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還會跟你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桔皮


我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理由如下:

1、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孔融讓梨不是讓給弟弟,而是讓給哥哥們,這裡面蘊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會法則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強食法則同樣適應人類社會,那就是當你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頭,你才可能換來強者一句誇:這小子懂規矩。

2、這些優秀的傳統故事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即使可能存在演義或潤色的地方,也不失為鮮活的歷史資料,讓孩子多接觸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故事,能激發他學習對歷史的興趣。只有瞭解歷史,才能自信地面向未來。

3、講歷史故事也是很好地與孩子互動交流的形式,寓教於樂,既增進感情,又拓展知識面。只有建立心靈溝通的親子關係,才能擺脫單純“衣食父母”的尷尬角色。





百年青島


我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

我讀小學課本就教孔融讓梨的故事。做為千年傳承的故事,一定有它生命力的地方。

傳承尊老愛幼的謙讓美德。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現在計劃生育,很多家庭獨生。一個小孩指揮6個大人,一般不缺吃,也不會看重一個梨子大小差別。但是小時候的我社會物質匱乏,吃個雞蛋就不得了。媽媽給我們過生日,水煮兩個蛋一碗麵,三個姐弟,誰生日吃一個雞蛋,另一個雞蛋給其他姐弟瓜分半個雞蛋。最辛苦的媽媽沒有吃到蛋。想想心有不忍,那時候雖然學了孔融讓梨,沒有一個孩子把雞蛋讓給媽媽吃。知與行,還是有差距。

告訴弱者學會低頭

百年青島認為:“蘊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會法則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強食法則同樣適應人類社會,那就是當你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頭,你才可能換來強者一句誇:這小子懂規矩。”我也覺得深有體會。記得我很小,沒有弟妹的時候,去鄰居家玩,我帶的爆米花被鄰居孩子強行瓜分。還哄騙我去偷拿爸爸鋼筆,煙去給他們。當自己力量不夠,沒有能力要到大額度物質,不如學會舍。

深入瞭解,方知善始善終的難度

小時候孔融美德故事,家喻戶曉,傳承千年。這樣孩子為什麼成年後被曹操以不孝殺了?眾多考證,歷史真相湮滅在時間長河。人應如何做人處事,才得以善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能力不足,請為家人活著。


夏蓮老師


我想我不會!

我想我多能體會的就是與時俱進!我不能否認的是,很多的精神很多的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和保護,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要與時俱進。

現階段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多樣化,多媒體和知識的公開化讓孩子和我們成人會更加的瞭解著是當代的進步和發展。孩子的謙讓很重要可是我覺著在現代社會真實更加重要。看見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努力的追求,是自己的東西就要保護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著實是為了面子失去了很多。朋友和孩子來家裡玩,看上我兒子的一個小熊,我知道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他每晚都會摟著小熊睡覺。兒子抓住不放,我並沒有對兒子說什麼讓別人玩一會,要學會謙讓。我只是對朋友的孩子說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如果你喜歡下次叔叔可以給你帶一個!雖然最後和朋友不歡而散,但是我看到了兒子眼神中的感激!有的時候,我們家交給孩子不僅又是謙讓,還有做真實的自己!

我是秋風嫵媚,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成長!


秋風嫵媚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千百年來,之所以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情商,愛商,智商的故事。

小小年紀的孔融,在吃梨時主動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這是多麼的懂事,讓人欽佩。幾歲的小孩就有了這樣的覺悟,可見其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有多優秀,加之孩子本身的情商很高,做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舉動,都讓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們都身為人父人母,每次教導小孩也都是以身作則,諄諄教誨。當今社會,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教育子女,無不是從每一個細節處入手,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古人云:3歲看大,7歲看老,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或這或那的犯些小錯誤,也正是從這些錯誤的認知當中,每一位小朋友才慢慢的學會了長大,明辯了是非。

我們現在很多的孩子都過得很充實。學習.生活.娛樂三不誤,筆者認為,小夥伴們在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也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怡然自得,徳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長大後做一個有著中華優良傳統的中國人!




行雲流水999888999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知書達禮開始】會講,並且要一代一代講下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一個傳承中華美德的小故事,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它故事簡短,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非常富有教育意義。孔融弟兄七個,排行老六。孔融四歲的時候,家裡吃梨,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看見了問他:“為什麼不拿大的?”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父親又問:“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孔融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得到大家的稱讚。

故事短小精悍,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孔融聰明懂事、尊老愛幼的形象躍然於紙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長幼有序、懂得謙讓。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

然而,現在有好多人對《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產生質疑,認為它是一碗“假雞湯”。原因在於這個故事沒有載於正史,只是在孔家後人所修的《融家傳》中有所記載,沒有權威性,認為故事可能不具有真實性。用一個虛假的故事世代傳承,會讓我們的中華文化大打折扣。我對這種質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並非所有的事實都會記載於正史,沒有記載的事事實也不一定就不是事實。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儒將,出生在一個有禮有節的家庭。一生為官,性情剛直不阿,在文學和政治方面都有著很大的成就。他的為人及言行對當時及後人都產生的很大的影響。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孔融這個人是真實的,是個賢人,並且這個故事具有傳承性。在目前社會環境下更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時下,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生育觀念普遍改變,一孩兒家庭居多。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就是眾多整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應有盡有,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品德、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導致了現在的大多數孩子以個人為中心,形成了自私、自利、任性、豪橫、不知道尊重別人、不懂得與人分享的性格特點。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孔融讓梨》的故事更具有傳承的價值。它教育孩子們要孝敬老人、尊重他人、長幼有序、懂得謙讓、學會分享等,這恰恰是當代兒童所缺少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父母講,上學後又聽老師講,現在我們還要講給自己的孩子,還要讓孩子講給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一直講下去。讓中華美德持續傳承下去,讓中華文化無限流傳下去。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知書達禮開始。


家委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耳熟能詳,意在推崇謙讓精神,或遵守良好的道德習俗。但我們絕對僅僅是簡單講一個故事給孩子聽就好,因為社會在變化。


孔融讓梨的另類解讀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侯,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個人每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於是我們三個人開始比賽剪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努力和代價!”


這大概是”孔融讓梨“的美國版吧。兩位母親的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社會複雜,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懂得審時度勢。謙讓是善良,但是公正也很重要。如果披著善良的外衣而投機取巧,那不可取。


孔融其人其事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少有異才,勤奮好學,曾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


孔融讓梨是真事嗎?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最早的引用來自《融家傳》,這本書從名可知,是孔家編撰的,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因此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同樣的,華盛頓的“落櫻神斧”、愛迪生的“鏡子無影燈”,都曾收入教材,但後來證明都是杜撰的。


史書上關於孔融的記載: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黃巾軍從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帶人截擊,被黃巾軍擊敗,孔融束手無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請劉備。劉備派三千人過來擊退黃巾軍。

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

大敵當前,談笑自若,他以為他是諸葛亮呢?最後呢,城被破,妻、子被人俘虜。

還有後來不斷得罪曹操。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從這些來看,就算孔融讓梨是真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也得分開來看,不是全部值得學習的。


殘陽暮裡酹江月


作為一個四歲小孩的爸爸,我經常會給兒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本身是個傳統文化愛好者,從這個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謙卦」「孔姓」「三國」很多方面,對小孩的教育很有幫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觀,啟蒙基礎的文化素養。下面我就具體解析一下各個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讓梨”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雖然他一生爭議較大,還留下了一些汙名,最後也被誅殺滅族,但這些和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孝悌」說的是孝悌之道,這裡主要是悌即兄則友,弟則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護,尊重和相互幫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謙卦」提起“謙謙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這句話是來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謙卦”,是初六爻的爻辭,原文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號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族屬繁衍日眾,從魯國(山東曲阜)遍及全國各州府縣。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

「三國」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歷史名詞。漢獻帝即位後,任孔融為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建安七子之一,漢建安年間的七位文學家分別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得到了後世的普遍承認,文學特點統稱為“建安風骨”。

其實還能發散更多,不過我這裡就點到為止,如果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下面留言。最後,我想說這麼好的故事有什麼理由不講給孩子們聽呢?





老牛蹄切


會講

《孔融讓梨》還是很經典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是每位家長都要為自己孩子上的必修課,而且不止一次地教,還少不了諸如“囊螢映雪”、“管鮑之交”、“張良拜師”、“一諾千金”之類,這些故事講了千百年,為什麼還要不厭其煩地講給孩子聽呢?

小孩子一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用什麼樣的顏料,將來孩子這張白紙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色彩。家長一遍遍地講這些道德故事,意在教會孩子禮讓、勤奮、尊重、信諾,效果達到了嗎?首先看一下這些故事到底是什麼:

⚠️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幼年時期,家裡每到吃梨、蘋果的時候,孔融都會拿一個最小的吃,把大的讓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們,父親問他原因,孔融就說:我年紀最小,也應該吃最小的。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成為謙讓懂禮貌的典範。

⚠️蘇武牧羊

西漢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由於出使之中出現了匈奴內部以及漢匈之間的矛盾牽連到漢朝使者蘇武,匈奴貴族就想趁機招降,卻遭到蘇武的堅決拒絕。於是蘇武就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今天俄羅斯境內),蘇武一人手持漢使符節牧羊,一刻不離身,最終在十九年後才回到自己的祖國。“蘇武牧羊”就成了忠心愛國的典範。

⚠️緹縈救父

西漢時期的官吏淳于意被判處肉刑(古代的一種對身體刑罰,包括斬首、鞭笞等),被押送去京城,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一路追隨父親,為了救自己的父親,緹縈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不但救下了父親,漢文帝還廢除了肉刑。緹縈的孝順至今還在感動我們。

⚠️一諾千金

秦末,項羽手下的將軍季布,性情狹義耿直,凡是答應過別人的事情,不論出現多大的阻礙,他都會想方設法去完成,就是為了不背棄對他人的承諾。在司馬遷的《史記 季布欒佈列傳》中對季布的評價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一諾千金的故事,不輕易背棄自己許下的諾言,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的楊時和遊酢是同窗,一天,倆人一起去家中拜訪老師程頤,請教學問,正好這時候老師在休息。倆人不好意思去打擾老師休息,就站在門口靜靜地等老師醒來。不一會就下起了大雪,等老師醒來的時候,積雪差不多一尺深了。“程門立雪”成了尊敬師長的典範。

⚠️管鮑之交

管仲、鮑叔牙同為春秋時齊國桓公的謀士,在這之前,倆人一起做生意,管仲經常佔便宜。後來遇到齊國內亂,二人分別輔佐公子繼承國君之位,經過一番鬥爭,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失勢,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成為大名鼎鼎的齊桓公。而在此時,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為宰相輔助桓公稱霸天下,鮑叔牙則屈居其下毫無怨言,二人真摯的友誼感動著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

⚠️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的軍師前,一次出門在橋上遇到一位奇怪的老人,老人當著張良的面把鞋子脫了扔到橋下,讓張良幫他撿回來,張良看對方是個老者,就默默去撿回來穿上,如此重複兩次,張良雖然有怒火,但忍住了,老人笑著說:孺子可教也,並贈送他一本書《太公兵法》,為後來輔佐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尊敬老人、隱忍自己同樣值得學習。

⚠️崔樞還珠

唐代書生崔樞,在進京趕考的途中結識了一位商人,後來商人病逝前送給崔樞一顆價值不菲的明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明珠,而是將它一起埋進棺材。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崔樞不貪財也被傳為美談。

⚠️許衡不食梨

許衡是元朝的理學家,一次盛夏趕路,十分口渴,正好這時路邊有幾棵梨樹,路人都爭相摘取,只有許衡一動不動。旁人勸說他:這梨樹長在路邊,又沒主人看著,你何必介意,一起來吃吧。許衡回到:梨樹沒有主人,而我的心中卻有主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被外界誘惑干擾,這是做人的根本,別人丟失的東西並不屬於自己。

⚠️囊螢映雪

車胤、孫康家境貧寒,但是二人非常勤奮學習,車胤在夏天的時候抓很多小螢火蟲,裝進布袋裡用來夜裡照明讀書,而孫康則在大雪天利用白雪反射的光線來讀書,最終通過努力,二人成就非凡。“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經過努力怎麼能有所成就呢?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這些故事傳遞了幾乎所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有必要學,有必要從小就學,所以父母一遍遍地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即使講爛了也要講,畢竟孩子的德行要從小培養。

父母做的沒有錯,但也只是第一步:言傳。言傳在孩子的教育中佔據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應當是身教,父母以身作則,起示範作用,這樣引領孩子去“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我們常說的“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也大抵如此。

“三分言傳,七分身教”,如果父母只停留在講故事型的說教,而日常言行舉止毫不約束,肯定是不行的,


滿目琳琅


我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1. 孔融讓梨是我們中華歷史有名的典故,跟孩子講,也是在給薰陶我們的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孩子對我們中華古典文化的熱愛。
  2. 孔融讓梨體現的是人性的光輝,不管時代怎麼轉變,做人的基本傳統美德還是要具備的。我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能培養這種謙讓的品性。

其實我覺得作為家長朋友應該正確去理解,孔融讓梨這個歷史典故的意義。不要歪曲了它的含義,不然你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

還有就是一定根據實際的情況和合適的時機,給孩子去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比如:在孩子睡前故事可以講一講孔融讓梨,在孩子平時就灌輸一種謙讓懂事的觀念。而不是真的到“分梨”的時候,小朋友們發生爭執了,再去講孔融讓梨。用自己的威嚴去讓孩子認同你的觀點,這樣反而起到了反效果。這樣孩子不是真的謙讓,而是在討好,在用心機。這不能怨孩子,更不能怨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們家長朋友在實際操作中欠缺一點考慮。

其實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智慧的,希望在講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的時候,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它講好,讓它真正的在我們孩子身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愛我所愛小娜娜


首先,我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但是仔細推敲,“融四歲,能讓梨”。孔融真的四歲就懂得謙讓了嗎?還是家長的教唆?

我覺得,在孩子16歲之前,都不要過多的讓他接觸到社會的殘酷、人性的虛偽。16歲之前的孩子:要天真活潑、誠實守信,也要遵守社會規則。

其次,四歲的孩子其實出於本能的佔有慾,都不會分享最好的玩具、最大的梨兒。

因此,過早的教會孩子所謂“謙讓”,可能會導致孩子過分掩飾內心想法,變得唯唯諾諾,變得膽小。甚至為了迎合大人、獲得誇獎而撒謊,早早的成為一個“心機”boy。

我給孩子講孔融讓梨,與其給他說“謙讓”,還不如給他談“分享”。我會說:“孔融其實也想吃最大的梨兒,因為最大的梨兒又甜又有人。他其實可以把梨兒對半切開,與哥哥分享。這樣他和哥哥都很開心啦!”

以這樣的思維,教會孩子大膽合理地表達心中最真實的想法,並和別人實現雙贏。大膽表露想法,這在今後的學習中都很重要。比如,積極主動回答老師問題,孩子既主動思考了,還逗老師喜歡。

最後,請大家再想想,現代社會需要的到底是“謙讓”還是“分享與合作”呢?

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就業形勢越發嚴峻。今後我們的孩子立足於社會,到底需要韜光養晦的謙讓呢,還是當仁不讓的自我展示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