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浑河晚渡 大东北曾经的“交通枢纽”

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对于现代的沈阳人来说,可能出远门是件很容易的事,飞机、火车和公路交织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去哪儿都很方便。然而在300年之前,沈阳人出行主要依靠马车,此外还有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船。据《辽海丛书》记载:浑河航运起于明朝,兴盛于清代。当时,浑河两岸和沿线分布着“七间房码头”、“石庙子码头”、“木场码头”、“浑河堡码头”、“浑河官渡”、“罗士圈码头”等主要渡口,有“十里码头”之称。


浑河晚渡 大东北曾经的“交通枢纽”


浑河上水道繁忙,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浑河晚渡”也因此而得名。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的《陪都纪略》一书中,在“陪都城示意图”中记载了“浑河晚渡”的位置,即如今和平区罗士圈生态公园所在地。

罗士圈码头作为“十里码头”,其水上交通地位显而易见,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时,就是在此下的船。

当年,位于浑河北岸的罗士圈一带,驻扎着八旗镶红旗军,其营地靠近浑河,为水陆交通要道。浑河北岸地势洼湿,人马难行。所以,由“十里码头”运输的各种物资、往来客商,必需采用骆驼来回驮送。这些骆驼由八旗士兵在地势平坦之处饲养,以致当地被称做“骆驼圈子”。后来,一些“闯关东”的人们在此安家落户,所以又称为“骆士圈子”、“骡子圈子”,久而久之就成了“罗士圈”。

浑河晚渡 大东北曾经的“交通枢纽”

罗士圈码头是明、清两代沈阳的最大码头。当时,罗士圈码头有一个大码头、两个小码头,不仅运送货物,还负责客运。那时侯,沈阳的交通运输全靠浑河漕运,货船顺浑河到太子河、辽河,然后进入渤海湾,再远航天津塘沽、跨渤海到烟台,进行贸易往来,是沈阳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水上通道。当时的罗士圈码头,拥有大小木船上千艘,颇具规模。漕运船只可由辽河、三岔河进入浑河直达盛京;航运船只将浑河上游的木材、山货、粮食等土特产,沿浑河、太子河、辽河汇集营口,再入海下山东、赴江浙等地。船只回程时,把丝绸、药材、杂货、工具、生活用品等运回沈阳。当时的沈阳,是水陆码头兴盛的南北货物集散地、商贸中心。

1861年,营口辟为商埠港口后,浑河水上航运更加发达,两岸去往也有渡船。罗士圈码头日渐繁盛,成为当时辽沈地区下辽河、出渤海的重要门户,沈阳水路交通枢纽。那时,浑河河道舟楫纵横、帆影点点;口岸商贾熙攘,骆驼、骡马穿行,川流不息,是浑河一道独特风景。

夏日的运货商船,冬季的载重爬犁,浑河晚渡昔日车水马龙的场景将浑河引向了四面八方。浑河这一古代最为繁忙的河流之一,孕育和见证了“沈水文明”。如今漫步浑河之滨,依旧能感受到它那如惊雷似奔马的磅礴气势,也能尽享它那“鸟落空林、轻舟古渡”的幽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