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國是六國眼中的蠻夷,為什麼最終統一中國是秦國?

辣椒影視社靜靜看著你


強權即是政治,槍管子裡面出政權!在冷兵器時代誰的拳頭大誰就有話語權,誰就可以一統天下。什麼科技,文化,教育,藝術都得靠邊站。看看歷史上的蠻夷:匈奴,女真人,五胡人,蒙古人,滿族人。那一個不是落後的蠻夷?那一個能跟秦國的文明發達程度可以相提並論?不是照樣把自詡為文明發達的大漢民族,打得滿地找牙,割地賠款,和親,甚至二次亡國。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這是一個即複雜而又簡單的問題,複雜在歷史對秦的統一感到震驚與彷徨,而人都想從中分析出秦統一的本色,豈不知越分析越複雜,因為內幕誰也不知,就是當時秦國內政人士也未必分析的清。更何況後人依照各朝的史記,以至於各朝各代的傳言,硬生生的把秦論成了蠻夷,贏政論為暴君,這就是人的本性,嘴是兩張皮說話有挪移,人人都爭著當扭轉乾坤的英雄,個個都象回到當時的知情豪傑。

那麼秦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呢?一句話人言就是歷史“擒賊先擒王”擒“秦也”秦王也。每個朝代都有著“天勢”“地理”“人氣”的組合才能成立一個朝代,缺一不可。先從地理而言,陝西地處乾位,乾為父,乾為六,從八卦說北為坎,坎為二子,東北為艮,艮為三子,東為震,震為大兒,東南為巽,巽為大女兒,南為離,離為二女,西南為坤,坤為母親,西為兌,兌為三女兒。乾為父,父統領六子還有什麼不可能的麼?這就是秦統一六國的地理與天勢。有關人氣就是人言,山海經裡有句話“千人所指不死也傷”,人言可畏。

再比如清朝,為什麼清兵入關,只區區十幾萬兵馬,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打敗,把明朝推翻,建立新的滿清王朝呢?而且還是明朝的重臣幫滿清打天下,這就是天勢,地理東北為艮,艮乃三子也。人氣就是人們喝酒時大吵大鬧的酒“滿上”。雖有時也說斟上,但“斟上”卻成了明朝的末代皇帝。奇也不奇?

奇,\b奇的是天道,天道也要人們都從自已口中喊出來,似乎未卜先知,每個朝代都有它特定的聲音,不信?大家都可以從朝代更替中找出它的“蛛絲馬跡”,人聲,人聲氣也!不論大事小事如果人們加以注意都有它的先音,這種聲音古人也稱為“仙聲”,也為天象。從各種聲音中古人又創造了卦象,創造了風水學。不論卜卦還是風水都是古人從時代經驗中實踐而創造出來的,確實是中國人民的文明之寶。


聊齋書園


說秦國地處邊陲,只要你看下地圖,就知道,秦國和早期的周人創業發家的地方相差並不太遠。

周人是從陝西武功縣-彬縣-岐山縣-咸陽-西安---------

秦人是山西趙城鎮--甘肅天水-關山牧場-隴縣寶雞市-涇陽閻良咸陽一路下來,------差不多比周人就遠了一點點。


關山草原和關山牧場是適合養馬的地方,但是,這裡本身也是遊牧民族進場的通道,哪裡的遊牧民資呢?現在稱為犬戎-義渠,實際上當時就是寧夏的固原、甘肅的平涼和慶陽,這三個地方人當時因為氣候乾旱的原因,北方不再適合種植,大批遊牧民族南侵,就到了這裡,一直進入到寶雞、咸陽。

但是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遊牧民資來得快去得快,突然很強大,突然鬧分裂,然後就消失的無隱無蹤。周人和秦人都遇到這種情況。

所以,當秦人打敗了犬戎以後,西方和西北方很長一段時間,居然不是啥大威脅,這就給了他們東去的機會。所以,當週平王東遷以後,秦人立即獲得了岐山以西---然後順手拿了岐山以東的很多地方,一直到關中。關中平原三面環山,一面帶水,讓秦人得以休生養息法陣壯大。

這就是春秋時期,那麼多強國,居然沒人看得上秦國,一是太遠,二是中原肥沃的地方還比較多。於是,秦國有機會吞併了四川,得到了大批的良田和物資。

秦國真正飛速發展是在社會法治化以後,社會法治化的條款裡有強大的經濟刺激和激勵機制,還有人才引進,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

所以,歷史上會有很多莫民奇妙的征服和統一,你發現居然都是野蠻落後國家去統一文明先進的國家。對於國家來說,是否文明先進不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的是能否大一統而整齊劃一的去執行,也就是執行力,秦國最終統一中國的是秦軍,然後才是推行的郡縣制等其他政策。而很多政策都是參考了東方六國的很多做法,甚至包括咸陽城的建造,都參考了齊國臨淄城。所以說,秦國雖然地處西部,但是執行力超強,這是遠遠優越於那些嘴皮子厲害的東方六國。

你想想,現代社會不也是這樣嗎?所謂的優越的國家,使勁動嘴皮子,最後,取代這些所有的發達富裕國家的,就是那個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人。






終南高揚


秦國在整個周朝歷史之中絕對算一匹黑馬,從一邊夷小國到戰國七雄,再到統一六國,秦國的實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秦國的成功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秦國幾代君王共同發展起來的,有了明君才會有強國。

秦國發展史

秦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邊夷小國—稱霸西戎—戰國七雄—統一六國

  • 邊夷小國

秦國這塊地是因秦非子養馬有功,被周天子賜封而來,秦國地盤一開始只有甘肅東南部和陝西關中一帶,不大。後來因犬戎侵犯周王朝,秦國受周王室所命戰於犬戎。



在秦莊公時期,秦國因幫周王室對抗犬戎有功,被賜予兩塊封地,一塊為天水,另一塊則是秦國從犬戎手裡打下來的犬丘。此時的秦國雖說地盤不大,但也有了一定的資本。

後在公元前769年,秦襄公因在周平王東遷的路上保護有功,秦襄公被賜諸侯,並得到了岐山以西部分土地,這時秦國開始正式建國。

  • 稱霸西戎

秦國建國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和東面國家並沒有什麼交際與摩擦,反而和西面的犬戎戰爭頻發,在秦國與犬戎的戰爭之中,秦國往往勝多敗少,也是因此,秦國的地盤也在慢慢往西面擴張。



到秦文公在位之時,秦國不再往西攻打犬戎了,開始漸漸的往東面滲透進去,從收復杜、鄭之地,到滅掉小虢,此時的秦國已盡取西周舊地,可以說已經是西方最為強大的國家了。

後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在東進的路上漸漸與晉國發生了摩擦,但是由於晉國當時實力太過強大,秦國並沒有討到好處。此時西方秦國停止了東進,而東方中原之地則成了晉、楚兩國的爭霸之地。

  •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發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晉國一分為三,形成了趙、魏、韓三國。或許有人說在戰國時期,秦國已經是最強的了,其實不然。秦國的強大的時間段為公元前385年到公元前338年,即秦獻公和秦孝公在位時期。



而在這一時間段內,秦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為商鞅變法,一件為河西之地的收復。

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一項莫過於軍功制了,以人頭數來加官進爵的方式無疑激起了秦人們的功利心,加強了秦軍的戰鬥力。

至於秦國能夠重新收復河西之地,倒要感謝一下魏國,如果不是魏惠王攻打趙國時,被趙、齊聯軍所敗,秦國也不會這麼快收復此地。

ps:河西之地本屬秦國,在公元前408年被魏國吳起所奪。

總之,商鞅變法形成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而河西之地的收復則打開了秦國東進的道路,此事的秦國,儼然已是戰國七雄之一,河西之地的收復,使得秦國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 統一六國

秦國的統一路很複雜,這其中牽扯到了戰國時其他六國的大環境。

公元前342年,這時魏國處於中原霸主地位,《戰國策》記載:乘夏車,稱夏王,朝天子,天下皆從。但是沒過一年,強大的魏國就被齊國打敗了。

於是,魏國開始衰弱,齊國開始興起。齊國在齊宣王、齊湣王最為強大,稱霸東方,此時戰國的局勢為:韓、魏地小;燕、趙偏僻;齊、秦、楚最為強大;但是此時因楚國地位處於中部地區,再加上楚國春秋時期的強力發展,這時楚國的實力可以說是在齊、秦之上的,所以這時就形成了齊、秦兩國合力對抗楚國的形勢。



此時齊、秦兩國表面上是盟友,其實也只是利益使然罷了。這裡就要提一下張儀的事了,張儀替秦國去騙楚懷王,如果楚國可以和齊國斷了聯繫,就答應送楚國六百里土地,但是後來楚國和齊國斷了關係之後,秦國又反悔了,只送了楚國六里土地。這時楚國當然非常生氣,被人耍了的感受當然不好過,於是便大興伐秦,不過都失敗了,甚至還丟失了漢中這個地方。

後來秦國又想和楚國講和,於是楚懷王進入秦國,齊湣王則以楚懷王進秦國“聯盟”為目的,趁機發兵攻打秦國。

此時的齊國可謂是強勢至極,早在前314年就攻破了燕國,滅亡了宋國,但是強大了也未必是好事,後到前284年,齊國被燕昭王聯合其他諸侯,以樂毅為將後攻破,齊湣王死。後來齊國雖然以田單之力得以復國,但早已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此時,齊國、燕國、魏國、韓國、楚國都已衰弱,趙國趙武靈王雖然不參與中原的戰事,偷偷以胡服改革,本該慢慢強大,但是卻因內亂而死,胡服騎射的改革也戛然而止,趙國也慢慢衰弱,所以這個時候最強大的國家已經是秦國了。

於是從前279年起,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征戰,伐楚、取鄧、西陵之地,取野王,戰長平等等。

到了前256年,秦國再滅周朝末王,前249年又滅周王室所分封的東周君。

前246年,秦始皇嬴政即位,這時秦國以呂不韋為相國,招攬天下游士。



也是在嬴政在位時期,秦國最終得到了統一,六國滅亡時間如下:

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6年因荊軻事件破燕,燕王逃,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正式滅燕,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

最後為什麼會輪到秦國統一?

至於這個問題,相信看了上文也知道,秦國之所以可以統一,其實跟六國的內亂也有很大關係,這一點很重要,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原因:

  • 1、秦國地處西方,開化較晚,風氣誠樸,這是秦國沒有發生內亂的原因。

  • 2、三晉之地地少人多,而秦地則地廣人稀,所以那時秦國一般招三晉的人來耕地,而秦國人則打仗。

  • 3、商鞅變法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了發家政策,抑制了貴族勢力,再加上以功行賞的策略,百姓自然也是出盡了力。

所以說,秦國最後可以做到統一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單純的六國內亂。

千古君


其一是領導人的努力治理。自春秋時期以來,也就是秦始皇的太爺爺那一代,秦國貧窮而虛弱,沒有肥沃的土地、沒有穩定的工業和強大的軍隊,整個國家都是荒涼的,但是秦國的統治者並沒有氣餒,相反,他們努力治理。由於秦國仍然軟弱無力,不足以對其他諸侯國構成威脅,因此沒有受到重視,這為秦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時,嬴政的祖父秦穆公建立了一個政客體系來吸引人才,併為他們提供優越的條件。也正因為這一制度的建立,秦國才得以擁有一批傑出的人才,如商鞅、呂不韋、魏冉和李斯。在秦始皇的祖父、秦昭襄王這一代,他更加努力治理。他的母親宣太后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偉大女性。在她的幫助下,秦的發展越來越好。用魏冉來當丞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呂思勉書中描述了這一點:“秦朝能夠摧毀六國的原因必須從魏冉開始。“等到秦始皇的父親這一代人,也就是秦孝公,秦國的國力接近頂峰,他任用呂不韋,留下了一個古老的傳說。秦國,特別是在這三位君主的領導下,發展到巔峰峰,為秦始皇后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是最熟悉的商鞅改革。根據歷史記載,商鞅是衛國人,也是在秦昭襄王的重金下來到秦國的。當商鞅第一次來到秦國制定各種政策並準備實施時,人們仍然不相信,所以他在大門前放了柱子邀請人們去嘗試來抱他,當這個人把木頭從東門移到西門,商鞅真的給了他120兩黃金時,商鞅在人民中樹立了威望,改革也真正開始了。商鞅在秦國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使秦國的軍事實力繁榮,農業取得巨大進步,但他制定的刑法,使人們叫苦連連。最終,他被肢解,因為他的政治改革限制了秦國貴族的利益。然而,商鞅的改革確實取得了成功,使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在使用,並在漢朝統一後流傳到後世。後來,人們也稱他為商君,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其三的原因是秦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條件。眾所周知,秦王朝在咸陽建立的都城,現在它是西安城。當時,秦國的主要領土也位於陝西省。在中國西北部地區,這裡的地形一直複雜,容易守衛,但不容易攻破。這也讓我們知道潼關幾千年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原因。

然而,如果你查看中國各地的地圖,聯繫歷史,你會發現從古代到今天,只有從西邊進攻東方,而不是東打西。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秦人的馬匹質量很好,由於秦人多年的對外戰爭。因此,這創造了秦國不能忽視的軍事實力。最後,我認為大秦帝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主觀原因,加上外部有利和客觀條件,即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以上所有這些因素。因此,秦朝最終摧毀了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這也是歷史必然性造成的。


往來古今


戰國後期,能統一中國的兩個候選人,第一個是楚國,第二個是秦國,但是楚國有更大的優勢,但是他卻沒有統一中,而是後來居上者,秦國統一了中國,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那他肯定用了不一樣的方法,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那都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們來探討一下。

接下來我就以秦國地處邊緣,有較大的縱深優勢。秦國地處邊陲,且鄰進匈奴和義渠等地等遊牧民族,在和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激發出秦國人的血性和戰鬥力。商鞅變法,使秦國脫胎換骨,擁有了統一的特徵。

第一個原因,秦國具有良好的縱深優勢,地處邊陲

如果進行分析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地理的話,其中只有兩個國家的地理情況是特別具有優勢,這兩個國家便是楚國和秦國,楚國地處南方,佔領著長江中下游平原,楚國可以向南進行擴展,也可以進行擴張。和楚國情況類似的便是秦國,如果有喜歡地理的人,那他或多或少會了解一下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北邊是陰山山脈,而西邊則是青藏高原的最北邊,阿爾金山祁連山脈,而秦國的南邊則是當時被稱為蜀國的四川盆地,秦國的東邊則是廣大的中原地區,秦國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他可以向四處進行擴張和征戰。



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四川盆地,在秦國後期,四川盆地是屬於秦國的,但是在秦國的前期, 四川盆地是有國家的,比如著名的就是巴國和蜀國,其實當時還有一個比較強大一點的充國,那四川盆地怎麼到了秦國的手裡。當時蜀國和充國達成共識,聯手打巴國,巴國招架不住,轉而向北邊更加強大的秦國求救,秦國答應了。秦惠文王就派當時的大謀臣張儀和大夫司馬錯,都尉墨獾帶領30萬大軍幫助巴國攻打蜀國和充國。結果顯而易見,秦國贏了,最後秦國又違反了最初的協定順帶手的將巴國,蜀國,充國全部給消滅掉了,最終統一了四川。

第二個原因,秦國地處邊陲,在和遊牧民族爭鬥的過程中,激發出來了血性和戰鬥力

秦國剛從建國一開始,就位於西陲邊疆,秦國的外患非常的多,經過周圍有很多的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不低,比如戎狄,匈奴,還有後面的義渠,這些少數民族戰鬥力強大。秦國在跟這些少數民族戰鬥的過程中,也鍛煉出來了它的強大戰鬥力,也激發出了他強大的血性。



反觀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各個諸侯國旁邊都是什麼人?都是中原的各個諸侯,這些諸侯國他們久不見血戰,跟天天打仗的秦國一相比,結果顯而易見。那你說秦國跟中原的諸侯國進行戰爭,那秦國不就跟吊打一樣嗎?

第三個原因,商鞅變法,使得秦朝強大

每一次提到秦國統一戰爭,它其中的原因,大家最不能忽視的便是一個商鞅變法,正是商鞅的變法才是使得秦朝變得這麼強大,才給秦國統一打下了很好的底子,那麼商鞅他都做了什麼東西?竟然給秦國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感覺。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崇尚法律,他認為法律可以解決一切,所以的他法律是比較嚴酷的。也正是因為商鞅的法律才使得秦朝有了活力,有過必罰,有功必獎。分的很分明,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再者就是商鞅推崇的郡縣制,郡縣制最早起源於楚國,但是真正將它發揚光大的卻是秦國,郡縣制突破了當時的貴族分封土地的一種制度,他將地方的權力集中於中央,並且將地方的財力極大可能的提供給中央。使得中央更加的強,也是中國中央集權的開始,這種創新是劃時代的。郡縣制的實施極大的加強了皇帝的實權,以及給了普通平民的機會。商鞅其他的措施依然很多,我就不一一的說了。



總結

秦國之所以統一中國,是因為他地理上的優勢,地處邊陲,和少數民族進行戰爭的過程中,鍛煉出了自己的血性和戰鬥力,再加上最後商鞅的一系列變法,使得秦國成為一個完美的機器,為統一全國打下了牢牢的基礎。


經濟戰略


其實很簡單,首先秦國在春秋戰國裡挺沒有貴族血統的,就因為秦國祖先護送過周王,就被封了一片鳥不拉屎的地方。

這就說一個道理,如果是一個窮人,總是被別人看不起,嘲笑譏諷。他想過好日子,只有堅韌的往上爬,然後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國家也一樣,當時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是很講道德的,即使勝利包圍失敗一方。也會留一個口子。讓失敗一方逃跑。

所以春秋戰國才能持續那麼多年,小國依附大國,大國之間爭鬥,打服了你就撤退,

而秦國不同,他是不講那些仁義禮智信的。只要能取得勝利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國內實行了很激進的政策,鼓勵當兵的對敵人趕盡殺絕,以人頭為軍功封賞。

當年秦國國君把楚國國君。好像還是他舅舅騙到秦國,走進致死。

上行下效,才有秦國虎狼之師



帥墩墩很實在


其實在戰國時代,在六國眼中,秦並不是蠻夷,只是認為秦的策略比較過激而已。春秋時期,是受過鄙夷的,跟楚有類似的遭遇,那個時候,齊魯晉宋等東方上國,文明程度確實明顯高於秦楚。但是到了春秋晚期,秦楚的文明程度,還有吳越的文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跟中原已相差無幾。

吳國崛起,殘破了楚國,秦國以“諸夏親暱不可棄”為口號,出兵抗吳援楚,並取得了成功。自此以後,秦伯威名遠揚,中原諸夏再也沒有人好意思以蠻夷視之。

最終為什麼是秦統一中國,首要的原因是目標明確。秦的目標很堅定,就是要掃平天下,實現新的大一統。而其他六國都沒有這個目標,六國的目標主要就是自保和享樂。六國加強軍備,發展經濟,蒐集人材,都是為了保住祖上留下來的榮華富貴。趙武靈王曾想過怎樣滅亡秦國,但也只是為了給趙國解除一個威脅而已,並沒有進一步的打算。齊國本來最有實力,要錢有錢,要科技有科技,要人有人,但是可惜歷代齊王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大格局。

齊國在國力強盛的時候,天天就想著漁翁得利,讓別國開戰,然後去撿便宜。假如齊王有統一天下,取周朝而代之的革命理想,那攻破燕國之後,是不會撤軍的,更不會扶持燕昭王繼位。倘若齊王的格局夠大,那攻破燕國之後,採取強烈措施,將兩國合二為一,天下大勢就定了。

六國雖然沒有統一天下的志向,但自保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的。秦王是很有魄力的,經過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幾個大的戰役,六國的軍力遭受了不可修復的重創。僅僅白起參加過的戰役,殲敵總數就達到了百萬。到白起自裁的那一刻,天下大勢就已經定了,以後有沒有白起都無所謂了。

秦昭王的時候,秦國在軍事上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有呂不韋輔政,繼往開來,統一指日可待。

第二個原因,六國的老貴族們,思想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六國老是停留在封土建國的習慣性思維中,認為天下就應該是多國並存。如果大家都這麼想,也沒什麼大事,但是秦國不這樣想。秦國決意要開啟新時代,要廢除封建制,實行流官制。

第三個原因,比六國更加重視人材,天下的軍政奇才,都被秦國用去了。商鞅,在東方不受重用,被秦國留下了。張儀、范雎、蔡澤在東方也不受重用,被秦國留下了。呂不韋在東方只能做生意,進不了官場,但是最後在秦國當了宰相。李斯在東方也很落魄,但是到了秦國,也成了宰相。秦王不但有格局有理想,還有慧眼識才的品質,以及唯才是舉的廣闊胸懷。

總的來說,還是順境逆境的問題。六國都是老貴族,出身高,條件好,以至於沉浸在過去,不思進取。秦國王室最初是馬伕出身,被人看不起,雖然已列入貴族的行列,但還是被人低看一等。秦國在逆境中,對過去無所留戀,開創新時代,打破舊秩序,成為了夢想與目標。


秦客逸民


在周禮佔據禮儀至高點的中原各國眼中,他們自盱為王朝正統,當然是瞧不起秦國的;

一方面是他們的不正統出生身份,二來經濟方面的落後,導致國力積弱,就造成了中原出生正統的各國不拿正眼瞧秦國的狀況。

這也成為秦國一直的傷痛之處,歷經多代秦王勵精圖治,但始終為各國所不容;直到秦獻公時期商秧的出山,經過二十多年的變法圖強,使秦國的經濟、軍事等方面國力大漲,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超級強國;

秦國的變法是從根本消弱了貴族特權,同時鼓勵普通國民通過立功來獲得獎勵和爵位;統一度量衡,車同途殊同規,使得國家的各種勞作做到了高度的調配統一,同時又高度重視經貿往來,使得國家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廢除封封制,建立郡縣制,又極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集權作用。

所有的法制變法措施,不僅提高了秦國國民士氣,而且讓真正的人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走上了國家治理的臺前,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在二十幾年的時光裡有了飛躍式發展,具備了統一六國的真正實力。

同一時期,其他六國雖也有變法舉措,但都屬於功敗垂成,因為無法從根本上動搖權貴階層的世襲局面,這些變法基本上都屬於壇花一現,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做為蠻夷的秦國統一六國就成為了歷史必然,而所謂的中原正統王國,由於自己的短視,加之不能順應歷史潮流變化,而採取守舊的作為使得被滅國,也就成為了必然!


zhang147738590


【蠻夷!戰國時期統一6國的為何是秦?核心制勝】

曾看到有人說秦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蠻夷”——愚昧不開化,沒受過孔孟教育的少數民族。難道沒受過“孔孟教育”就是“蠻夷”?要知道,當時的秦國可是多民族的結合,雖崛起於西部邊陲,可面對著當時長時間的七雄並立,可為什麼偏是秦國消滅其他六國而完成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統一呢?

秦統一的原因:

有人說:

戰略上——秦擁有強大的騎兵,對於周圍的遊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能毫無顧忌的展開對其他六國的征戰;秦國人團結勇敢,殺敵不怕死的那股勁是六國不能企及的。

策略上——採取了商鞅變法、重用人才,從而能夠在統一過程中各盡其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還有人說:

與六國的內亂也有很大關係,再者

1. 秦國地處西方,開化較晚,風氣誠樸,而沒有發生內亂的原因。

2. 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推行了發家政策,抑制了貴族勢力,再加上以功行賞的策略,百姓自然也是出盡了力。

以上不可謂不是秦統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秦在隨著當時社會動盪與急劇變化的崛起之中一舉掌控了當時的命脈——及時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與文字!

統一貨幣、度量衡

試想,在當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幣制不統一、計量單位不統一,對各地商品的流通與統一的國家財政收支將是嚴重的阻礙!要知道控制經濟的發展則控制著國家經濟的命脈,關係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提高!所以,秦在掌握了鑄幣權,統一貨幣與計量之後則使經濟真正的握在了國家的手中。由此,

1. 使秦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民族間的交流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民族團結與融合。

2. 捍衛了王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統一文字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在當時已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的交流,給秦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了巨大困難,在此背景下,秦統一文字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更是其他六國難以企及。

在當時混亂的七雄爭霸之下,秦不可謂不是及時抓住了社會矛盾的根源與核心,從此傲世群雄,爭霸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