到过:戚继光的二儿子因违反军纪,而被他杀了,以正军法; 可见,他的军纪之严。逃兵?不存在的。

最后,戚继光改变作战方式,创立鸳鸯阵。战法克制,大打的倭寇是四处奔逃。

当然,戚继光将军的所作所为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只是粗略的看一下。正是这么多的改革,才让戚家军成为了抗倭英雄。才让倭寇闻风丧胆。

见识有限,如有不对之处,望批评指正。


姑苏表哥不慕容


主要是沿海军队的主官们都进行明为*经商*实为*走私*活动,而且同倭寇们有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军官们没有精力和心思抓军队的建设和管理,所以军纪涣散,军队长期缺少训练,根本没有战斗力,下面详细的介绍一下。

嘉靖帝年间,日本有一批由破产农民、城市失业的流民、失意的武士和破产的商人们组成的海盗集团,经常到中国的沿海地区烧杀抢掠,他们和中国的海盗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到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城市公开杀人抢劫,由于其中日本人居多,所以明朝政府把他们称为*倭寇*。

公元1553年,大批倭寇侵略中国的沿海地区,接连攻打了十几个城市,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在明朝权臣张居正的举荐下,朝廷把戚继光调到浙江,命令他负责剿灭倭寇。

戚继光出身军事世家,从小喜欢学习兵法和武功,少年时就练就了一身好武功,17岁就参加了军队,在军中是屡建战攻。这次倭寇入侵,他发誓一定要铲除倭寇,报效国家。

他到浙江后,通过很长时间的微服私访,发现当地的很多主政的官员和军队里的一些军官,同海盗倭寇们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所以当地的驻军训练废驰,军纪涣散,根本没有战斗力。

他决定招募新兵,把原来的军队都解散了,当时浙江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们被倭寇害惨了,都憋了一肚子气,早就想杀倭寇们替亲人们报仇,一听说戚继光在招兵打倭寇,大家都纷纷报名参军,很快这支军队就招募了近5000的新兵。

戚继光严格训练这支新军,平时经常和士兵们交谈,教育他们英勇杀敌,报效国家。戚继光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的阵法。就是每12个人为一组,前面的人为队长,后面的两个人拿盾牌,两个人拿大竹子(竹子的顶部削的非常尖锐)做的兵器,4个人在盾牌的掩护下拿长枪,后面的拿火筒,最后的是伙夫。这种阵形灵活多变,长短武器相互配合,杀伤力很强,在大军作战中杀伤力很大。

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台州,戚继光率领大军前往台州围剿,那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倭寇被*鸳鸯阵*打得溃不成军,狼奔豕突的逃跑了。有的跑到大船上躲了起来,戚继光又用火炮打击,倭寇们纷纷投降,此战一共消灭倭寇6000多人。这一战打出了明朝军队的军威,倭寇们把戚继光领导的军队叫*戚家军。

后来,戚家军在福建仙游又消灭了2000多倭寇,胜下的几千倭寇占据漳浦蔡丕岭,凭借有利地形死守。戚继光是亲自率领大军攀登上悬崖,倭寇们是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多倭寇都掉到悬崖下摔死了,此战共打死倭寇近万人。过了几年后,明朝沿海地区的倭寇都逐渐的消灭了。


隐者康司马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兴为您解答。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生死对决,此时的战船分上下三层,高数丈(一丈是3.33米),而且每一层都可以骑兵在上面灵活走动,大的船容纳3000人,小的2000人,这样的战船绝对是世界巅峰水平。朱元璋深感陈友谅战船威力,在战胜陈友谅后,按照陈友谅战船的标准改良了明朝战船。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舰队出海,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出海船只在陈友谅原有战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比陈友谅的战船有过而无不及处。从这两个事件来看,明朝不仅是海洋强国,更是海洋大国,只是为什么倭寇如此猖獗呢?

明初形势,朱元璋采取外交手段解决

明初,战乱多年,由于明朝统治者忙于恢复经济,工作中心全部放在国内建设中。当然,沿海地区安全也需要明朝政府负责,可是朱元璋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倭寇问题,所以派遣杨载一行七人出使日本,警告日本。

可是,朱元璋派遣使者之时,正好日本内部也战乱不断,日本南朝的良怀亲王对于元朝派遣军队攻打日本之事耿耿于怀,他并不知道朱元璋与元朝的敌对关系,所以非但不接受和解,还杀了使者,扣留了杨载。日本的内乱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日本武士在国内待不下去,纷纷走上了倭寇的行列。此时,倭寇不仅是侵扰山东半岛,连江浙、福建沿海也出现了倭寇,猖獗程度史无前例。

倭寇虽然猖獗,但朱元璋还是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所以派出了第二波使团,这一次使团也不辱使命,将朱元璋的意思与日本人交代清楚。当然,朱元璋也了解到日本的现状,因此对外交手段解决倭寇问题产生了怀疑,开始加强海防,并且实行海禁政策,此时由于海防政策,倭寇也未能掀起大风浪。

朱棣的外交与清剿

日本的南北战争最终以北朝的胜利而结束,日本执政者主动清剿倭寇,派出使者与明和好,一方面为了缓和与明朝的关系,一方面向明朝纳贡换取明朝的赏赐。由于日本和平时期持续时间较短,国内战乱又导致倭寇侵扰明朝沿海地区,因此朱棣派出刘江清剿倭寇,经过望海埚一战,日本的倭寇基本被肃清,此后百年间倭寇未敢侵扰明朝。

海禁政策再引倭寇战乱

明朝海禁政策,受害最深刻的还是沿海地区商人,一旦正当途径无法进行贸易,走私便开始盛行。无政府管理状态下,一旦有人走私赚钱,其他人就会蜂拥而至,但蛋糕永远都是有限的,所以走私者在海上建立非法武装,武装走私也成为了主旋律,亦商亦匪的倭寇成为主力。明嘉靖年间,倭寇又开始嚣张,此时的倭寇已经不是真正的倭寇了,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中国人。嘉靖年间,还发生了日本使者“争贡事件”事件,嘉靖皇帝颁布了更加严厉的海禁诞生,这样以来倭寇更加嚣张。

明朝的商匪在海上不断壮大,尤其是王直,掌握海上所有的倭寇,势力不断增加,此时很多日本人也为王直效力,倭寇在王直的带领下,有计划的侵扰明朝,但不至于无组织、无纪律,胡宗宪抓住王直后,被迫将其杀害,导致倭寇疯狂报复,反而让倭寇气焰更加嚣张。

嘉靖皇帝忙于炼丹,朝廷内政有严嵩把持,奸臣当道,残害忠良、边事废弛、吞没军饷。同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军屯田他们都敢下手了,卫所军丁被豪强势家占役,军士不堪虐待纷纷逃亡。倭寇对于沿海地区的侵扰,也使得地方官员惧怕倭寇,不敢与之交战。倭寇漂泊与海上,居无定所,即便是派出强大的明军舰队,也找不倭寇落脚点,往往是无功而返,这样以来,反而又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因此即便明朝是海洋强国,对于倭寇之乱海上相当“头疼”。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应了这句古话,嚣张的倭寇被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消灭,换来了明朝沿海地区的安全。明朝也在张居正、高拱等人的努力下,调整了海防政策,开放一小部分地区,长久被压制的民间商业活力仍然迸发出来,明朝迎来了久未的安定时期。


史海魅影


也不是倭寇不怕明朝,而是在要么饿死要么铤而走险之前他们选择了前者。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海禁严格

利益的力量是巨大的。明朝两役之后官方贸易基本断绝,所以要想继续贸易,就只能铤而走险走私了。所谓的“倭寇”,实际上是武装海盗和走私商人兼而有之。

第二、中断海贸。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片帆寸板不得入海”的禁海禁商闭关锁国政策。倭寇的劫掠自元朝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之后便已开始出现,明朝政府突然中断了海外的贸易,导致海上走私分子和明朝发生的一场将近二十年的战争。说白了,那些海盗也是明朝人,倭寇嘛,就是真正的日本人其实不多,大概占其中的百分之十几吧!主体的海坡那些海盗,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嘛,可以说是明朝内部的争斗

第三、日本国库虚空。

国穷啊!穷的都没裤子穿。倭国本就资源短缺,加上国内内战不断,物资极度匮乏,连个统一的政权都木有,为了填饱肚子,这些穷凶恶极的倭寇只能铤而走险。想抢东西就要就要物色个有钱的主,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就当属大明朝了,一水之隔的倭国当然是最清楚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