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前天,2020年国考公告发布,我的微信地震了。

一大早,好友群里消息99+,还没等我点开链接,闺蜜先发制人地私发给我一个表格,1.3M,“职位表”三个大字晃眼。

我愣了会儿,反应过来这是国考职位表,打开草草划过。想起前不久另一位朋友告诉我,“国考对我们专业太不友好了,根本没有符合我的职位”。

的确如此,比照着朋友的条件,我在那张表格里大致寻找了一下符合她的职位,发现寥寥无几。即使有,后面最低两年的基层工作年限也让你瞬间傻眼。

为此,朋友还曾跟我认真讨论了“去乡下呆上两年”的可行性,当然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以朋友放弃考公计划而不了了之。

下午的时候,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突然跟我感叹,“这次职业遇上坎儿了”,还没等我打出问号,同事向我发出类似上面的疑问:“艺术生考公也太难了,怎么没有符合艺术专业的职位?”

罢了,又是一位为考公所扰的朋友。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国考消息铺天盖地,引起了我朋友圈的强烈地震。但直到当天下午我才知道,报名是从15日开始的,足见国考在年轻人之间的受欢迎程度。

而更令我手无足措的一件事是,前天领导得知国考消息后劝我赶紧报名,态度之热切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最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甚到位,以至于领导迫不及待地想让我从公司滚蛋。

滚蛋是不可能滚蛋的,毕竟领导也太高估我的知识水平了。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两年,风向转变得让人有些看不懂。

前几年,全网年轻人之间还掀起了一股嫌弃考公的风气。那时候,往各大投稿博主那里一瞧,基本上都是些父母逼着考公而自己“宁死不屈”的吐槽,也许是素材多了,各大公众号在没有选题时也不时推出以“在父母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公务员和其他”为中心思想的鸡汤文。

试问在座各位年轻朋友们,有哪位没有被父母念叨过考公的事情呢?

这些唠叨从你进入大学开始到你在一线城市安家之前,都将长期盘旋在你的头顶上。

你怎么净顾着玩?赶紧考个教师证啊

都大三了,考研可以准备起来了!

什么实习?你赶紧准备一下考公务员

但显然,家长们往往忘了,他们在教育的,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女。什么假期稳定铁饭碗,用晓明哥的话说,“听我的”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我的人生当然是听我自己的。

于是乎,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即将毕业的档口,人人都“磨刀霍霍”向各种校招而去,那些默默准备考公的朋友,反而处在了高校就业鄙视链的最底端。

在年轻一代眼里,年纪轻轻就考公,恰好契合了臧克家诗里那句“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再文艺一点,富兰克林说得好:“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

显然,在年轻一代看来,年纪轻轻就进了体制内,和跳进“坟墓”没什么区别。

“不想20多岁过上一眼就看得到头的生活”,鸡汤文读得多了,被这种思想裹挟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为此,他们反对一切父母口中的“铁饭碗”。世界这么大,纵使没能力去看看,谁也不想就此坐井观天。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磕个几年磕得头破血流后,我身边的朋友们都逐渐走上了曾经最不齿的考公之路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曾经以个性鲜明、独特为标签的90后,还没等到“出走半生”,就已经归来设想退休以后的生活了。

“毕业后是去体制内守住一个“铁饭碗”还是到体制外去拳打脚踢闯出一番小世界”这个曾经困扰了无数毕业生的问题,在进入社会两三年后,只剩下了一个答案。

“工作真的好累,我开始想念朝九晚五的生活”

“以前觉得公务员一张报纸一杯茶是在浪费生命,现在想看看当时我脑子里进的什么水”

“我什么都不求,就一个小小的愿望——能不能准时下班?”

身边的朋友们之所以全都涌向国考之路,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在于如今多数朋友意识到,想要靠自己拳打脚踢闯出一番世界付出的精力太大了,结果也微乎其微。

大多数人还没闯出一番成绩,就被无限制的加班及烦人的甲方拍死在了沙滩上。

没出社会前,一切设想得很美好:一份感兴趣的工作,一群默契十足的同事,一个阔气爽快的甲方,这种为梦想而奋斗的感觉当然是体制内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不能比的。

直到大家在无尽的加班中幡然醒悟:拿着白菜工资忙到连性生活都没有最后一看银行卡两位数到底是为了啥?

我身边的朋友都去考公务员了

这也是很多人工作以后才开始决定考公的原因。出世之前,总觉得父母谈铁饭碗很俗,工作以后才发现,在现实面前,其他都是虚的。

但我并不认为这样不好,古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父母来说,经历过几十年的职场沉浮,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故提前为他们规划好一切。

但对于孩子来说,未曾去过的远方就像伊甸园里的苹果,总是要亲口尝过才知道的。

与其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着公务员,不如替他们祈祷一下。

愿他们出走多年,归来还能考上公务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