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可謂少有的戰地皇帝,率領虎狼之師統一北方各部。總體來說,拓跋燾比南方的皇帝都強太多,所以北方一直佔據優勢,南朝則越來越悲催。

從劉裕稱帝之後,就開始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劉裕手下北魏是佔不到便宜的。但到了劉裕兒孫之後,南朝逐漸式微。對於宋文帝劉義隆來說,統一北方是他一生的理想,只不過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幾次北伐都相繼以失敗告終。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畢竟元嘉年間劉宋帝國的國力還是很強的,在盱眙一戰中,太武帝就吃了大虧,損兵折將狼狽不堪。有時候螞蟻是可以戰勝大象的,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膽量。

元嘉北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就是對劉義隆北伐的概括。北伐方針是正確的,而盲目發動戰爭則讓國力衰退,百姓流離失所,這個責任劉義隆肯定是要背的。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劉義隆發動二次北伐,史料記載“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太尉江夏王義恭出次彭城,總統諸軍。”北伐分四路,王玄謨負責東路軍,江夏王劉義恭作為總指揮。

此時天氣還比較熱,太武帝拓跋燾再次使用欲擒故縱的招數。起初宋軍進攻很順利,東路軍甚至收復了潼關等地。隨著溫度降低,冬天的來臨,宋軍到了滑臺這個地方,碰到了敵軍主力。

王玄謨是個軟骨頭,碰到魏軍一觸即潰,東路軍全線潰敗。這回拓跋燾揚眉吐氣了,率領幾十萬大軍追著屁股一路打。我們清楚北魏是鮮卑族,他們上戰場是不帶糧草的,全靠一路打劫供需給養。史料記載“冬閏月癸亥,玄謨攻滑臺,不克,為虜所敗,退還確磝。”

這就苦了戰亂地區的百姓了,魏軍是一路殺一路搶,甚至都到了長江岸邊。拓跋燾帶的軍隊雖多,但長途奔襲,孤軍深入對他來說並不是上策,且按照北魏當時的實力,是不可能滅亡南朝宋國的,於是拓跋燾令軍隊回撤。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在回去的路上,魏軍碰到了一幫不要命的宋國兵,這就是江蘇盱(xū)眙(yí)的守軍。

盱眙守備

盱眙位於長江以北,且位置險要,城高坡陡,易守而難攻。這座城池的守將名叫沈璞,在戰爭之初,此地根本就不屬於主要戰區,安全係數很高。沈璞則沒有這麼認為,為了以防萬一,沈璞修整城池,在城外挖了很多戰壕,積極準備糧草兵器。

正是沈璞的先見之明救了城中的軍兵和百姓,城中守衛的士兵大致有2000人。在此之後還有700餘人加入了這場戰役,那就是隨軍潰敗臧質的士兵。臧質也是北伐的主要將領之一,只因全線大潰敗,落得個狼狽逃竄。

臧質到了盱眙這個城池,看到城高池險,便想著進城據險而守。所以盱眙城中的士兵增加到3000人。臧質到了城中看到堆滿倉庫的糧食和兵器,大喜過望,和沈璞同心合力共同守衛盱眙。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拓跋燾對盱眙這個小城不太在意,想來大軍一走一過就可以平掉這個地方。只是沈璞的堅壁清野做得太徹底,讓魏軍的糧食出現了危機。藉此機會拓跋燾給城中守將寫了封信:“朕遠道而來,甚是疲勞口渴,能否送幾壺水酒來解解渴?”

拓跋燾口渴不一定是真的,而勸降才是其最終目的,想來這位北魏皇帝也看到了盱眙的地形,對於熟讀兵法的他,一定清楚強攻所來帶的後果。我們再看看妙人臧質的答覆,臧質深知拓跋燾的詭計。

臧質命士兵在酒罈子裡尿了幾壺“酒”,封好了給拓跋燾送了過去。拓跋燾得知消息很是高興,在他剛剛扯掉酒封之後,陣陣惡臭飄揚出來,讓拓跋燾好一陣噁心。史料記載“二十八年正月初,燾自廣陵北返,便悉力攻盱眙,就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堂堂北魏皇帝陛下,豈容他人這般羞辱,結果可想而知,北魏大軍開始對盱眙城發起瘋狂衝鋒。

死亡一役

城中僅有3000人守軍,城外則是50萬魏軍,這差距也是大得離譜,明顯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役。士兵分批守衛東南西北各門,面對如狼似虎的魏軍,宋軍選擇以弓箭、石頭迎戰。城下的魏軍成批倒下,下一批如浪潮一般再次襲來,偏偏宋軍不畏懼,源於充足的糧草和堆積如上的武器。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別看攻城的人多,城中士兵眾志成城,有序防守,隨即城下的屍體越來越多,拓跋燾也越來越焦躁。很快計上心頭,拓跋燾命令士兵斷了盱眙城的水源,而這對城中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這裡是沿海地區,經常下雨,城中水源不是問題。

無奈之下,拓跋燾再次想發揮他那不甚高明的攻心計,他給臧質寫了一封信:“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

意思是我現在派的軍隊,都不是我們鮮卑的族人,都是其他的種族的,比如羌、氐、丁零、匈奴等等,你把他們都殺了,我也不在乎,而且還能省了我們的麻煩。拓跋燾想瓦解宋軍的抵抗之心,但他小瞧了臧質。

臧質命人把拓跋燾的書信抄了很多份,再寫上書評:“你們看看你們領導怎麼對待你們這些外來戶,你們都是炮灰,你們死了他拓跋燾根本不在乎,你們還這麼賣力攻城,是不是傻?”

很快,宣傳單傳到了魏軍,異族部隊極為憤惱,對拓跋燾也不再言聽計從。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於是乎魏軍軍心浮動,拓跋燾被氣得火冒三丈,安排人做了個鐵床,上面全是釘子,命令等著抓住臧質,就讓他躺在這床上。臧質打仗有一手,玩離間計更是一頂一的高手,幾個回合下來,拓跋燾竟被忽悠“瘸”了。

魏軍撤兵

惱怒的拓跋燾再次發動了進攻,各種攻城器械一應俱全,衝車、投石機,一起攻城。面對如此局面,盱眙城仍巋然不動,城中守軍秩序井然。

至此,拓跋燾猶豫了,一方面是糧草問題,攻城戰已經打了一個月了,幾十萬人人吃馬喂,糧草早已不夠。另一方面由於溫度回升,軍營中開始傳染病流行,大批士兵死於疾病,在疫苗還沒有發明出來的南北朝,這可是大麻煩。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再加上前鋒的異族士兵,對拓跋燾意見很大,出工不出力,也可以說在磨洋工。這麼長久下去,那不得搭上全部軍力。統計下傷亡數字,戰死加上病死的20多萬人,面對盱眙小城,拓跋燾選擇了撤退,灰頭土臉、焦頭爛額。

史料記載“如此三旬,死者過半。燾聞彭城斷其歸路,京邑遣水軍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眾。二月二日,乃解圍遁走。”

面對兇惡如拓跋燾的強敵,臧質和沈璞沒有選擇退讓,而是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智慧面對,最終他們贏得了勝利。盱眙守衛戰在南北朝大戰中不算什麼,卻消耗了大量魏軍有生力量,使得南北對立從新獲得平衡。可以說,拓跋燾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件事為後來的北魏內亂埋下了伏筆。

盱眙之戰:三千對五十萬,拓跋燾不得不忍痛撤退,盱眙一戰成名

盱眙之戰是小城盱眙第一次當網紅,這場戰役讓它在中國戰爭史上結結實實的紅了一把,還讓歷史有了彎曲的走向,甚至還可以說:挽救了南渡的漢室衣冠,讓劉宋得以繼續存活,同時也讓北魏加快了漢化的腳步,漢文明統一的萌芽破土而出,面對朝陽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宋書·本紀第五》、《宋書·列傳第三十四》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