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小右PAI


不知道这是怎么说的?明朝没有放弃元朝的领土,只是明朝的领土确实比元朝小一些,但这其实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结果。

明朝继承了除蒙古草原之外所有的元朝领土

明朝是由中原的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建立的王朝,经过徐达北伐之后,明朝基本把元朝在中原的势力驱逐。但明朝取代元朝却和之前的朝代更替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就体现在,元朝虽被驱逐出了中原,但却没有马上灭亡。

元朝被逐出中原之后,还以北元的名义存在了几十年

元朝退出中原之后,仍然存在了21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元。其间明朝虽然也曾多次北伐,希望将其势力完全消灭,但却没能完全成功。所以明朝的领土没有达到蒙古草原。


北元灭亡之后,鞑靼和瓦刺占据了其故地

而在公元1388年,北元政权被鞑靼所灭,元朝虽然正式寿终正寝了,但这块领土始终没有正式被纳入明朝的版图。相反,鞑靼和瓦刺等蒙古草原上的政权还曾试图反攻中原,终明一代都在长城一线和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政权进行着拉锯战,能将其始终防御在长城一线对明朝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而将其完全灭亡,并把他们的领土也完全吞并,完全是超出了明朝的实力。所以不存在明朝放弃的问题。

西北地区的归属

另外可能还有朋友觉得西北地区也不在明朝版图之内,觉得是明朝没有去主动占领,是放弃了那块领土。但其实这个理解更是一种误会了。

西北地区,更具体地说是新疆周边地区,在元朝时代就不属于元朝,而是属于察合台汗国。而察合台汗国和元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是不能混淆的。这里其实还是牵扯到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元朝建立之前,包括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都是整个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在当时分属托雷和察合台的封地。但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汉地建立元朝之后,其它各个汗国不再承认其蒙古大汗的地位,蒙古帝国正式分裂。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就已经成了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且相互之间还爆发了长期的战争。

新疆地区在元朝时期就不属于元朝,而是属于察合台汗国,但要注意只是不属于元朝,不是不属于中国

而明朝只是继承了元朝在中原的领土,并没有向察合台汗国的领土上扩张,所以当时新疆地区没有被纳入明朝领土其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不是明朝放弃的。所以明朝放弃元朝领土其实完全是个伪命题。


桃花石杂谈



不是朱元璋要放弃,而是北元不允许明朝占领漠北之地啊。

大家想想朱元璋是怎么建立明朝的,是通过第一次北伐成功,消灭了元朝才建立明朝的。大家注意朱元璋的北伐成功,只是结束了元朝的全国性统治,当时元顺帝由大都逃回漠北老家,继续抵抗明朝,是为北元政权。

大家想想,明朝是活生生将元朝的全国性政权给消灭了建立的,蒙古族回到漠北草原,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因此他们建立的割据政权北元,就将明朝的北上的路给堵死了。

而同时期,明朝先后平定了四川、云南、东北等地,也就是说其他方向都开始陆续统一,只有北方草原的北元政权一直在阻止明军北上。

最开始明朝也想将北元击败,彻底按照元朝的版图统一中国,但受阻了。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五万骑,三路出兵“清沙漠”。

何为清沙漠呢,当时明庭将对北元用兵,称为“清沙漠”或“肃清沙漠”,意思是彻底清空,可见明庭之决心。

但这次用兵并不顺利,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至野马川败北元军队。五月,至岭北,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兵来战,徐达竟然罕见的战败,死伤数万人,因此徐达“敛兵守塞”。冯胜的西路军和李文忠的东路军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无关大局,这次出征自然是失败了。

这一次出征失败以后,朱元璋感到北元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主动出击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徐达和李文忠前等往山西和北平练兵备边,临行时告诫他们说:山西、北平紧邻蒙古,“无事之时,正宜往彼练习军士,修茸城池,严为守备”。“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除了对北元军事行动以外,朱元璋还对北元采取了拉拢政策。特意申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在了中原广大地区,还有元朝军队,当元顺帝北走时,也留下来不少,都被明庭安排到全国各地,或编为民,与汉人一起从事耕种,互通婚姻,或编入军队之中。

可见不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拉拢政策,朱元璋都没有放弃蒙古,更没有放弃漠北之地。

但由于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蒙古建立的北元割据政权,又开始退化成为强大的草原部落,这些军队依仗很强的机动性,明军是无从下手,最多是胜仗,却做不到歼灭或者降服,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了。

而随着北方蒙古的牵制,加上受限于农耕文明的局限性,明朝自然没有余力再在向其他方向大规模的扩张了。


宋安之


这个说法是错的!明朝并没有放弃任何一寸可以取得的土地。之所以显得明朝版图小是因为当时的元朝并没有真正消灭元朝,元朝皇帝退出长城以后继续当皇帝,蒙古高原依旧控制在蒙古人手里,相当于明朝是从元朝版图里独立出来而已,即便是整个明朝时期也没有真正消灭蒙古人政权。

当时的元帝国主力部队并没有跟明朝交锋。两军在中原相持了大约8个月左右,元军粮草不济被迫撤退,这一退就退到长城以外去了。当时的元朝皇帝派王保保领兵2万人断后迎战徐达的北伐军,自己则收拾细软逃到草原上去,然后明朝宣布元朝灭亡,但是实际上蒙古人建立的帝国政权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才被清朝灭掉。

我们可以对比北宋时期的地图跟巅峰元朝地图以及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发现。蒙古人在宋朝时期控制的地盘也就是蒙古高原那么大一片区域;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崛起并开始东征西讨,整个亚洲也就放过印度,其余的全部纳入帝国版图;到了明朝时期,在成吉思汗时期征讨的地盘大量独立出去,但是蒙古本土实际上还是由蒙古人自己控制。


优己


明取元而代之,朱元璋带兵打跑了元朝的统治者,建立大明,这才让天下最终姓了朱。不过元朝当时并未被朱元璋完全消灭,而是跑到了暂时更加适合避难的地方去休养生息。

按道理来讲,此时元朝人的手中还有约1000万平方公里地盘存在。明朝若想永绝后患,怎么也该想尽一切办法将之占为己有。可是实际上,明朝并未做到这一点。那么,明朝建立后,元朝还有部分地盘存在,为何明朝没有将之占为己有?

其实,明朝并不是不想去将整个原本归属于元朝统治的疆域都收入囊中,而实在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将元朝仅剩的那部分领土打下来罢了。要知道,从朱元璋正式称帝开始,他就曾多次亲自带兵去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这些残余势力,并将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土收归到大明朝的疆域范围内。只可惜每次出征,收到的结果都不是很能令明朝的当权者们感到满意的。这样到后来,明朝的其他统治者不但放弃了攻占元朝残余势力所占领着的疆土,甚至还将曾经专门用于防范这些残余势力南下入侵大明疆域所设的边防机构都撤销掉了。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对明朝打不下元朝残余势力,占领着的疆土的原因颇感兴趣。其实,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确实是蛮多的。

元朝残余势力占领的疆土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

其实说起来,当时明朝没有攻下的原本属于元朝的疆域部分也就差不多只剩下漠北及西伯利亚、半岛北部、宝岛群岛了。而从地形地貌和这些地方的具体自然条件来看,都无疑给明朝的军队制造了比较大的进攻障碍。就算明朝的军队能够顺利开拔到元朝残余势力占据的那个地方,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很难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样一来,别说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了,能不在当地生病或者遇到各种其他方面的麻烦就算是很不错的了。相反,元朝的残余势力对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却适应的很。

在这种情况下,两军之间一旦爆发战争,明军根本就不太可能有好果子吃。就算他们能够在正面与对方交战的过程中将对方打败,那对方在逃亡过程中也会比较占熟悉地形的优势。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明军最后都将得不偿失。既如此,他们还怎么可能会继续恋战呢?

明朝能用于继续攻打元朝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经先后对元朝的残余势力发起过很多次的进攻。虽然最后都并未占到太大的便宜,但起码那时的明军手中还握有个进攻的主动权。而之所以明军当时还能拥有这样的主动权,不光是因为他们的皇帝足够英明神武,还因为当时明朝拥有大批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即便有几次讨伐元朝残余势力时,朱元璋并未亲自挂帅,但是明军的气势却依然很大。如果不是朱元璋自己在世的时候急于为孙子清除称帝的障碍,杀了那么多擅长打仗的大将,那他之后继位的皇帝,应该还有机会继续攻打元朝才对。

只可惜朱元璋当时可没有这个觉悟,只知道将心思都扑在如何才能帮助自己的孙儿将称帝之路清扫干净这件事上。结果到他的孙子继位的时候,大明朝真正还能用得上的武将已经所剩无几了。虽然后来朱棣谋夺了皇位后,也曾经致力于过讨伐元朝残余势力这件事。但是他在这件事上取得的成效并不太明显,就更不要说他之后的明朝接班人在这件事上能够做出多大的成绩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元朝剩下的那些疆土之所以到最后都没有被明朝占据,并不是因为明朝不屑于或者主动放弃了与元朝残余势力争夺这部分地盘的机会,而只是因为明朝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将这部分疆土占为己有罢了。正因为如此,元朝灭亡后,它的残余势力才会一直都与大明王朝并存。而且但凡元朝的残余势力抓到了机会,他们就会对明朝展开疯狂的骚扰和反扑行动。由此可见,当时明朝在北方的边防形势应该算得上是蛮严峻的。


汗青正浩


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虽然元朝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是各个汗国的宗主,但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分裂了,各个汗国都是自行其是,并不完全服从元朝中央的命令。

而且,因为蒙古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所以经常发生继承人之间的战争。忽必烈继位后,就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而在当时从蒙古的传统习惯来看,阿里不哥的合法性要比忽必烈更强,所以大多数蒙古王公选择了支持阿里不哥。经过这个战争之后,元朝和西部、北部的大多数蒙古汗王就处于对立状态了。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蒙古确实征服过很大的区域,大半个欧亚大陆都曾经被蒙古帝国征服,但这并不都是元朝能够有效管理的疆域。

即便是从元朝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来说,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明朝确实也比元朝小。但反过来说,明朝对自己领土的实际控制能力,要远远超过元朝。

元朝对地方上实际上谈不上什么治理,更谈不上什么有效治理,整个国家管理都很简单粗暴,只要不耽误财政收入,治理上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主要是靠武力去压。所以现在还有些人说,元朝的时候国家法律环境比较宽松,其实完全不是宽松,而是偷懒,弄得太复杂了,他们自己也玩不转,又不愿意过多的依赖汉人,只能尽量简单。

所以元朝对地方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整个国家统治的稳定性特别差。才短短一百年,整个国家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了,地方上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镇压,只能坐视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最后被推翻。

明朝与元朝完全不同。明朝初期也进行了对外扩张,但主要目的是打击作为对立政权的元朝残部,也就是北元的残余势力。明朝本质上还是一个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国家,所以更注重实际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一味的跑马圈地,劳民伤财。

比如对当时已经伊斯兰化了的新疆地区,明朝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行动,而是到嘉峪关之后就停下来了。虽然明朝向西和向北的扩张并不积极,反而是态度比较消极的,只是画地自守,逐步形成了以长城为界的实际控制疆域范围。

但与此同时,明朝通过不断在西南剿灭各种依山阻险的少数民族势力,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虽然西南地区早在汉朝就已经被纳入历朝历代的统治版图,但是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才会在唐朝出现南诏,宋朝出现大理这种地方政权,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在明朝,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把这些地区逐步纳入了朝廷的实际有效控制。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萧武


楼主问的有问题,不是放弃,而是打不过去,这里主要说的就是漠北和西伯利亚。

在1367年底,朱元璋在平定了江南诸割据势力后,命徐达、常遇春率25万精锐北伐大都,旨在一举消灭元朝,赶走蒙古,收复大都。

北伐大军出乎意料的顺利,先后攻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与1368年八月攻入大都,元顺帝携蒙元贵族北逃漠南。随后北伐军陆续收复山西、山西、甘肃等地,剿灭了长城以南的蒙元势力,重新确定了汉人对长城以南的统治。但是蒙元贵族逃回漠南,其仍有强大的军事势力,仍对大明北部造成威胁,并时时南侵,企图重新夺回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发兵北征,剿灭北元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于1370年,分兵两路北征,并大破北元势力,北元迁往漠北。

此后朱元璋又七次北征漠北,但均未彻底消灭蒙古势力。之后的明成祖朱棣,又是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但依然没有彻底消灭蒙古势力。朱棣以后,明朝对于蒙古的军事行动趋于停止。在明宣宗之后,实行战略收缩,先后撤回了从西北到东北的北部边境卫所,于是蒙古势力又兴盛起来,并不断南下,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彻底失去了对蒙古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开启了大明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拉锯战。

所以明朝的时候不是放弃漠北和西伯利亚,而是打不过去,在漠北地区,蒙古势力仍然具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就是汉人攻入漠北,也难以在漠北立足。直到之后的清朝,采用多种手段,才统治住漠北地区。


史海沉沉


这个问题,有瑕疵啊!

明朝是继承元朝的土地啊,不过那是一寸一寸打下来的,不是全部继承后放弃的。即使造成了明朝没有拥有元朝的领土部分,那也是明朝没有能力收复或者不想收复,绝对不是明朝想要放弃。历朝历代帝王哪个不想拥有全天下?所以这个问题提法不恰当。

而明朝没有收复元朝的哪些土地呢?

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北及西伯利亚、半岛北部、宝岛群岛。


1、漠北及西伯利亚

漠北是元朝的发源地,也是元顺帝退守的主要地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即发兵25万大举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收复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对大都形成合围。

识趣的元顺帝很快开溜,明朝顺势收复了大都,长城以南的汉人区域再次完整地回到汉族政权手中。

因为元顺帝主动撤出,并未遭遇到明朝大军的毁灭性打击,因此退守蒙古高原后的元朝势力收缩防线,随时准备南下反击明军,明朝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而明朝一直是在自南向北扫北,在长城南部,因为有大量汉人的支持,因此明军进展神速,很快将元朝赶回草原。但是越过长城后,就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的势力范围,明朝没有群众基础,再加上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特点,因此在这里彻底消灭蒙元势力难度很大。

虽然朱元璋不断越过长城对蒙元进行北伐,设置了大宁卫、开平卫等卫所巩固边疆,但是在大漠深处,明军始终鞭长莫及。从北元到鞑靼再到瓦剌,明朝和蒙古打了200多年,始终没有消灭蒙古势力。

说到底,包括明朝在内的汉人政权,缺乏对北方游牧民族区域有效的统治形式,唐朝虽然设置了都护府但是本质还是羁縻形式,这一问题直到清朝才获得了彻底的解决。

2、半岛北部

蒙古汗国成立后,迅速向周边扩张,周边政权基本都灰飞烟灭。

1231年至1273年,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一直到1301年撤销,再此期间,半岛全境被元朝统治。

而在撤销征东行省后,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但元朝仍然控制者半岛图们江以东的盖马高原地区。

1392年,李成桂建国,随即臣服于明朝,李成桂积极北伐,占领了鸭绿江、图们江以东全部地区,和今天的国境线基本一致。李成桂主动讨好朱元璋,请求朱元璋将鸭绿江以东地区赐予李成桂,获得允许,从此中原王朝彻底退出鸭绿江以东区域。

3、宝岛群岛

1281年,忽必烈在澎湖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明朝继承这一政策。

但是1384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澎湖巡检司,明军退出澎湖。1563年,考量到沿海治安等因素,恢复澎湖巡检司。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在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时,明朝没有能力维护海疆。1622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郑芝龙收复澎湖。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际控制宝岛,但是影响力已经覆盖。而明朝时期,多数时间中央政府并未影响到该地区。

至于新疆地区,元朝时期就隶属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不属于元朝的区域。不属于明朝没有收复的区域,而实际上明朝也没有能够收复。

四大汗国和元朝没有隶属关系,当然和明朝也没有关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静夜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时代,除了元朝的几大汗国之外,归元世祖忽必烈直接管辖的领土就达到了1372万平方千米,可以说是盛极一时。然而仅仅过了96年的时间,昔日的元帝国就分崩离析,此时从南方起义的朱元璋看到了这个契机,于是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攻克了元大都,从形式上宣告了元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灭亡。但是如果我们有仔细看过元朝疆域的话,就会发现明朝的疆域要比元朝小了很多,那么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朱元璋主动放弃了元朝的大部分故土呢?

其实,并不是朱元璋不想收复这些领土,对于他来说,这项工作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攻下元朝的都城之后,朱元璋不敢有丝毫懈怠,先后对元朝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战役。除了第二次北伐朱元璋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之外,其余的几次战役都极大的扩张了明朝的领土,将明朝的国境线也得以扩张到辽东地区,但是以下几个客观条件,却让朱元璋的战果大打折扣。

首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太强,只要拥有马匹,蒙古军队就有十分强大的机动性,就算朱元璋再怎么神机妙算,每次蒙古骑兵却总能凭借机动优势跑得无影无踪。除此之外,蒙古军队所占据的地方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十分剧烈,风沙也很大,这对于习惯了中原气候的明军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其次,自从元顺帝北逃之后,元军之中也出现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就是扩廓帖木儿,俗称王保保,他和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相依为命,发誓要复兴元朝,并且挫败了明军的第二次北伐,为北元取得了一些喘息之机。而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很多武将,因此明初的一些一流武将都是被朱元璋亲手送上了黄泉之路,因此明朝就更没有时间抽空来对付蒙古军队了。

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爆发了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最终取得胜利,并且随后将首都迁到了北京。此时朱棣早已将蒙古当作一个独立的势力来对待,完全没有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因此在和蒙古军队的作战之中,朱元璋也倾向于保守作战,只有能守住祖宗留下来的国土就好,而此后的明朝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想收复蒙古所占领的国土完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完颜翠花


明朝没有放弃元朝的大片土地

大兄弟啊,这题怎么能这么问呢?中原地区不是土地吗?元朝时期的国土面积也不过是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而明朝时期的国土面积是约997万平方公里(永乐年间),没有打下来的也只有现今 的外蒙古地区,大约370万平方公里。算算还是明朝占了大头嘛。

元朝时期的疆域没有那么多

我知道题主想说的是,成吉思汗打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地区,难道不算元朝的吗?

哥们,元朝和蒙古帝国在史学界可是两个概念。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可以叫蒙古帝国,可等到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几个邦国了,而且几个邦国只在名义上是元朝的兄弟国家,等到朱元璋大兵压境的时候可没有一个黄金家族的人来帮元朝的。元朝的疆域也只有中原地区加上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这么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明朝不是放弃,而且无能无力

元朝退到北方灭亡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三个游牧民族政权---鞑靼、瓦剌和亦力把里。老朱和小朱朱棣拼了老命也没能把他们打垮,反而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明朝可以打仗的两个皇帝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北征了,再说,中原地区的人民始终认为那里是蛮夷番邦,打下来也没有用啊。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谢谢! 文/非常史官


非常史官


明朝放弃了元朝北边大片土地吗?

如果拿这个话来问朱元璋,朱元璋绝对不承认。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不但不承认,他还会说,啥?我放弃了元朝的大部分土地?有没有搞错啊?我收复的是汉人的江山。当年汉人建立的江山(宋朝)多大一点呀?我不但帮南宋把北宋失去的中原大片土地给收复了,我还帮北宋把后晋失去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复了。而且我还额外增加了吐蕃(西藏)的大片土地,西夏的大片土地,辽东的大片土地,我对中华民族的版图是有贡献的。你居然说我为何放弃元朝的大片土地!你是何居心,给我“剥皮实草”……

不过,如果朱元璋真这么回答的话,他明显是一种辩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朱元璋是承认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他虽然早期在北伐的时候,对天下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但是,后来他又多次表示,自己的皇位,是从元朝那里继承过来的。是因为元朝气数已尽,元朝皇帝失德受天谴,上天把皇位换到他朱元璋的头上。

他在派大将北伐的时候,特别要求大将要善待元朝皇室,给予元朝皇室足够的尊重。同时,他还迅速组织人马为元朝修史,通过修史,以此更明确对元朝的认可。

既然朱元璋承认元朝的“前朝”地位,因此,照理说,他没有把前朝的版图给全面继承,就实在是一件应该遭到诟病的事情。就像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被后世诟病一样。

(明军北伐)

不过,事实上,我们其实很少诟病明朝,并没有觉得明朝没有全面继承元朝的版图,是一件值得指责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明朝多次北伐。

明朝虽然并没有继承元朝的全部版图,但是,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明朝和宋朝比较起来,获得了吐蕃之地,重新获得河西走廊以及辽东之地。中华民族的整体骨架不但没散,而且还略有增加。

另外,明朝为了收复所有元朝的版图,非常努力。朱元璋曾八次北伐,后来朱棣又五次北伐。最远的时候,打到了贝尔湖一代,并且对蒙古残余势力给予了摧毁性的打击。所以,明朝没什么值得指责的。

(藩属国向明朝朝贡)

二是明朝并无遗地。

北方在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不毛之地,苦寒之地。许多少数民族虽然生活在这片区域里,但是他们并没有对这片区域真正拥有。他们在这片区域里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对于这片区域来说,只是行色匆匆的过客。

当蒙古人南下,获得中原地区以后,这一大片土地,实际上蒙古人也已经放弃了。虽然说名义上这一片土地归元朝所有,但是蒙古人很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以说,元朝并不算实际拥有这一片土地。

既然这一片土地并不实际归元朝所有,明朝没有收复,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是明朝藩属政策。

明朝没有完全把元朝北边的土地拿下来,其实是想实施藩属政策。这个政策,也是古代中原国家经常实施的一个政策。因为如果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全部打下来,不但很困难,而且管理的成本非常高。如果采用藩属政策,并不打下来,只要这些地区承认中原国家宗主国地位就行了。这样的话,反而比收复了这些地方,更有利于中原国家的稳定。

元朝北边的领土,明朝采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在对蒙古人进行多次北伐,并且分化瓦解以后,蒙古人基本上都承认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和明朝确立了藩属关系。所以,也就用不着拿下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