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在我國古代,“義子”現象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收養關係乃至政治關係,

在這種關係中,被收養的義子們並不一定是年幼的孩童,而他們和所認義父之間的關係,同樣也並非傳統的香火之情就可以概括。

研究“義子”現象,其實也是我們研究古代政治現象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明代初年曾經活躍於明朝政局中的朱元璋義子集團,他們的興衰同樣也是我們瞭解和梳理明代初年政治格局迭代的重要線索。今天我們就以此為例,討論明初皇室義子現象的消失之迷。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一、歷代“義子”的概述

取它姓之子以就己姓,謂之義兒”。在我國古代,“義子”一般是指那些通過儀式被承認收養的兒子,在這種收養關係中,義子與義父們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雖然並無血緣的牽絆,但是由於彼此對身份的認同,這些義子義父之間的聯繫,仍然要比普通的上下級緊密許多,而這也是義子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歷史舞臺的重要因素。

早在南北朝時期,義子就已經開始成為活躍於政局中的重要力量。不過,這樣的羈絆有時並不牢靠。在《魏書·島夷蕭衍傳》載:“景乃從數百騎見衍,歔欷流涕,因請香火為作義兒,還以衍為主。”顯然,侯景雖然認蕭衍為父,但在往往因權利爭奪而毫無親情可言的皇家,無論如何親密的關係,都難逃猜忌與背叛的宿命,此時的蕭衍絕不會料想到,這個在其面前自稱義子的侯景,竟然會成為毀滅其社稷的罪魁禍首。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當然,這種最終刀劍相向的結局,並非所有義子義父都需要面對的結果,相反,在利益矛盾尚可調和的時刻,這種由儀式感和情感羈絆的關係,仍然是當時人們強化上下級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在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眾多義子義兒成為各國將領、軍閥所倚重的軍事力量,《五代史》還為此專門分立了所謂的《義兒傳》。

可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義子現象的出現,是符合社會需要的一種關係。相比之下囊括範圍更廣的“養子”則還包括了被視為家庭成員的兒子,與前者相比,這些養子往往被視若己出,有時甚至可以繼承收養者的軍政遺產。

二、朱元璋“義子為將”的現象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事實上,明代初年的義子氾濫,並非明太祖一人所為,而是由於紛亂的戰局導致的社會現實。由於元朝末年的戰亂和饑荒,收養孤兒為義子的現象極為普遍。

從這點來說,朱元璋義子集團的形成,其實是一種必然現象。朱元璋起兵之初,曾經收養二十餘名義子,這些義子中,有不少曾經擔任明軍將領,比如沐英、李文忠、何文輝、徐司馬、平安、朱文剛等,這些曾經擔任武將的義子中,最為知名的可能是後來被封為“沐王”的義子沐英。

《太祖實錄》中記載,“英……年八歲,遭兵亂,父母相繼沒,孑然無依。上見其孤幼,憐之,攜以歸,命孝慈皇后子之,賜姓朱氏,恩養之甚厚”。在許多人眼中,明太祖朱元璋即使不是一位殺人魔頭,但是他的殺伐果決卻依舊不容置疑,因此,他收養義子的行為也被看作故意為之,是他早有預謀準備培植親信。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但事實上,從關於沐英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年間“孑然無依”的沐英,之所以被收養僅僅是因為太祖的一番惻隱,甚至與當時朱元璋尚無子嗣的處境也有著一定的關係。而這其實也是當時起義軍內部的主流狀況。一些將領們在戰亂中尋找孤兒收養,並非完全為了所謂的培植羽翼,而這種收養關係,也為朱元璋與其義子們牢不可破的私人關係奠定了基礎。

這種雖無血緣的父子聯繫,極為緊密,這從晚年朱元璋所下詔書中也可窺見一二:“世人早失,怙恃而撫育存恤者,恩亦父母也。昔者爾父沐英,當天下擾攘之秋,孤而且幼無所依,歸朕。特憐之,撫以為子,從渡江左……”

這些被視若己出的義子,在早年間多雖明太祖出征,而處於安全考慮,這些義子往往被朱元璋培養為親衛,安置在身側。這種安置方式,除了可以確保一定的安全性外,同時也為朱元璋繼續教導培養義子提供了基礎。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將領親衛在大多數時刻本身就是將領最為親近和信任的心腹,而一旦他們的勢力有所擴張,或需要添設新將,那麼從親衛軍中挑選小將充任也是屢見不鮮。

比如元代的卻薛軍,這些由貴族擔任的親衛本身就有著“大中軍”之稱,一旦需要對其餘部隊進行掌控甚至彈壓,這些卻薛親衛甚至可以直接充當各營將領。

而朱元璋對於自己的義子,同樣有著這樣的培養軌跡。比如前文提及的沐英,“年十八,授帳前都尉”; 徐司馬,“既長,出入侍左右”。事實上,在朱元璋勢力逐漸形成後,他以義子為將,掌控三軍的情況不斷髮生。《皇明紀略》有載:太祖於國初所克城池,專用義子作心腹,與將官同守”。

可見,對於這些曾經深受其教導的義子,朱元璋曾經給於其極大的信任和支持。這也是為何在明朝建立之後,洪武帝的諸位義子都得以以將領甚至封王身份列於朝堂的原因。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三、“上命複姓”:義子集團的消逝

然而,這種對於義子的信賴之情,到得明朝建國之後卻逐漸消失,這自然與朱元璋本人的善忌有關,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對於剛剛經歷數十年戰爭的中原來說,政治上的穩定是有益於社會休養生息的重要選擇。在此時,收回義子們的兵權,乃至削弱其勢力,對於減少動盪,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早被要求恢復原來姓氏的,是李文忠,《太祖實錄》記載,“丙午年十二月己未……升右丞李文忠為平章政事,文忠上甥也,自幼育之,賜以國姓,至是命複姓李氏”。而在這之後,在統一戰爭中戰功赫赫的數位天子義子,也被以各種名義收回國姓。當然,與明朝初年血光濯濯的軍權爭奪不同,由於天子與諸位義子的信任尚未完全消失,義子複姓過程中並未有太多悲劇事件出現,甚至可以說,由於這些要求義子複姓的舉動大多附加在升任的詔書中,因此,義子複姓一事的負面影響也被朱元璋壓制到最小。

就這樣,原先曾經被太祖皇帝視為國之干鏚的義子們,重新恢復原姓,其地位也開始與普通將領類似。

四、結語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洪武帝的義子集團,曾經在抗元戰爭和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而由於朱元璋本人與諸位義子的情感基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的義子們成為明朝初年朱元璋用於掌控軍隊的重要輔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隨著明朝的建立,義子集團的存在已經不再是明朝鞏固統治的重要力量,相反,其本身的存在反而可能進一步導致軍隊內部私人勢力的錯綜複雜。

正是有感於次,明太祖朱元璋才開始大規模的下旨要求義子複姓。

不過,由於雙方的信任基礎尚未完全消失,在複姓過程中並未引發激烈的流血衝突或政治冤案,與明初朱元璋屠殺功臣的舉動不同,這些曾經跟隨其出生入死的親軍義子,大多得以安享晚年,對於朱元璋這位鐵血皇帝來說,恐怕也是他所能容忍的極限。

從“義子為將”至“上命複姓”:朱元璋的義子集團是如何消失的

參考文獻:

1、《皇明紀略》

2、《太祖實錄》

3、《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