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江北水城——聊城

文丨田可可

在還沒有系統瞭解京杭大運河之前,我對其印象仍停留在高中歷史課本里對隋煬帝當政時期的描述:隋煬帝弒父篡位、好色貪婪、濫用民力、荒淫無度,竟然為了去揚州逛青樓、看瓊花,不顧百姓死活,建造京杭大運河。

不過當我長大後,再讀隋煬帝以及京杭大運河的故事的時候,我對歷史課、電視劇裡的情節產生了巨大懷疑。為啥?因為隋煬帝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修建起了這條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的大運河。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度為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很難想象: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一個作惡多端的暴君竟然這麼有耐心地去建運河,通過運河把國家的核心城市連接起來。

其實,隋煬帝為什麼要修建京杭大運河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修建京杭大運河給當時人、後來人帶來了什麼。

江北水城——聊城

“江北水城”,自有底氣

如果要說運河開鑿的歷史、流經的城市、積澱的文化,遠遠不止聊城一個,聊城也還有很多的東西值得顯擺。那麼,聊城又為何要獨獨把運河拿出來作為自己的名片呢?

在京杭大運河的悠悠長卷中,聊城一出場就驚豔四座,一舉奠定了聊城的“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歷史地位,並有“江北一都會”的美譽。縱觀聊城的地形地貌,水域面積佔去城區面積的三分之一之多:黃河在聊城境內蜿蜒百餘里,京杭大運河聊城段全長97.5公里,從市區縱貫而過,還有徒駭河、馬頰河等30多條河流像毛細血管一樣在聊城縱橫交錯。2014 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大運河山東段被納入首批申遺範圍的遺產點共15處,其中聊城段就有7處。如今的聊城人,終於又開始自豪地坐在運河河畔,慢慢敘說運河的變遷,細品濃厚的歷史文化,暢想聊城的運河夢。

江北水城——聊城

“運河古都”,江北一都會

聊城充盈著水韻,更有著深厚的古韻。你可能還沒來過聊城,但你一定讀過《水滸傳》;你或許還不知道景陽岡在哪兒,但你肯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甚或你沒去東昌湖泛過舟,但你對《金瓶梅》中描寫的情景絕對不會陌生……這些融匯了聊城元素的名著流傳了千年,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

聊城運河文化遺產不僅數量比較多,且有些很有代表性,或者說是有唯一性。在25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遺留下400多處文物古蹟。目前全國唯一遺存運河鈔關的臨清鈔關;沿運河而行,古韻十足的山陝會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遺址;魏晉時期的曹植墓,宋代的鐵塔,明代的光嶽樓等名勝古蹟一一展現在你的眼前;名著中的景陽岡、獅子樓、柴府花園、李逵井,彷彿在為你訴說著當年的英雄氣概……

昔日的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會館傍河而立,古剎重塑金身。清康熙帝四登光嶽樓,並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十一次出巡,九過東昌,並在聊城建有萬壽宮,列為南巡十六行宮之一。除了名人遺蹟和商道傳奇,運河聊城段還保留古時大運河上的工程妙筆,比如,船閘的設計解決了南北地勢高差造成了水流障礙;碼頭見證了貨物往來的足跡;古鎮記錄了人流如潮的熱鬧景象;會館印刻了幾經沉浮的商人命運;美食傳承了人們無處不在的生活智慧。

在聊城廣袤的魯西平原上,因當年運河漕運而興起的城鎮、文物古蹟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遺存等,仍星羅棋佈承載著運河文化的氣息。一直以來,大運河是祖先留給聊城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聊城的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