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桔皮


我会跟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理由如下:

1、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的是,孔融让梨不是让给弟弟,而是让给哥哥们,这里面蕴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强食法则同样适应人类社会,那就是当你力量弱小的时候要学会低头,你才可能换来强者一句夸:这小子懂规矩。

2、这些优秀的传统故事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即使可能存在演义或润色的地方,也不失为鲜活的历史资料,让孩子多接触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故事,能激发他学习对历史的兴趣。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自信地面向未来。

3、讲历史故事也是很好地与孩子互动交流的形式,寓教于乐,既增进感情,又拓展知识面。只有建立心灵沟通的亲子关系,才能摆脱单纯“衣食父母”的尴尬角色。





百年青岛


我会跟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

我读小学课本就教孔融让梨的故事。做为千年传承的故事,一定有它生命力的地方。

传承尊老爱幼的谦让美德。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现在计划生育,很多家庭独生。一个小孩指挥6个大人,一般不缺吃,也不会看重一个梨子大小差别。但是小时候的我社会物质匮乏,吃个鸡蛋就不得了。妈妈给我们过生日,水煮两个蛋一碗面,三个姐弟,谁生日吃一个鸡蛋,另一个鸡蛋给其他姐弟瓜分半个鸡蛋。最辛苦的妈妈没有吃到蛋。想想心有不忍,那时候虽然学了孔融让梨,没有一个孩子把鸡蛋让给妈妈吃。知与行,还是有差距。

告诉弱者学会低头

百年青岛认为:“蕴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强食法则同样适应人类社会,那就是当你力量弱小的时候要学会低头,你才可能换来强者一句夸:这小子懂规矩。”我也觉得深有体会。记得我很小,没有弟妹的时候,去邻居家玩,我带的爆米花被邻居孩子强行瓜分。还哄骗我去偷拿爸爸钢笔,烟去给他们。当自己力量不够,没有能力要到大额度物质,不如学会舍。

深入了解,方知善始善终的难度

小时候孔融美德故事,家喻户晓,传承千年。这样孩子为什么成年后被曹操以不孝杀了?众多考证,历史真相湮灭在时间长河。人应如何做人处事,才得以善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能力不足,请为家人活着。


夏莲老师


我想我不会!

我想我多能体会的就是与时俱进!我不能否认的是,很多的精神很多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可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要与时俱进。

现阶段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多样化,多媒体和知识的公开化让孩子和我们成人会更加的了解着是当代的进步和发展。孩子的谦让很重要可是我觉着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加重要。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努力的追求,是自己的东西就要保护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着实是为了面子失去了很多。朋友和孩子来家里玩,看上我儿子的一个小熊,我知道那是我儿子最喜欢的玩具,他每晚都会搂着小熊睡觉。儿子抓住不放,我并没有对儿子说什么让别人玩一会,要学会谦让。我只是对朋友的孩子说那是我儿子最喜欢的玩具,如果你喜欢下次叔叔可以给你带一个!虽然最后和朋友不欢而散,但是我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感激!有的时候,我们家交给孩子不仅又是谦让,还有做真实的自己!

我是秋风妩媚,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成长!


秋风妩媚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千百年来,之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情商,爱商,智商的故事。

小小年纪的孔融,在吃梨时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这是多么的懂事,让人钦佩。几岁的小孩就有了这样的觉悟,可见其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多优秀,加之孩子本身的情商很高,做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举动,都让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们都身为人父人母,每次教导小孩也都是以身作则,谆谆教诲。当今社会,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教育子女,无不是从每一个细节处入手,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或这或那的犯些小错误,也正是从这些错误的认知当中,每一位小朋友才慢慢的学会了长大,明辩了是非。

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过得很充实。学习.生活.娱乐三不误,笔者认为,小伙伴们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怡然自得,徳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长大后做一个有着中华优良传统的中国人!




行云流水999888999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知书达礼开始】会讲,并且要一代一代讲下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个传承中华美德的小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它故事简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非常富有教育意义。孔融弟兄七个,排行老六。孔融四岁的时候,家里吃梨,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父亲又问:“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吗?”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孔融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得到大家的称赞。

故事短小精悍,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孔融聪明懂事、尊老爱幼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懂得谦让。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

然而,现在有好多人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产生质疑,认为它是一碗“假鸡汤”。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没有载于正史,只是在孔家后人所修的《融家传》中有所记载,没有权威性,认为故事可能不具有真实性。用一个虚假的故事世代传承,会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大打折扣。我对这种质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并非所有的事实都会记载于正史,没有记载的事事实也不一定就不是事实。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儒将,出生在一个有礼有节的家庭。一生为官,性情刚直不阿,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他的为人及言行对当时及后人都产生的很大的影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孔融这个人是真实的,是个贤人,并且这个故事具有传承性。在目前社会环境下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生育观念普遍改变,一孩儿家庭居多。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众多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应有尽有,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品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了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以个人为中心,形成了自私、自利、任性、豪横、不知道尊重别人、不懂得与人分享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孔融让梨》的故事更具有传承的价值。它教育孩子们要孝敬老人、尊重他人、长幼有序、懂得谦让、学会分享等,这恰恰是当代儿童所缺少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讲,上学后又听老师讲,现在我们还要讲给自己的孩子,还要让孩子讲给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一直讲下去。让中华美德持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无限流传下去。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知书达礼开始。


家委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耳熟能详,意在推崇谦让精神,或遵守良好的道德习俗。但我们绝对仅仅是简单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就好,因为社会在变化。


孔融让梨的另类解读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这大概是”孔融让梨“的美国版吧。两位母亲的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社会复杂,在教导孩子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审时度势。谦让是善良,但是公正也很重要。如果披着善良的外衣而投机取巧,那不可取。


孔融其人其事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曾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孔融让梨是真事吗?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最早的引用来自《融家传》,这本书从名可知,是孔家编撰的,是本什么书,何人所作、何时成书,现在无人知晓。因此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同样的,华盛顿的“落樱神斧”、爱迪生的“镜子无影灯”,都曾收入教材,但后来证明都是杜撰的。


史书上关于孔融的记载: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黄巾军从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带人截击,被黄巾军击败,孔融束手无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请刘备。刘备派三千人过来击退黄巾军。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大敌当前,谈笑自若,他以为他是诸葛亮呢?最后呢,城被破,妻、子被人俘虏。

还有后来不断得罪曹操。

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从这些来看,就算孔融让梨是真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得分开来看,不是全部值得学习的。


殘陽暮里酹江月


作为一个四岁小孩的爸爸,我经常会给儿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本身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从这个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谦卦」「孔姓」「三国」很多方面,对小孩的教育很有帮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观,启蒙基础的文化素养。下面我就具体解析一下各个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让梨”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虽然他一生争议较大,还留下了一些污名,最后也被诛杀灭族,但这些和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孝悌」说的是孝悌之道,这里主要是悌即兄则友,弟则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尊重和相互帮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谦卦」提起“谦谦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这句话是来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谦卦”,是初六爻的爻辞,原文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从鲁国(山东曲阜)遍及全国各州府县。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

「三国」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历史名词。汉献帝即位后,任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建安七子之一,汉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分别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文学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其实还能发散更多,不过我这里就点到为止,如果各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下面留言。最后,我想说这么好的故事有什么理由不讲给孩子们听呢?





老牛蹄切


会讲

《孔融让梨》还是很经典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是每位家长都要为自己孩子上的必修课,而且不止一次地教,还少不了诸如“囊萤映雪”、“管鲍之交”、“张良拜师”、“一诺千金”之类,这些故事讲了千百年,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讲给孩子听呢?

小孩子一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家长用什么样的颜料,将来孩子这张白纸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家长一遍遍地讲这些道德故事,意在教会孩子礼让、勤奋、尊重、信诺,效果达到了吗?首先看一下这些故事到底是什么: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幼年时期,家里每到吃梨、苹果的时候,孔融都会拿一个最小的吃,把大的让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父亲问他原因,孔融就说:我年纪最小,也应该吃最小的。后来“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成为谦让懂礼貌的典范。

⚠️苏武牧羊

西汉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出使之中出现了匈奴内部以及汉匈之间的矛盾牵连到汉朝使者苏武,匈奴贵族就想趁机招降,却遭到苏武的坚决拒绝。于是苏武就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今天俄罗斯境内),苏武一人手持汉使符节牧羊,一刻不离身,最终在十九年后才回到自己的祖国。“苏武牧羊”就成了忠心爱国的典范。

⚠️缇萦救父

西汉时期的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古代的一种对身体刑罚,包括斩首、鞭笞等),被押送去京城,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一路追随父亲,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缇萦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不但救下了父亲,汉文帝还废除了肉刑。缇萦的孝顺至今还在感动我们。

⚠️一诺千金

秦末,项羽手下的将军季布,性情狭义耿直,凡是答应过别人的事情,不论出现多大的阻碍,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就是为了不背弃对他人的承诺。在司马迁的《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中对季布的评价为: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一诺千金的故事,不轻易背弃自己许下的诺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的杨时和游酢是同窗,一天,俩人一起去家中拜访老师程颐,请教学问,正好这时候老师在休息。俩人不好意思去打扰老师休息,就站在门口静静地等老师醒来。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雪,等老师醒来的时候,积雪差不多一尺深了。“程门立雪”成了尊敬师长的典范。

⚠️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同为春秋时齐国桓公的谋士,在这之前,俩人一起做生意,管仲经常占便宜。后来遇到齐国内乱,二人分别辅佐公子继承国君之位,经过一番斗争,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失势,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成为大名鼎鼎的齐桓公。而在此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宰相辅助桓公称霸天下,鲍叔牙则屈居其下毫无怨言,二人真挚的友谊感动着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

⚠️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的军师前,一次出门在桥上遇到一位奇怪的老人,老人当着张良的面把鞋子脱了扔到桥下,让张良帮他捡回来,张良看对方是个老者,就默默去捡回来穿上,如此重复两次,张良虽然有怒火,但忍住了,老人笑着说:孺子可教也,并赠送他一本书《太公兵法》,为后来辅佐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张良尊敬老人、隐忍自己同样值得学习。

⚠️崔枢还珠

唐代书生崔枢,在进京赶考的途中结识了一位商人,后来商人病逝前送给崔枢一颗价值不菲的明珠,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明珠,而是将它一起埋进棺材。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崔枢不贪财也被传为美谈。

⚠️许衡不食梨

许衡是元朝的理学家,一次盛夏赶路,十分口渴,正好这时路边有几棵梨树,路人都争相摘取,只有许衡一动不动。旁人劝说他:这梨树长在路边,又没主人看着,你何必介意,一起来吃吧。许衡回到:梨树没有主人,而我的心中却有主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诱惑干扰,这是做人的根本,别人丢失的东西并不属于自己。

⚠️囊萤映雪

车胤、孙康家境贫寒,但是二人非常勤奋学习,车胤在夏天的时候抓很多小萤火虫,装进布袋里用来夜里照明读书,而孙康则在大雪天利用白雪反射的光线来读书,最终通过努力,二人成就非凡。“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过努力怎么能有所成就呢?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传递了几乎所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有必要学,有必要从小就学,所以父母一遍遍地给孩子讲这些故事,即使讲烂了也要讲,毕竟孩子的德行要从小培养。

父母做的没有错,但也只是第一步:言传。言传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应当是身教,父母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这样引领孩子去“复制”父母的言行举止,我们常说的“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也大抵如此。

“三分言传,七分身教”,如果父母只停留在讲故事型的说教,而日常言行举止毫不约束,肯定是不行的,


满目琳琅


我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1. 孔融让梨是我们中华历史有名的典故,跟孩子讲,也是在给熏陶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孩子对我们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
  2. 孔融让梨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不管时代怎么转变,做人的基本传统美德还是要具备的。我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能培养这种谦让的品性。

其实我觉得作为家长朋友应该正确去理解,孔融让梨这个历史典故的意义。不要歪曲了它的含义,不然你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

还有就是一定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合适的时机,给孩子去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比如:在孩子睡前故事可以讲一讲孔融让梨,在孩子平时就灌输一种谦让懂事的观念。而不是真的到“分梨”的时候,小朋友们发生争执了,再去讲孔融让梨。用自己的威严去让孩子认同你的观点,这样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这样孩子不是真的谦让,而是在讨好,在用心机。这不能怨孩子,更不能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们家长朋友在实际操作中欠缺一点考虑。

其实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智慧的,希望在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时候,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它讲好,让它真正的在我们孩子身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爱我所爱小娜娜


首先,我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但是仔细推敲,“融四岁,能让梨”。孔融真的四岁就懂得谦让了吗?还是家长的教唆?

我觉得,在孩子16岁之前,都不要过多的让他接触到社会的残酷、人性的虚伪。16岁之前的孩子:要天真活泼、诚实守信,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其次,四岁的孩子其实出于本能的占有欲,都不会分享最好的玩具、最大的梨儿。

因此,过早的教会孩子所谓“谦让”,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分掩饰内心想法,变得唯唯诺诺,变得胆小。甚至为了迎合大人、获得夸奖而撒谎,早早的成为一个“心机”boy。

我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与其给他说“谦让”,还不如给他谈“分享”。我会说:“孔融其实也想吃最大的梨儿,因为最大的梨儿又甜又有人。他其实可以把梨儿对半切开,与哥哥分享。这样他和哥哥都很开心啦!”

以这样的思维,教会孩子大胆合理地表达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并和别人实现双赢。大胆表露想法,这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很重要。比如,积极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孩子既主动思考了,还逗老师喜欢。

最后,请大家再想想,现代社会需要的到底是“谦让”还是“分享与合作”呢?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今后我们的孩子立足于社会,到底需要韬光养晦的谦让呢,还是当仁不让的自我展示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