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京劇樂隊中的大鑼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京劇樂隊中的大鑼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文 / 李彥波

京劇樂隊武場的四件樂器是 : 板鼓 (又稱單皮鼓)、大鑼 (又稱京鑼)、鐃鈸 (又稱京鈸,民間叫鑔或水鑔)、小鑼 (又稱手鑼)。板鼓是樂隊的總指揮,是武場中的首腦。鼓師根據劇情的需要,指揮樂隊演奏各式各樣的鑼鼓經配合表演。大鑼直接反映著板鼓的指揮意圖,它把鼓師指揮出的節奏、板頭、尺寸、鑼經確立定形。


1

京劇武場大鑼的種類 :

京劇伴奏中主要使用的大鑼有六種不同高低音的鑼 ,即 : 低音鑼 (又稱大片鑼)、中音鑼(又稱虎音鑼)、中高音鑼 (又稱高虎音鑼)、大光鑼(又稱大蘇鑼 )、小光鑼 (又稱小蘇鑼)、高光鑼(又稱武鑼戴牛眼鑼)。通常情況下使用以上六種鑼伴奏為主,其它鑼伴奏為輔。


京劇樂隊中的大鑼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2

京劇武場大鑼的操作規程:

京劇大鑼講究‘執鑼三八勢’。指:左手提鑼,右手拿槌,雙腳站立。三個姿勢當中都有一個八字,故稱‘大鑼執鑼三八勢’。

第一勢,身體挺拔站立,雙腳成丁字形。丁字步自然分開與肩寬同齊,雙腳形成八字站立姿勢。

第二勢,伸出右手並把鑼槌繩套套於無名指中骨節,握住鑼杆大拇指二拇指自然伸開,形成一個八字握槌勢。演奏時右手臂彎曲成九十度直角,手腕向內對準鑼心進行敲擊。

第三勢,伸出左手五指併攏,把鑼拐置於二拇指指根節 ,大拇指頂住鑼拐右端,除二拇指外其它手指向手心自然彎曲,大拇指二拇指之間形成八字提鑼勢。

演奏時左手臂彎曲九十度,大鑼自然下垂,身體與大鑼之間離 開二十公分並形成一個六十度斜角。上述為大鑼執鑼‘三八勢’。實際演奏中經常採用站立演奏和坐著演奏兩種姿勢。站立演奏可使身體充分協調一致鑼音少受阻檔,便於觀察劇情發展及演員的表演。坐著演奏是利用身體和衣服能遮檔鑼音,便於運用演奏技巧,使鑼音產生變化,從而彌補大鑼音色單一的缺憾。

京劇樂隊中的大鑼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3

京劇武場大鑼的演奏方法:

京劇大鑼的主要演奏方法有以下幾種:抑、揚、頓、挫、攮、揣、邊等。其中

抑 :輕擊大鑼心,抑制鑼發出的音量;

揚:重擊大鑼心,增加鑼發出的音量;

頓:敲擊大鑼心無論力度大小,使鑼發出的聲音立刻停止;

挫:敲擊大鑼心,使鑼發出的聲音戴長或短的停止;

攮:重擊大鑼心並把鑼向外向上攮出,使鑼發出的聲音得到充分釋放;

揣:連續頓擊大鑼心,使鑼發出有節奏的斷音;

邊:單擊魷連續敲擊大鑼邊 , 使鑼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音效果。

上述為大鑼基本演奏方法。

京劇樂隊中的大鑼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4

京劇武場大鑼的應用範圍:

京劇大鑼的伴奏多用於袍帶人物、武將、武人及平民百姓等。主要用來強化人物性格,烘托情感,渲染舞臺氣氛及連接場景等。不同音色的大鑼在京劇中有不同的應用範圍。如低音鑼音色低沉渾厚用於文戲 ,人物多用於皇家人物、深閨秀女、老者等,表現皇家氣派,雍容華貴、蒼老淒涼等情景。中音鑼音色渾厚洪亮用於文戲。除皇家人物及武打場面之外,其它場景均可使用中音鑼,屬於“官中鑼”,主要用來表現平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中高音鑼音色洪亮高昂用於文戲和武場坐場,多用於英俊瀟灑的青少年,威猛剛直的江湖人物等。表現英姿勃勃,雄壯威武等人物形象。大蘇鑼音色高亢明亮用於武戲及情緒激昂的場景,多用於軍中主帥、大將等,表現氣壯山河、慷慨激昂等場景。小蘇鑼音色明亮清澈用於武戲武打,表現幹軍萬馬、殺氣騰騰、熱鬧火爆的場面。武鑼音色清澈稚氣,用於武戲、神話戲,多用於法術高深的神仙或妖怪,表現精彩激烈的打鬥場面。

京劇中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與大鑼的伴奏密切相 關。大鑼音響強烈,聲音洪亮,節奏鮮明,表現力豐富。劇中人物的精氣神情有了大鑼的伴奏,就好像人物的魂魄赤裸體外,顯得生動鮮活。鑼聲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俗話說:“千錘百煉,一錘定音。”梨園老話說:“大鑼一響,有衣有糧。” 鑼音象徵著吉祥如意和良好的開端。

大鑼的演奏都是正板紅板,鑼經中的節奏、板頭、尺寸等 , 除板鼓領奏外大鑼起著定形的作用。鑼經是演員用程式化表演刻畫人物過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大鑼的伴奏可使人物性格特點更加鮮明,能夠恰如其分地烘托人物,抒發情感。大鑼能夠用獨特的音響效果,把戲曲特有的舞臺氛圍渲染致極,還可以自然流暢的連接劇中場景,大鑼用“跺頭”開啟【慢板、原板、二六板】,用“三錘”開【快板】,用“閃錘”開【搖板】,用“鳳點頭”開【散板】等,可用各種鑼經開啟各種板式,滿足人物情感需要。“唸白”是演員塑造人物時的重要表演手段之一,要體現人物的喜怒哀樂,語言表達就必須要有藝術性。大鑼的伴奏能夠強化“ 唸白”的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魅力,使人物更加具有戲曲化的鮮明特點,鑼經在唸白當中還可以起到標點符號的作用。武戲武打在京劇中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劇目也很多,京劇的武戲武打中樂隊的伴奏主要是有武樂來擔任,而大鑼在武樂伴奏中起著主要的作用。

源自——《大舞臺》200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